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臊眉耷目)


  “依异度先生的了解,袁术此人如何?”
  蒯越实话实说:“虽有雄才,然好大喜功,性颇钻营,骄矫于身。”
  刘琦点了点头,这话挺中肯的,既说了优点也说了缺点。
  就刘琦所知,后世史册对袁术的评价,评分大多都不太高。
  三国志给了他十二字的金语:“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
  后汉书则给了他:“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的评价
  但刘琦觉得,袁术虽然在军阀之争中输的很惨烈,但他既能在一个时期中成为中土大地上数一数二的势力,除了四世三公的门庭背景外,其本人肯定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至少论真本事,肯定是比大部分人要强太多了。
  而今日听了蒯越的评价,在综合史册,刘琦大概能推测出袁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有点是有能力,有胆略,也有干大事的渴望,善于投机钻空子。
  缺点是太过于自信了。
  这个缺点有些太过明显了。
  他在不具备当皇帝的素质和大环境下,一味的迷信权力,妄窥神器,这不是因为他愚蠢,相反袁术是很精明的人,但促使他这么干的内在原因……应该就是他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促使他那时的心理建设足矣铲平了一切障碍,蒙蔽了他的双眼。
  从心理学上讲,袁术这个问题叫‘优越感过盛’,《自卑与超越》中有大致的解释,说人类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自卑的压力与生存的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压力,每个人的内心会根据环境在心理建设出各种补偿机制来战胜自卑感,但过分的补偿就有可能导致优越感过剩。
  很显然,袁术心理的补偿机制实在是补的太多了,使之变成了一个狂妄自大,集矫情与骄傲与一身的人。当然,这或许跟他的成长环境有些关系。
  如此看来,才能和眼光并不是袁术的主要弱点,性格才是。
  想通了这点之后,一个想法在刘琦的脑海中逐渐成型。
  “我想见见袁术。”


第六十三章 护君联盟传诸州
  “见袁术?”
  这一句话说出来,在场中人无不惊慌。
  就连蒯越这般睿智多谋之人,也没想到刘琦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这是活腻歪了?
  “少君要去鲁阳见袁术?”蒯越的眉头皱了起来,急道:“此事只怕颇为险峻。”
  文聘亦是劝道:“少君万不可涉险,袁术此人毫无廉耻信义,少君若往,他一旦起了歹心,恐危及少君性命!”
  文聘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他的上一任直属上官南阳郡守张咨,就是被孙坚捏造罪名所害。
  但明眼人都知道,授意孙坚这么做的人,其实是袁术。
  刘琦对众人解释道:“袁术这个人的心性是颇为歹毒的,但现在的情况跟张府君被害之时不同,况且吾虽为荆州刺史之子,却非刺史本人,更何况待韩嵩的护君盟书一旦布告天下,则大义便在吾方,吾去找袁术,代表的是护君联盟,眼下袁术与董卓相抗,立的便是扶汉大旗,他若是擅杀或扣押与我,岂不是将护君宗亲逼向了董卓一边?届时各镇诸郡牧守亦不能容他。”
  现在的袁术还没有像是他后来称帝时那般的疯狂,相反还是比较精明睿智的,仅从他夺取南阳郡和汝南郡这两个人口最多的郡上,就可以窥探一二。
  蒯越忧虑道:“饶是如此,也不应由少君亲自去,少君有什么事与袁术说,不妨告知于越,由越亲往鲁阳去见袁术,与其相谈,越自信凭这三寸之舌,应不会给少君落了面子。”
  刘琦感激的冲着蒯越点了点头:“异度先生这般厚意,实是让琦感动,不过有些事情,非得刘琦亲自出面不可,先生便不用再劝了。”
  众将又都出言劝刘琦,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蒯越心中不免疑惑。
  仔细想想,少君是明理之人,他虽有主见,却也纳谏如流,从无像今日这般执拗的情况,他今日这是怎么了?
