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似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
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的另一特点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而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正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则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许安面色有些阴沉,他没有种过地,也没有关注过气候,他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都在谋划势力发展和战争之中。
现在阎忠和龚都两人偶然提起的话,却是让许安记起了东汉末年的气候情况。
“不会太过于影响收成吧?”
许安语气微沉,开口问道,现在并州又多了近百万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压力倍增,可是经不起什么灾荒。
他不是百科全书,知道所有的知识,他记得住一些大事。
但许安并不知道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多少的灾害,多少次的瘟疫。
就是史书之上,很多的灾害和瘟疫,也只是一笔带过。
就算是饿殍遍地,也只不过是在书上添上一句,“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阎忠回忆了一下,顿了一顿,说道:“对于农事,我不太清楚,明公可以询问傅祁,他倒是清楚一些,不过现在也并不是太过于寒冷,按照前几年的变化来看,应当不会太过于影响并州这几年的收成,起码三四年应该不成大的问题,就算之后天气越发寒冷,也不过是收成欠佳。”
“就算收成欠佳其实对于我并州来说,并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并州开垦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多,明公重视水利,如今我并州水利之类的工程修建颇多,也有助于增收。”
许安提起的一颗心,微微放下了一些。
只要还有几年的安稳时间,那么一切都有机会。
三四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够了,黄巾军绝对不会一辈子窝在并州,也不能一辈子窝在并州。
到明天,便正式进入了永汉元年了,也就是公元一百八十九年。
许安看向房舍,阎忠、许攸、庞渤三人坐在近前。
龚都、张燕、何曼、徐晃、吕布、张辽、颜良、文丑等一众将校皆在房舍之中。
虽然坐在房舍之中,但是许安还是能听到房间外面的喧闹声。
时间彷佛又回到五年前,许安的眼前浮现起了那万家灯火时的景象。
“已经五年了啊……”
过了今年他便已是二十四岁了。
许安张开双手,两只手掌上是长期握刀形成的老茧。
比起当初,现在他已经带着黄巾军走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地步。
历史已经面目全非,但是许安已经不再因此惶恐。
许安握紧了双拳,从自己的手掌上收回了目光,举目看向房舍之中的众人。
所有的人的目光也集中在了许安的身上,所有人的眼神之中都带着尊重和信任。
“建立军事院校的事情,处理的如何?”
许安偏头看向阎忠,他可没有忘记正事,他来晋阳城为的就是督办黄巾军的军事院校。
阎忠双手作揖,回禀道:“军事院校事务大致已经安排妥当,因为所占场地原因,明公定下计划,要设立两所军事院校,一所军事院校设立于城内,征收了一处靠近府衙的房舍,另一所军事院校设立于城外,用的是之前我军修建的一处旧营地,所有的设施都已经安排妥当。”
许安拱了拱手,感谢道:“劳烦军师了。”
然后许安又和阎忠谈论几处细节,阎忠也都为许安一一而作答。
房舍之中,龚都、张燕等人皆是一头雾水,什么“军事院校”,他们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许安自然也是注意到了一众军将的神色,这一次建设军事院校,就是要他们这些军将或多或少出一份力,而且这也是军队的事,根本不需要隐瞒什么。
“所谓‘军事院校’,则是培养将校的学堂,就如同现在并州之内开设的‘蒙学堂’,还有‘道堂’之类的学堂,只不过‘军事院校’之中培养的人,是军官,是将校,而非是普通的识字读书之人,也不是文吏和符祝。”
许安敲了敲案桌,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然后开口解释道。
