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局势应该尽可能的维持稳定,并州各地数年以来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只需要了一两年的时间便能囤积大量的粮食,以为军用。”
“前段时间敦煌郡来信,郭泰将军已经领军通过了玉门关,已经进入了鄯善国的境内。”
“西域商路通后,缓解了我军的财政情况之后,才是我军出兵的正确时候,届时我军便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许攸作为中书府的府令,虽然他不是户部尚书,但是财政其实还是他在管理,许攸出身豪强,当初在冀州之时,一直以来都是大手大脚,并不在意开销。
但是自从成了中书府的府令之后,硬是被许安硬是逼得变得无比的勤俭节约。
因为实在是不得不勤俭节约,大军行进白银铺地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一看到许安又有想要打仗的的苗头,许攸实在是有些坐不住了。
“高筑墙、广积粮,这是明公开国不久之后定下的政策,此时情况不宜妄动刀兵,朝令而暮改,非明君所为,还请明公三思。”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许安一直以来南征北战,在各地兴修水利,修缮道路,又建立工坊打造武备,还有学坊等等都是花钱的大头。
虽然通过没收豪强世家的家产,还有董卓遗留下来的其生前搜刮的海量钱财,还有不少的金银铜山,但是太平道的财政在一些时候都还是有些吃紧。
要不是太平道目前还施行盐铁酒专营,而且还有漠南诸部的牛羊等物资、商业也因为以工代振,还有各项举措因而兴盛了很多。
现在明国国内征收的商税极为可观,恐怕太平道这样开销早已经是破产了。
从开国到如今,因为灾荒的影响,大部分的储备粮食都已经消耗,钱财虽然也有消耗,但是其余三州还是商税还是收了不少,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富裕,必须要保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确实不宜再动干戈,应当与民修养,连年的战事多半是让军卒疲惫,将校困乏,如今各地还算安定,雨顺风调,明公或许可以考虑让各军的军卒回乡省亲,久离家乡,四处征战之时还好,但是如今安定下来,恐怕各军之中思乡之情日益深重。”
阎忠也不赞同这个时候漠北再生出事端,当下还是应该以维稳为主。
而且黄巾军也确实太久没有休息了,十年以来,多是在征战的路上,虽然有放假的制度,但是一打起来仗来,很多时候的假期便被取消,如此一来,士兵的思乡情绪必然缓缓的叠加。
虽然阎忠不怎么理政,他也不太清楚现在各军的具体情况,但是黄巾军的军卒都是肉体凡胎,都有自己的情感,他们也是人,都会感到疲惫,都会思念故乡。
“阎公所言有理,我确实是忘记了……”
许安微微一怔,一直以来各种各样繁重的事务压在他的身上,让他忽略了很多的细节。
“这么多年的时间,走了这么久的路,也确实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第七百四十七章 长安盛景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初平五年(194年)的十月,秋意渐深。
数年的建设,如今的长安城比起此前汉时所修建的长安城大了数倍以上。
长安城如今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主要是三府六部、鹰狼卫等一众明廷中央机构的衙署,以及作为剧院使用的明光宫等一众公共建筑。
外城则主要是生活区和商业区, 大致的规划是按照唐朝的长安城来修建。
如今的长安城已经不再是汉时只供皇室居住的宫殿群,而是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现在长安城的规模已经远超两汉鼎盛之时,东汉时期的统计之中,京兆尹有五万户,共计二十八余人,但是现在仅长安城一城便有人口近三十万人。
按照预行的计划,长安城在未来将会容纳超过五十万以上的人口。
设计上新修建的长安城甚至可以容纳上百万的人口。
三年一上计, 万国趋河洛,
历史上在唐朝时期, 长安城的人口超过了百万,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池,也最为繁华的城池。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万国来朝,天下宾服。
后人形容唐朝,多以“盛唐”二字来称呼。
许安定都长安,其实心中也有想要太平道日后能有盛唐那般的成就。
万国来朝,天下宾服,何等的雄壮,何等的恢弘。