  其实刘琦也知道,众人都是为了他好。
  但打通南阳的路线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南阳路线不成,便无法上雒,他不想丧失这次护君的机会。
  虽然刘琦心中已经有了周祥的计划,但众人说的话也没有错,袁术这个人确实危险性很高,此举多少有些冒险之嫌。
  但他也知道一个事实。
  在这个时代生存,过分涉险是绝对不行的,但一味的追求安全,也是不行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就拿诸牧守举来说……
  在北方的那些刺史郡守中,韩馥、孔伷这些人,为何早早的就退出了角逐的舞台?实力不济或许是一个因素。
  但潜在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名士资本,害怕失去所拥有的一切,不敢与实力强大的人去抗争,越怕失去便越不敢涉险,最终反而迅速的失去了一切。
  反观袁绍,曹操等人虽然家室雄厚,但其骨子里却也都有一些潜在的流氓赌博习气,这个性格特征可以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敢于铤而走险的干上一票。
  亡命徒固然没有好下场,但在这个时代过度的惜身,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刘琦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总有要面对死亡的一天,且不论怎么死的,反正最后都是死,这是不可逃避的,。
  当一个人思考过了死亡的意义,就不会去过分畏惧一些他原本就很害怕的东西,也不会过于患得患失,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有的人只是在机械的演戏,有的人却想在谢幕之前,将他所扮演的角色演的更活灵活现,不留遗憾。
  直视过死亡,反而就可以更精彩的活下去。
  ……
  刘琦等人抵达秭归不久,襄阳那边,韩嵩已经写好了护君盟书,刘表随即要下令将这盟书向各州各郡传布开来。
  在后世,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汉朝,要将消息传往各郡各州,就是一项比较繁琐复杂的工作了。
  首先,汉朝没有印刷术,只有摹印和拓印之法,但这两种方法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制作文书,摹印主要用于做印绶签章,而拓印是为了保存先贤遗留的石刻之作,且对纸张的要求极高,用树皮、弊布等原材料制作的蔡侯纸,拓印出来的效果极差。
  目前汉朝最好的纸是左伯纸,其主要材料为桑皮,东汉时期商贸运转效率低下,并不是通顺,因而材料调度极其麻烦,各种手工业的都是就地取材,哪里有材料就在哪里发展。
  齐鲁桑麻千亩,所以左伯纸的主产地,便是青州的临朐县。
  而后世的山东省,之所以是中国的传统造纸大省,也是从汉朝开始便有了这方面的工艺基础。
  所以在没有合适的工艺,也没有合适纸张的情况下,荆州只能靠人工手抄将这会盟文章复制送往各地。
  可想而知,这得需要多少文吏没日没夜的去埋头苦干。
  而且这种文章传递不能用简牍,传递的信使要传递成百上千的简牍,累都累死了。
  要用丝织的缯书。
  缯书的成本较高,荆州府库也为此承担了不少的额外支出。
  由基于此,可看出在古代散布言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襄阳掾史立时招募了数百书吏,抄录韩嵩的文章,并以最快的速度,先往襄阳周边的各郡县传播,并专门派人北上,将盟书内容传达给关东诸牧守与董卓。
  盟书一出,立刻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本来正在与董卓交手的关东联军,在得知消息后纷纷停手,不再驱兵向前,心中各有筹谋。
  而身处于雒阳的董卓,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此同时,幽州的刘虞率先出兵了。
  如今的幽州在刘虞的治理下,与乌桓和鲜卑边贸互市,开放上谷市场,吸引了百万青,徐流民,与之原先相比,大为安定。
  由于刘虞深得幽州本地望族之心,再加上他这次出兵名义太过正统,几乎得到了所有幽州望族的鼎力支持。
  当下,刘虞集四万之众屯驻于渔阳。
  在眼下的各州郡,能瞬息间集合出四万人马的豪杰,屈指可数。
  而渔阳之南,正抵渤海,那是袁绍目下名义上的老巢。
  此时的袁绍正和王匡在河内屯兵,在听说刘虞响应联盟屯兵渔阳……大惊。
  他让王匡暂时在河内稳定局势,自己则是轻装简行,飞马回走冀州,联合在后方为他供应粮秣的韩馥,一起与刘虞谈判。
  而与此同时,天下诸牧守的目光也开始集中在荆州之地。
  因为此时,刘琦也在秭归迎接到了从川中出来的五千益州军,两支兵马终于会合。
  益州军的主将是刘瑁,他是刘焉入蜀时,唯一一个跟在他身边的儿子。
  但刘瑁不通兵势,名义上虽是主将,但实际上他基本没有兵马的掌控权。
  这五千益州兵,大部分是益州本土豪族所掌控,而领头的人正是武猛从事贾龙。
  历史上的贾龙是代表益州本土豪族迎接刘焉入蜀的人,同时也是受不了刘焉的高压政策,第一个起兵反叛他的益州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