徐晃和张燕对视了一眼,他们两人关系不错,而且领会的速度也颇快,听起来这军事院校,好像是教导他们兵法的地方。
“等我说完,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再询问我。”
许安抬起了手,止住了一众欲言又止的军将。
“我之所以设立军事院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黄巾军的战力,如今我军和汉军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军训练时间不比汉军短暂,甚至超过了汉军的训练的时间,但在武备相同的时刻,却是还是有些比不过汉军。”
“我思索了很久,也查探了很久,最终发现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军官,在于队率、在于屯长,在于军候之类的军官。”
许安面色微肃,他环视了一圈房舍中的军将,随后才继续言道。
“我军的军官,多半是从普通的军卒之中提拔出来的,没有世家子,没有豪强出身,也没有什么读书写字之人。”
“他们很多人在加入我黄巾军之前,只不过是贩夫走卒、普通的平民百姓罢了,虽然经历了战阵,从战场之上活了下来,成为了队率,成为了屯长……”
众人的神色都有些改变,他们都听出了许安的一些弦外之音。
豪强世家掌握着知识,他们才有资格,才有本钱接收教育。
而普通的人,连读书写字都不能。
在座的众人,其实挺多人都是出身都不简单。
颜良、文丑两人是富贵之家,吕布家道中落,但是家学尚可。
张辽、徐晃两人出身也不低微,加入黄巾军之前,也曾经担任过郡吏。
只有何曼、龚都、刘辟等人才是真正的草根出身。
到现在何曼和龚都都不识字,只有刘辟识字。
许安识字还多亏了张梁的教导。
普通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刻字的简牍,更别提接收知识了。
那些有关于带兵打仗的简牍,基本都被各个世家掌握在手中。
郝昭善守,以千人之力据守陈仓,抗拒诸葛亮数万大军,创造了一个奇迹,靠的是此前战场之上积累的经验,但也靠的是家学。
“军队训练我军中有章程,我写了一本《步兵操典》专门用于训练,里面很多的训练方法,你们也提过了一些建议,加入了进去,所以如今我黄巾军的训练效果要远远优于寻常汉军。”
“无论是战阵的排列,还是行军的速度,亦或是临战的反应,都远远比汉军的郡国兵要强。”
房舍之中,一众军将听到许安的言语,皆是不由暗自点头,就是颜良、文丑两人也没有认为许安的话是错的。
他们两人麾下的军兵虽然是冀州的精锐,但是黄巾军的军兵他们也是见到了,不说黄巾军中极其出名的武卒和锐士。
单说普通的黄巾军军兵,绝对是要比他麾下的军兵要强上一些。
黄巾军的行军速度,也是要比普通的汉军快上一截。
其实很多的时候,单单从一支军队的行军的速度,就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强弱。
因为影响一支军队行军速度的原因,基本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意志力,坚韧度,士气,再到后勤,补给,最后到组织度,纪律性都是影响新军速度的因素。
“训练有人教导,因此我军的训练要强于寻常汉军,但是汉军的军官,接收的教育却远远超过我军的军官。”
“没有人教导我们的军官如何作战,也没有教导我们的军官如何带兵,他们从尸山血海之中爬将起来,他们从战场上活了下来,战场是他们的学堂,敌人是他们的老师。”
“他们活了下来,他们立下了军功,但是他们的经验也极为有限,他们活了下来,只是证明他们是合格的军人,合格的战士,而并非是合格的军官,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他们的经验并不足以让他们活下来,让他们合格带领属下的军兵。”
许安沉声说道。
“所以我准备,在我太平道的领内,设立军事院校两所。”
“第一所,名为‘太平道陆军军官学院’,教导最基础的作战,领兵知识,专门培养中下级的军官,也就是从队率到军侯级别的军官。”
“正好如今并州还算清平,战事已经告一段落,我们还有一些时间,我的计划是,将我黄巾军中从队率到军候级别的所有军官,都轮换着进入学院学习一番。”
房舍之中,微微有一些小骚动。
如今黄巾军中,常备军大概在四万人左右,队率到军候级别的军官,算上正副职位,少说也有两千多人。
相似小说推荐
-
盛唐风华 (天使奥斯卡) 纵横中文网VIP2022-05-03完结隋末之世,天下大乱,从汉末之世已经延续数百年的门阀世家制度,在隋末之世已经走到...
-
大周少卿 (清九玄) 起点VIP2022-02-11完结佛系外卖员吴成思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到大周,成为女皇武则天的侄子、狄仁杰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