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 (爱做梦的乌贼)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爱做梦的乌贼
- 入库:04.13
甚至还一直影响到后面的清朝,雍正的官绅一体纳粮就是在解决这一政策的遗留问题。
但说实话在历史上的洪武朝,这种减免徭役并没有后面那么恐怖,而且老朱设置的也是临时性质的政策。
在洪武朝,即便是一品官儿最多也只能免去二十四个人的徭役而已,所谓官绅彻底不纳粮是之后经过一代代读书人的努力,让这个政策由临时变永久,免税额度不断扩大造成的结果。
所以也正是因为看过整个明朝历史,朱元璋这一次并没有放开这个口子,设置对士子的优免政策。
这一点朱标是赞同的,在朱标的观念里,这种口子一旦放开,再想要关上可就难了。
现在优免政策没有了,但俸禄上可以提高嘛。
千里做官只为财的说法朱标怎么会不懂,高薪养廉一直都是他所提倡的。
看着李善长递交上来的奏章,朱标点了点头道:“没问题,往后就按照这个给各级官员发放俸禄吧!”
“这已经是朝廷现阶段能做到的极限了,若是有些人还要贪,那我恐怕也要和父皇一般大开杀戒了!”朱标道。
“殿下放心,无论是吏部还是都察院对贪腐这一块查的很严,我相信至少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大明官员还是好的!”
“但殿下,有些事情却也要早做准备了!”
看朱标看向自己,李善长沉吟了一下这才解释道:“贪污受贿通常都是从基层开始的,特别是县令一级,因为他们直接和士绅打交道,最容易受到那些人的腐蚀。”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在基层的力量太过薄弱导致的,那些县令孤身前往地方任职,想要做事,就必须向本地的乡绅大户妥协,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便利,如若不然他们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根据吏部的汇报,现在下面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了,比如想做事就必须和那些士绅同流合污,甚至必须贪污受贿,让那些士绅抓住把柄,这样你才能有政绩才能平步青云,想做清官那士绅们就不配合你,你的政绩就不好,就无法升官,这才是现在的矛盾所在。”
“如果不想办法把这个根子解决掉,那贪污受贿之事就会永远存在,而且永远无法杜绝。”
“确实!”朱标听闻李善长此言,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这个矛盾在封建社会基本无解,因为朝廷生产力不够,无法下派太多官员对乡村进行有效的统治,必须依靠士绅阶层。
这也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由来。
那些士绅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村长和镇长,他们上需要向县令负责,下要负责管理百姓。
但他们可不单单是管理者,同时他们也是被管理者者的一员。
自己管自己,这听着就感觉相当操蛋。
但这就是现实。
这要是不利用手里的职权牟利,就真有些说不过去了。
“李阁老有什么想法?”朱标问道。
“殿下,除了大量增加衙门官员数量,而且是那种直接委派过去正儿八经做事的官员的数量,没有别的办法。”李善长小心道。
这可就又是一项需要巨大开销的花钱项目了,老李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毕竟他刚刚才把官员俸禄提升的奏章报上去,这就又来要钱来了。
而且还有一个敏感的点来自于朱元璋。
朱元璋之前的执政方针一直都是皇权不下乡,老朱作为农民出身,小时候可是没少被贪官污吏欺压,所以他才会设置粮长一职,让他们代替官府向百姓纳粮。
现在李善长提的意见,显然是要增强朝廷在基层的管理力度,这和老朱之前的行政方针可是背道而驰的。
对此朱标倒是不担心。
时代不同了,自然应对一件事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
还是那句话,工业革命让社会财富每年都在成倍成倍的增加,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朝廷能够掌握的财富也在倍增。
这些财富除了被朱标用来搞全国性质的基础建设之外,就是不断改革官职,增加官员数量,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之前朱标在改革官制的时候,把都察院和大理寺直接下放到县级,就是有这个考量在其中的。
都察院代表着监督权,大理寺代表的是司法审判权。
说白了都察院就是用来监督县级衙门里的官员的,而大理寺则是把本来属于县令的司法审判权直接拿走了。
这两个部门出现在县级衙门列表之中,老朱之前所担心的贪官污吏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虽然不敢说以后不会再有,但最起码不会那么肆无忌惮了。
