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 (上山打老虎额)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 入库:04.13
比如赫赫有名的八达岭和居庸关,就距离这里不远,可见这儿,其实就是北京城的咽喉,这可比山海关还有排面,毕竟这里距离京城更近一些。
再走几步,地方就到了。
人们驻足,张静一则道:“大家要小心了,小心脚下别踩着了我的庄稼。”
这是庄稼……
人们一脸诧异,站在田埂处,大臣们都穿着袍裙,走在这种地方,显得很狼狈。
他们见田里,是茂密的丛叶。
这显然……和他们想象中的庄稼不一样。
这些红薯,正月便被福建陈家的人带了来。
红薯是现成的,也培育了数十代。
只不过,能不能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却有点吃不准,毕竟福建的气候和这里有所不同。
所以张静一让陈经纶等人在此试种。
这种植的乃是春薯,不过为了确保成活,张静一让人选的是这一块地。
这里因为两面都环着山谷,能抵挡一些冷空气,从环境来说,倒是四季如春。
像这样的地方,在京城别处可找不到。
这春薯在正月的时候,就种植下了第一批,至于其他各种试验田,倒是在天气转暖之后,才开始插秧种植。
陈家人在种植红薯方面,经验丰富,毕竟跟着当初的陈振龙,照料了数十年。
这陈经纶更是关心红薯在这儿的推广,在他看来,这是自己父亲的遗志,做儿子的,自然要想方设法为他完成。
谁晓得到了这里,张静一就直接给他开辟了一块土地,这里幽静,可以令他心无旁骛,再加上陈家人迁徙来了大半,干起活来也顺手。
他们开垦,施肥,悉心照顾着。
哪里成想,第一批春薯,居然在六月多,便成熟了。
这是令陈经纶想不到的,他虽然知道,春薯的成熟期大抵是在四个月和六个月之间,但是在京城……长势居然也不慢。
此时,张静一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经纶显得很小心翼翼。
他感激地看着张静一,他曾梦想过无数次,自己父亲的红薯可以在北地推广,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切来得这样快。
先是很快被张静一看重,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紧接着……这张百户,居然把皇帝和百官们都召来了。
这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此时,他扯着嗓子道:“下地。”
一声令下。
数十个精壮的陈家族人下了地,开始在地里刨着。
一切都很小心。
就好像考古发掘似的,生恐用力过猛,挖烂了土里的红薯。
天启皇帝此时饶有兴趣地背着手,心里忍不住生出了疑窦。
这是啥?能吃?
身后的百官们则已开始窃窃私语。
黄立极瞪着这地,一言不发。
孙承宗此时的脸色也凝重起来,他脑子里开始搜索各种书籍,在想哪一本书里出现过这种粮食。
其实大家脑子里都在搜书。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
闻所未闻。
既然闻所未闻。
那么……
户部尚书李起元低声扯着一旁的一个翰林道:“百姓们都已饿得啃树皮了,现在好了,现在是直接让人吃土。”
他声音很轻。
让这个翰林不禁怀疑李起元肯定和张百户有什么仇隙,不过……这翰林也是很认同的,便不断地点头。
魏忠贤现在肚子还不适呢,他现在有点担心,不会待会儿……陛下还让他吃……这土疙瘩里的东西吧。
想到这个……
不寒而栗。
没多久,在众人的瞩目下,一个个红薯从地里抛了出来,送到了田埂上。
田埂上有几个年老一些的陈家族人,开始擦拭去红薯上的泥土。
这是一亩见方的地,这地里挖出的红薯,却是越来越多。
一个根茎之下,就好像一胎五宝,或者是一胎十宝似的,一扯,便拉扯出一大串来。
陈家族人似乎也感觉到……这红薯在此的长势不错,几个年老在田埂上负责清洗的族人,便叽叽喳喳的窃窃私语。
他们的话,可以自动忽略。
反正也听不懂。
很快,红薯便堆积如山了。
张静一另一边吩咐人道:“赶紧去拿秤来,秤一秤多少斤。”
“好。”
其实早有人预备好了秤砣。
不过……因为没有大秤,只能用小秤来称,而后再相加。
张静一此时很心热,他也想知道,这第一批精心栽种的红薯到底能种植出多少斤来。
张静一对天启皇帝道:“陛下,在咱们这,也种植过麦子,这里是山地,种植出来的麦子,亩产大抵在一石半上下,也就一百五十斗,两百五十斤至三百斤粮上下,可这粮不一样……陛下就好好瞧着吧。”
