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 (上山打老虎额)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 入库:04.13
和直爽人说话就是痛快,若是寻常读书人,只怕非要扭捏个半天不可,明明心里想要,非要说不可以。
张静一这时精神奕奕起来,激动地道:“只是咱们要操练,只怕要定下一个章法才好,卢先生,你觉得……该如何操练好呢?要不,我们不妨就学戚将军的方法,咱们寻《纪效新书》来,照着这个练,就当练出一支戚家军了。”
这一点,其实是张静一早就深思熟虑过的,这百年来,最精锐的兵马无过于戚家军,照着戚继光的方法,准能成?
可这时候,卢象升却是面带微笑。
“怎么,不好?”张静一皱眉。
卢象升道:“我不知道什么纪效新书。”
这口气……大得很。
可这一句话,却让张静一心里不禁有些反感起来!
戚继光啊,不敢说是武神,可作为后生晚辈,总要有一点谦虚的姿态吧,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乃是戚继光的兵法操典大成之作,你卢象升再厉害,居然还瞧不起?
“卢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卢象升好整以暇,然后淡淡地道:“这天下的兵书,没一件有用的。”
张静一:“……”
好好好,你牛逼,全天下都不如你。
不过似乎看出了张静一的表情变化,卢先生微笑着解释道:“学生敢问百户,自有经史以来,这天底下有过多少兵书,又出过多少学问?我们就不说《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单说纪效新书吧,此书乃是戚将军呕心沥血作成,可是这么多年来,读《纪效新书》的人多,练出戚家军的人,又有几个呢?”
这问题……倒是一下子将张静一问住了。
卢象升又摇摇头,叹息道:“这天底下,出过孙子、孙膑,也出过白起,有过岳武穆,也有戚继光,他们遗留下来的兵书,哪一本,你若是读了去,都能受益匪浅。可若是读了这些书,照着书里去照猫画虎,便能练出精兵,成为名将,那我大明。只怕诸营诸卫,无一不是精兵强将了。可见,只一味地效仿别人是不成的。”
第七十章:我卢象升可以做到
张静一听到这里,似乎觉得有些道理。
“那依卢先生的意思,读书没有用了?”
卢象升道:“也不尽然,读书还是有用的。可是不能死读书,这天底下的学问,数都数不清,可是真正学到的人有几个?”
他随即笑了笑:“就说先师王阳明吧。”
卢象升一说到王阳明,顿时肃然起敬。
卢象升道:“你看那东林书院里,培养了多少王阳明的弟子,人人都捧着心学的文章在读,个个摇头晃脑,在说什么致良知,在说家事国事天下事。可是……这些人和阳明先生相比,张百户可看他们学到了阳明先生半分学问吗?”
说到了这里,卢象升露出了痛苦的样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程朱呢,讲的却是理,这些先哲,他们的学问哪一个错了?学问没有错,错就错在,好端端的学问,到了不肖子弟们这儿,就变成了束缚。你看,孔孟看来,只要仁义就是君子,到了后世的儒生们成了什么样子呢?他们摘抄经文,将孔孟所说的每一句话,当做至理,君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君子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这个。做了这个,便是叛逆,做了那个,才值得称道。”
卢象升说着,看向张静一:“可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人们将孔孟之学,当做了条条框框,成了一个个束缚自己的绳索,要做圣贤,就得先务虚,得假装遵从那些道德,得读浩瀚如烟的书册,不得读其他的书。”
卢象升说到这里,居然眼角湿润了。
他情绪很激动,经历了这一次人生的变故,让他对这个天下,多了几分不平。他自己也不知道,为啥要跟眼前一个啥都不懂的锦衣卫百户说这些。
或许……是因为觉得眼前这个武夫根本就不懂吧,正因为不懂,他才可以畅所欲言:“结果天下的读书人,都成了应声虫,人人学孔孟,可怕的是……却没有一个人成为孔孟。而这……也恰恰是阳明先生最可敬之处啊……阳明先生率先提出,心即理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只要心怀着良知,那么人人都是圣人。只要秉持着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无论用什么方法,能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圣人。你看看,这不正是点破了千年来那些因循守旧的读书人们的束缚吗?”