如今建国立制的目的自然是不会局限于这华夏之地,许安想要做的,是扭转华夏后世的命运, 从此之后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永远雄踞第一。
远迈汉唐, 治隆唐宋,真正的万国来朝,天下宾服。
长安城内的人口差不多占据了整个关中地区的十分之一。
如今整个关中地区, 也就是中州地区应天府、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的总人口在迁移结束之后,将会超过三百万人,如今整个太平道掌控的四州总人口距离千万的大关已经不远了。
这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的人口是被解放的奴隶,还有隐匿的人口。
董卓强行迁移洛阳地区的人口进入关中地区之后,整个关中地区涌入了大量的人口,其中以长安城涌入的人口最多。
虽然后面皇甫嵩、王允等人反叛带走了一部分的人口,还有战乱的影响,但是当许安入主长安之时,整个京兆尹还有五十余万的人口。
许安入主长安之后,为了保证稳定,从并州太平道故地迁移出了八万户进入了关中地区。
许攸的家族便是迁移之中的一员,凉州也选了一万户迁入了关中。
攻下了益州之后,许安又从益州选出了两万户人迁入关中。
同时又从关中迁移了八万户人进入益州,填入了绵竹和成都,还有江都、南疆等地区。
从关中迁出的多是贫户,而从凉州、益州迁入关中的多是富户,并州迁入的则多是太平道的信众,军眷。
这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还是为了稳定,更好的控制四州地区,虽然耗费颇多,使得太平道的财政进一步的但是这一切最后都是值得。
如今的长安城有一百余座里坊,东西两市,城区之中林立瞭望塔,又称为警备塔。
塔内是由黄巾军的军队的掌控,互相传令,城区的大小之事皆不能瞒过瞭望塔上的军卒,一旦发生骚动,立即便有军卒敲响塔顶战鼓。
塔内值班军卒有五十人,整整一队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黄巾军军卒,足以应对城中发生的任何的情况,毕竟进入长安城中人,都不允许携带制式刀具,至于弓弩更是要被定罪。
在瞭望塔的旁侧,就是警察所的所在,平时一般是他们单独在城中维持秩序,军队一般只是在出现警察部队不能处理的情况之下动用,长安城的警察配备制式刀具,但是却并不配备弓弩。
如今的长安城,根本不像是经历过了地震和灾荒的样子,坊市之间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虽然人口稠密,来往之人众多,但是却是井然有序,车有车道,马有马路,人有人径,互不干涉,并不杂乱,反而是井然有序。
街道之上,有头戴着毡帽,身穿着裘衣,一看便知道是北地游牧部落出身的人牵着托着货物的马匹,走在马路之上,向着市集走去,自进入城中之后,他们眼眸之中震惊之色就没有消失过。
他们久在北方苦寒之地,何曾见过如此恢弘的城池,何曾见过如此繁华的街道,何曾见过这如此热闹的景象。
长安城这巍峨的城墙,这宽敞的街道,这往来的人流和车马让他们的眼睛根本不够看。
建立在龙首原的应天府,更是让他们感到敬畏。
各城区瞭望塔上,那些手持着强弓硬弩,头戴着黄巾的军卒时刻注意着城中的景象,锐利的眼神扫过他们之时,更是让他们不敢有半分的逾越之心。
车道之上,由双马牵引着的四轮马车缓缓的行驶在其上,四轮马车之上,树立着太平道的旌旗,同时也树立其商队商号的名字。
太平道的户部专门设有一司,名为商业司,所有的行商的队伍,还有成规模的商人都需要前去商业司登记入册,每年都要根据收益按时缴纳商税。
如今太平道内鼓励商业,汉庭一直以来都实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如今也被太平道废除了大半,商人的地位也有所回升。
现在太平道内对于最基本的商人来说只是征收十税一,但是这个商税征收是按照收入、规模划分,规模越大,盈余越多征收的商税则是越多。
那些贩卖一些小东西的货郎,或者是挑着自家所种的少数农作物的农户小贩,并不需要缴纳的商税,他们并不被归拢到商人的行列之中。
因为漠南被黄巾军平定,划归到了太平道治下之后,很多商人嗅到了商机,纷纷北上用汉地的特产换取北地人手中的皮货,肉类。
而益州被攻占之后,又多了一条入蜀的商路,蜀地的丝绸在西域畅销,在中州之地仍然畅销,当然畅销的不只有丝绸,还有蜀地的陶瓷,以及蜀地的茶叶、山货。
相似小说推荐
-
盛唐风华 (天使奥斯卡) 纵横中文网VIP2022-05-03完结隋末之世,天下大乱,从汉末之世已经延续数百年的门阀世家制度,在隋末之世已经走到...
-
大周少卿 (清九玄) 起点VIP2022-02-11完结佛系外卖员吴成思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到大周,成为女皇武则天的侄子、狄仁杰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