但只这样依然不够,下面朱标要做的就是增强县级衙门的执法权柄了,再说的直白点就是要从地方士绅的手里一点一点的收回基层执法权了。
而第一步朱标打算从刑部开始。
“李阁老,我已经和父皇商量过了,下一步大明的改革方向会放在军队上,军户要全部转变成民户,而且军队的数量也会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消减,以后的大明军要实行精兵强将制度。”
“而这些被迫复员的士卒,我并不准备直接给几两银子直接打发了他们,而是会让他们前往大明各地的县衙成为县令和刑部双重管辖的六扇门捕快,从此以后衙役不再是贱吏,朝廷会给予其正九品品级,和朝廷官员一样享受同等俸禄、津贴、年终奖,以及养老金。”
“李阁老觉得如何?”朱标问道。
第一百五十四章 军制改革下的诱惑
李善长是跟着朱元璋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那一批老臣,自然明白军户存在的意义。
这一制度是从朱元璋早年起义时期开始实行的军屯政策逐渐发展演变来的。
说实话,军屯政策在老朱起义初期是让他能够快速从诸多豪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因为有了军屯,才让朱元璋在元末四方凋敝的时候可以大规模种田,解决了士兵的吃饭问题。
在元末那个年代,能让士兵吃饱饭,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那些士兵自然就要为朱元璋争相卖命了。
这一政策的核心有两点,军队有战时拼命打仗,闲暇时戍边屯田。
这其实就是民兵。
这样做的优点很多,比如朝廷养兵基本上不需要再多耗粮草,甚至有时候军屯的粮食军队都消耗不完,还能补充国库。
这样的好事,朱元璋怎么可能不喜欢。
所以在大明建立之后,他直接把军屯推广到了整个大明,让大明三百万士兵一边开垦荒地,一边守卫边疆。
但军户制度之所以优点这么多,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完美,而是他严重侵害了一个群体的利益。
那就是底层军户本身。
士卒既要打仗卖命又要种地卖力气,而且杂役、缴税一样也不能少。
这种事情若是快饿死的时候,干了也就干了,只要能活下去无论是卖命还是卖力气都没什么。
但等大明建立,特别是社会越发繁荣安定之后,形势可就不一样了。
军户的地位低于民户,而且还要多干活多出力,还要受到上级的辖制,没有丝毫自由。
这样以来,军户立马就成了最不受待见的群体,被百姓戏称为臭军汉,那些底层的军户子弟连娶老婆都成问题。
因为按照大明的规定,你是军户你儿子依然是军户,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后代成为军户。
但说实话,这还不是最黑暗的,到大明中后期,军田被军官大批量侵占,军户直接就成了军官的奴隶,每天都要给那些当官的免费干活不说,等到打仗的时候还要抄家伙上去拼命。
说实话,这种制度之下,也难免大明军队战斗力低下了。
无论让谁处在军户的位置,也不可能再给上级拼死效忠。
军队这样构架难道朱元璋和李善长这样打了一辈子仗的皇帝和宰相真的看不出有隐患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在原本历史上的明朝初年没法子,完全解决不了。
军队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利益既得者,这些人就是军队的基层世袭军官,若是动军户,动军屯制度就是在动他们的奶酪。
这些人可都是握着刀把子的,一个弄不好可就要惹出乱子来。
对此即便是老朱也只能谨慎对待。
朱标很理解,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朱元璋即便再肝,也不可能真的解决后面三四代人的问题,他是人不是神,不可能真的建立一个制度完美无缺的大明朝,让子孙后代高枕无忧的当皇帝。
可惜的是,这些问题直到明末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整个大明,上至皇帝下到各级官僚,大家都在得过且过,拆东墙补西墙。
李善长心里念头百转,像他这种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老人精,很快就明白了朱标这个政策的妙处所在。
朱标的确动了军队基层军官的奶酪,毕竟无论是裁军还是把军户改编成民户,都是在消减那些基层将官的权利。
但同时朱标又给了他们更大的一块奶酪。
相似小说推荐
-
君临法兰西 (孤山钓雪) 起点VIP2022-11-20完结87.23万字 6.05万总推荐安宁穿越到了平行时空的1780年,本来他想着利用对历史了解骑个...
-
我在大唐有后台 (山下出水) 起点VIP2021-10-08完结大唐第一苟,万事稳一手。数九严寒,路有冻死,当所有人全都躲在家里烤火的时候,顾天涯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