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崛起的石头)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入库:04.13
他们心中发痒,恨不得立即知道京报上的具体内容,不得已,只好去找艾举人。
这艾举人,是万历四十七年中举,历史上和李鸿基也有一段渊源。
这个年头,中举的也不一定非要做官,比如眼前这位姓艾的,补缺没等到,回乡一年多,却也过上了地主的小资生活。
举人在大明朝有减免税赋和徭役的特权,艾举人回乡后,附近的穷苦乡亲还有缙绅名流,都上赶着巴结,算是进入上层社会。
农户们交不起高额的土地税,往往就选择把自家土地投到举人名下,以减免赋税。
在万历四十七年到万历四十八年这一年的时间里,艾举人虽说急着补缺,因为这些特权,小日子倒也逍遥自在。
可自打朱由校登基,艾举人的日子开始有变化了。
首先就是永不加赋的政策,让农户们喘了口气,来自愿送土地当佃农的人,愈发少了。
这还没完,朝廷又对举人、进士等级别的士子进行限制,规定了养丫鬟、仆人的数目等等。
最让艾举人欲哭无泪的,就是从前无限土地减免赋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艾举人需要把名下那几百亩地,用一个极低的价格退给官府,自己只能留五十亩。
朝廷强制规定,这是新政策,你不遵守行吗?
退给官府的土地有厂卫监察,自然不会被私吞,全都被朝廷,也就是当今的皇帝牢牢握在手里。
至于这些土地,以后是分发百姓,还是推广番薯、马铃薯什么的,这就和艾举人没有什么关系了。
就在艾举人迫切的想要补缺,去往一地做官时,机会来了。
天启元年西南大乱,皇帝亲征大捷,对付土司的新政策马上就到了,即朝廷开始大力在西南各省开办讲学。
不仅是官学,还鼓励民间结社讲学,总之一句话,只要能把汉文化带进去,就是好学。
这其中有一个让艾举人特别心动的,就是身有功名的读书人,在西南官学教书两天,出来以后可以直接补缺。
这说明什么,自己去支教两年,出来一定能做官!
艾举人思考了很久,究竟是继续在这混吃等死,等上个三、五年,或是十几年,等一个虚无缥缈的补缺机会。
还是一咬牙、一跺脚,去“山区”干两年,回来步入官途,该搂钱搂钱,该装逼装逼。
古代读书人对做官的执着,永远是朱由校这个现代人所不理解的。
同一大批待补缺读书人一样,艾举人刚在最近两天,向宁夏布政司衙门提交了去四川“支教”的申请。
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他和李鸿基最后一次见面…
这京报,其实他也有一份,京报改制第一期据说会刊登新消息,不搞一份来看看,总觉得却了点什么。
“艾举人…俺们仨不识字,您给看看这上头都写了啥?”
盖虎说的话,将沉思中的艾举人猛然惊醒。
“朝廷对驿站的的改动,你们都已经知道了,那我就说一下你们不知道的。”艾举人说到这里,特意看了一眼李鸿基,提醒道:
“你欠我那半贯钱,要注意还我了。”
李鸿基从不觉得欠别人钱被要债是件光彩的事,颔首道:
“不是说有六钱的工食银吗,等今年的工食银下来了,我一起还你。”
“这就好…”艾举人点头,也便放了心,又拾起京报,眉头深锁道:
“这上面说了几件事。”
“其一,外戚张拱宸是皇后娘娘亲弟弟,在京师为非作歹,强掠民女、逼死老农,事情闹到了宫里。”
“皇上呢,怎么处置那个恶人了?”李鸿基不想听过程,他只想知道朝廷对这事的态度。
“张拱宸被落了诏狱,皇上重金抚恤了那户百姓,还让国丈给保媒,让被掠的女子嫁了个好农户。”
“好、是个好皇帝。”李鸿基朝脚下啐了一口唾沫,道:“皇亲怎么了,皇亲就能欺负百姓?”
“这个恶人,活该他被下诏狱!”
李过也拍桌嚷道:“好,皇上办得好!”
说话间,艾举人也在端详这份京报的排版,琐碎小事,圣谕节选,内阁及六部政令,只要稍微识字,就会一目了然。
在这之后,艾举人还不厌其烦的把这这期京报上的主要内容全都讲了一遍。
朱由校南海子猎鹿,因老槐树磕碰了王体乾一下,下谕命人将此树定为罪槐,套枷示众三日。
听了这回事,李鸿基、李过三人都是啧啧称奇,直说这皇帝有个性,不仅仁政爱民,最主要的是护犊子!
听艾举人说完头一张的政策和新鲜事后,盖虎掀开另一面,问:“这密密麻麻,写的又是啥?”