张静一大抵明白了什么意思。
从前的读书人,想要成为圣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到了程朱理学之后,更是达到了巅峰。
比如……你得多读四书五经,得学正经的学问,你还不能乱说话,你要有君子的行为标准。碰到什么事的时候,你作为读书人,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那么做就是错的。
只有守着这无数的规矩,那么你就距离圣贤很近了。
而王阳明的心学,直接将所谓的圣人之道进行了内在化了。
也就是你们不要瞎比比,搞这么多有的没的,大家都散了吧,谁心里存着符合天理的东西,有了良知,并且顺着自己的内心的良知去做事,就是圣人。哪怕是农夫,你心里想着我要勤恳的耕地,勤是符合天理的,你顺着本心去做,何尝又不是圣人呢?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真正厉害之处,是破除从前儒生们对于所谓孔孟之道的各种约束,而这种约束,只会造成无数的伪君子,以及一群只知死读书的家伙。
张静一忍不住道:“我懂了,王阳明先生,通过王学,解放了那些只晓得读书的儒生?”
卢象升一听,顿时诧异,竟是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张静一:“解……放……不错,这个词,再好不过了。想不到张百户,有这样的悟性,倒是教学生佩服。”
张静一板着脸,咳嗽一声道:“好啦,你不要溜须拍马,那么我问你,既然阳明先生的学问这样大,那些东林的读书人,理应很有本事而已,可我看他们……”
“哼。”卢象升一说到了这里,便气不打一处来,冷笑道:“是啊,这才是让人寒心的地方,阳明先生的本意是,大家心存着良知,按自己的本心去做,不必受那些理学的束缚去行事,而阳明先生恰恰自己是这样做的,他身体力行,不但熟悉弓马,通晓兵马,读书也好,但凡他觉得有用的学问,无一不精湛,以至他既为朝廷立下大功,又能开宗立派,教书育人,说他是圣人一丁点也不为过。”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纷纷转学阳明先生的学问,人们抱着《传习录》每日苦读,就像当初读四书五经一样,而后,这些人又凝聚一起,在书院里,在各种宴会之中,探讨学问。可最后学出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学到,阳明先生是要解放他们,他们却又借心学,制定出了新的绳索,将自己绑缚住,人人都以能够将《传习录》能背诵的滚瓜烂熟为荣,他们依旧像当初学习孔孟一样,逐字逐句去解析阳明先生在世时的言论,哪怕阳明先生放一个屁,这些东林们,也要分析出一个好歹来,进而引申出这背后的含义。你看看……这东林所学的所谓阳明心学,当真符合阳明先生的本意吗?”
张静一听到这里,骤然之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敢情这些儒生们,虽然赶了一下新潮,大家都学王阳明的新学问,可其实用的……还是程朱理学那样的方法啊。
全长歪了,又收获了一茬又一茬的废物。
悲剧啊……
张静一忍不住点头:“难怪那些东林们,都没有什么长进。”
“不过是一群不学无术之徒而已。”卢象升露出不屑的样子。
张静一好像被他说服了:“这样说来,东林的读书人,误国误民啊。”
“当然。”卢象升认真地回答。
张静一道:“东林的学问,也大多起源于阳明先生,这样说来,卢先生似乎对心学也颇有微词?”
“这是什么话?”卢象升很生气,瞪张静一一眼。
有鉴于方才看到卢象升胸口碎大石……不,手劈茶几的功夫,张静一被他一瞪,心里有点慌。
卢象升而后轻飘飘地道:“老夫也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出自泰州学派……”
“……”
这时……张静一好像明白了点什么,这个历史渊源,他懂。
泰州学派和东林书院都和王阳明有很深的渊源,不过大家都相互指责对方为异端。
异端必须死。
张静一不禁苦笑,他实在搞不懂这些读书人,只好道:“先生说了这么多,到底意有何指?”
卢象升道:“所以我才说,书本是没有用的,指望读传习录,未必能学到阳明先生的真知。同样的道理,指望按着纪效新书,也成不了第二个戚继光。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怎么能照本宣科呢?想要练出百战精兵,就得先了解这些校尉和力士们的来源,知道他们心中所想,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唯有如此,才可官兵一体。”
张静一恍然大悟:“有道理。”
卢象升却是摇头:“张百户虽然心里觉得有道理,可实际上,这个道理,你还是没懂。这天下的道理,谁不懂呢?便是问一个农夫,问他怎么样才可以产出更好的粮食,他尚且也知道,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增加产出,这难道没有道理吗?可见这天下有数不清的道理,人人都会讲,人人都会说,就譬如那书山有路勤为径一样,人人都能挂在嘴边,可这天下,又有几个人可以悬梁刺股,可以日夜不辍呢?”
相似小说推荐
-
演武令 (鱼儿小小) 起点VIP2022-03-30完结宣统二年,精武门创立。面对列强入侵,清帮横行。杨林只手遮天,拳镇山河……...
-
三国之上将邢道荣 (强中更有强) 起点VIP2022-04-06完结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虚言乎?和诸葛亮斗智,和张飞赵云斗勇!不自量力乎?原本历史时空,邢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