天启皇帝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被挖掘着红薯的地,他心里已渐生浓厚的兴趣,还有越来越多的期盼,只是他觉得有些累,便索性蹲了下来。
魏忠贤一看天启皇帝蹲在田埂处,哪里还敢怠慢,作为侍候皇帝的人,他怎么敢站着呢?于是便也连忙蹲下。
后头的宦官禁卫更不敢高皇帝和九千岁一头了,几个宦官心急火燎地回头,像赶鸭子似的,压着手,示意着。
后头的百官也无奈,也只能一个个的蹲在泥地里。
这时……另一边田埂处,称重的人终于传来了声音,呼唤道:“已收一石了。”
一石,放在后世大抵是一百八十斤上下。
听说有了一石……天启皇帝更加有兴趣起来。
另一边,地里的粮似乎还有很多。
陈家的族人依旧将一个个的红薯收在簸箕里。
等了很久……
边上又有人叫道:“三石……”
三石……
这玩意的产量……
百官们已经开始窃窃私语:“产量这么高吗?这可几乎一倍于麦子了。”
“就是不晓得能不能吃。”
当有人念到五石的时候。
许多人已经开始直抽冷气了。
有人开始惊叹起来,觉得匪夷所思。
显然……这是以往经史中,从未有过的。
也在地里卖力干活着的陈经纶,觉得自己的腰快断了,可他依旧不停地刨着土,他觉得自己的脑子已一片空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此时他忍不住想到,先父若是还在世上,能见到今日,这陛下和百官们都蹲在这里,看着他收获红薯,不知该有多欣慰。
于是……他情不自禁的眼眶红了,眼角的泪,竟是啪嗒啪嗒落入泥里。
“六石……六石……”
有人高叫。
六石……
这已接近四倍于当今的麦产了。
天启皇帝越发的吃惊,纹丝不动的蹲着,目光渐渐变得就像看怪物似的。
他新奇地看着眼前一切,似乎在这一刻,他已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是眼珠子一眼不眨地看着那一个个从泥里挖出来的‘土疙瘩’。
也同样蹲在地上的黄立极,表情越发凝重起来。
孙承宗眼角的余光,则扫向张静一,变得说不出的复杂。
第一百三十六章:天佑大明
六石啊……
亩产六石意味着什么?
当初孙承宗在镇守辽东的时候,辽东的粮食都是靠朝廷供应。
他的策略,某种程度而言,是非常耗费钱粮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辽东的粮产只有这么多,耕地的军民也是有限。
可若是……若是亩产六石。
这就比北方的麦产直接提升了三四倍。
有这三四倍的产量,孙承宗当然没有袁崇焕那般厚颜无耻到开口就是五年平辽的地步,那至少也敢说不会让情势恶化。
还有关中的大旱。
若是粮产能达到这样的地步,还在乎什么大旱?
孙承宗的眼睛好像被地里刨出来的土疙瘩给勾住了,像是连魂魄也已抽离了自己的身体。
天启皇帝继续凝视,他捏了一把汗。
因为……一个个土疙瘩,还在被挖出来。
这时……有人道:“七石……”
七石……
这若是不亲眼看到,报出这个数目,大家只怕一笑置之。
开玩笑。
这天下,就算是最肥沃的土地,最好的粮种,精耕细作,莫说亩产七石,便是亩产三石就已是极限了。
这时……有人绷不住了。
绷不住的是黄立极。
黄立极这些日子为粮食的事,可谓是操碎了心,虽然他的名声很不好,作为走了阉党后门的首辅大学士,其实没有多少存在感。可无论怎么说,他也是首辅大学士,是宰辅,谁不想做张居正,做刘健呢?
他觉得不放心。
“这玩意,不会是地里早就埋着的吧。”黄立极是直隶大名府人,家乡距离自己并不远,他出身于小士绅的家庭,当然对于土地和粮食的事了如指掌。
这样的产量,太可怕了,可怕到令人很难以相信!
于是,他下意识的站了起来。
大爷我不蹲了。
随即,他冲进了田埂里,而后,也拿手去地里刨,也顾不得尘土,终于顺着根茎,他牵出了一串红薯来……
“这……”
黄立极眼里放光,忍不住道:“是地里长出来的,真是地里长出来的,没有错。”
于是……百官们此时都屏住了呼吸,一个个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相似小说推荐
-
演武令 (鱼儿小小) 起点VIP2022-03-30完结宣统二年,精武门创立。面对列强入侵,清帮横行。杨林只手遮天,拳镇山河……...
-
三国之上将邢道荣 (强中更有强) 起点VIP2022-04-06完结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虚言乎?和诸葛亮斗智,和张飞赵云斗勇!不自量力乎?原本历史时空,邢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