艾举人蹙眉看了半晌,笑道:
“这些就不是什么紧要事了,都是些人名。”
“这些人做错了何事,要这样惩戒?”李洪基话才说了一半,就被艾举人如同猪脚般的笑声打断:
“他们都是在西南亲征一战中表现杰出的朝廷军将,并非做错了什么事,这回是在京报上表彰他们的军功。”
李洪基张大了嘴,赶紧将京报抢在手里,扬声问:
“这么多、都是有功的将领?”
“多?”艾举人摇头,苦笑道:
“西南大乱,朝廷动员了几个省的兵力,几十万人,最后列出来的,也就这几百个名字。”
“你现在还觉得多吗…”
“不只是军将,还有战时获得大功的小兵,迷途知返投降朝廷后建立功勋的叛军,也在此列。”
李鸿基问:“你且说说,这靠前的五人,都叫做什么?”
“西南总督鲁钦、石柱土司秦良玉、定远守备张令,还有四川巡抚朱燮元和勇卫营副将陈策!”
艾举人说这话的时候,李鸿基虽然逐渐冷静,眼中却升起腾腾烈火,怔怔望着京报,好像播下了什么种子。
“好,我回去了!”
话音才落,不待艾举人反应,李鸿基已捏着京报径自离开,余下三人面面相觑,不欢而散。
回到家中,韩金儿见李鸿基宝贝似的将一页京报贴在墙上,凑过来问:
“这是什么,你识字?”
李鸿基搂住韩金儿,脸色深沉,没有回话,望向前头那五个人名的目光中却透着炙热。
第一百六十三章:皇家夜宴
宁夏镇,灵武千户所。
“一百零六、一百零八、一百零九…”
一名把总正机械地重复着连串的数字,丝毫没有留意方才落下了一个人。
这时,一名刚刚入伍的新兵,略微腼腆地举起了他的右手,高喊:
“郑把总,你把我落下了。”
闻言,这位姓郑的把总将目光扫过去,余的新兵也都开始窃窃私语,他面无表情地道:
“你叫什么?”
“小人李鸿基,陕西米脂县人。”
听他说着,郑把总也在查看名册,总算在翻到第十几页的时候,找到了这个名字。
下意识地,这名把总开始打量起眼前这个新兵。
这家伙面色黑里透红,身材算不上魁梧,但却不是大部分人那样面有菜色,这样的人,才是做将官最喜欢的青壮。
他满意地合上名册,道:
“为什么来当兵?”
李鸿基眼中泛出一抹炙热,随即消失,静静道:
“家中没有余粮,就来吃兵粮。”
这新兵回话不卑不亢,陕北口音又让郑把总不疑有他,又问:
“你可知道,应征的是谁手下的兵?”
“知道,是王汝金、王大帅。”李鸿基说完,便又问道:
“京报上说的,九边镇兵,新募兵每人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还有一两二钱的月粮,都是真的?”
郑把总诧异地看了他一眼,点头道:
“京报所写,自然都是真的,当朝皇上已不是第一回提升九边镇兵的军饷了。”
“朝廷什么时候,会再有大仗?”
把总闻言看他一眼,冷哼一声:“一个新兵蛋子,居然盼着打仗…”
他没有回话,只是让李鸿基归队,径自走了。
李鸿基从银川辞行,来宁夏镇当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见到京报第二页的名字,他当时只觉得心中一阵火热,尤其是最上面那五个人,更是他追赶的目标。
男子汉大丈夫,就要出人头地。
况且当兵能获得的饷银和福利,比区区驿卒也要强多了,李鸿基还想着,等这月的月钱拿到手,就都存着等回家时给韩金儿…
叫她看看,你男人现在也是官兵了。
王汝金和毛文龙、陈策等人不同,他凭祖上荫福,轻易就拿到了后两者用命才拼来的职位。
万历四十八年,王汝金以世职署中屯卫都督佥事,充任宁夏镇守总兵官,至今任职二载,战绩平平。
唯一引人称道的,就是在万历四十八年,蒙古东套诸部联合进犯宁夏,刚就任不久的王汝金在镇远关力战,斩首六十余级。
虽然最后败退回了卫城,一路的硬仗却也没有少打,与蒙古互有胜负。
说起来,现在各中原卫所欠饷严重,每年大有几百万两之巨,宁夏却与之不同。
九边重镇,向来是朝廷关注的焦点。
万历十五年之后朝廷财政虽然逐步破产,但还是对九边重镇极力措饷,天启元年时王在晋上奏,九边累积欠饷不过十余万。
相似小说推荐
-
开局就杀了曹操 (墨守白) 起点VIP2022-06-30完结 20W收藏294.67万字 4.55万总推荐(主角开局有霸王之勇)东汉末年,曹操刺杀董卓不成,献七星...
-
锦衣 (上山打老虎额) 起点VIP2022-04-04完结如果一个人不幸回到了天启六年。此时大厦将倾,阉党横行,百官倾轧,民不聊生。党争依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