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之前的解除海禁一样,如果贸然在朝堂上提出来,很可能直接就被淹没在吐沫星子中了。
所以帝国大学也好,改革科举制度也罢,都必须提前、甚至是秘密下进行。
但叶珣更清楚,朝堂之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秘密,就拿在坐的这些官员来说,谁没几个亲朋好友?
过年之后,朝廷会有这么大的动作,别人可以不告诉,难道也能让自己的亲近之人蒙在鼓里吗?
答案是显然的,这些所谓的秘密泄露一点,就会向外面无限延伸扩散,而这,其实也是叶珣想要的结果。
历朝历代的改革,鲜有不经历腥风血雨的,既然是早晚会发生的事,那为什么不让其早点发生?
所以阵痛会有,痛过之后,就将是一条康庄大道。
这次会议出奇地长,叶珣说过之后,方振儒又说了下派到地方实习的那些御史,反馈回来的情况。
这些新任御史都是去年科举考上来的,现在方振儒等人回想起来,去年叶珣的提议,其实就是在为今年科举改制探路呢。
因为正常情况,进士及第的士子们,除了少数能做官,大部分都会被分配到翰林院等衙门去熬资历,吃闲饭。
但这批进士不一样,除了有门路或是特别优秀的能直接做官,其余人都被冠以御史的头衔,然后去各地找茬了。
实践出真理,只有真正的深入地方,才能体察民情,才能更切实地领悟为官之道。
刚刚方振儒虽然对叶珣提出的科举改制提出了质疑,但不能否认的是,让这些御史下去的办法确实很可行,为此,方振儒已经同各部尚书打好招呼,明年大考之后,还将按今年的办法施行。
方振儒之后,各部尚书也都一一做了汇报。
时间过的很快,叶珣一看,要是等所有人都说完再开饭,这顿饭都吃半夜去,所以就命人先把酒菜上来,众人一边吃一边说。
总的来说,今年大明各地算得上是风调雨顺,但很多工程不能说今年没事就不做,比如黄河大堤,两淮流域等地,这些地方的堤坝也需要加固。
还有西北干旱地区要打深水井、建蓄水池,河道也要清淤等等,林林总总,要办的事实在太多了。
而这些事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所以待所有人都说完,包括叶珣在内,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新鲜出炉的财务部尚书、李待问的身上。
李待问也不推辞,不过却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叶珣。
“敢问叶公公,明年还需要对那里动兵吗?如果没有战事,那以今年国库的收入,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国计民生,国库的存银都非常充足,但如果叶公公还要发动战争的话,那恐怕就不够了。”
其实谁都知道,打仗是最烧钱的,但问题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叶珣发动的那场战争不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而且所需军费,基本都由地方承担了,貌似没动用国库吧!不仅如此,大军出动一次,所带回来的收益也同样不少。
现在被李待问这么一说,倒好像叶珣是在穷兵赎武似的。
叶珣被气乐了,这死老头,臭脾气怎么就一点都不知道改改?非得让我难堪不行吗!
忠言逆耳,这点心胸,叶珣还是有的。
却不想李待问并未说完,一片寂静声中,只听他继续道:“公公一定觉得每次战事所需军费都没有从国库掏银子,所以对下官的话很不以为然,只是不知公公算没算过一笔账?武器弹药是不是银子?武器弹药包括粮草等物资的运输,需不需要银子?而这还只是在帐面上能看到的,武器弹药在制造中所需要的费用,粮草需要集中后才能统一运送……”
李待问掰着手指头,口沫横飞地一笔一笔给叶珣算着帐,只把叶大公公听了个目瞪口呆。
说句日理万机来形容叶珣的日常,丝毫都不为过,他那有时间和心思把帐算得这么细?张口结舌间,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反驳李待问。
喝口水润了下嗓子,李待问又道:“不可否认,解除海禁,给朝廷带来巨大的收益,但辽东建城,西北修路,草原开荒,这些地方所需银两,同样也是个天文数字,因此,下官斗胆,恳请公公三年内不要再动刀兵了。”
说完,李待问向叶珣深深的躬下身去。
随着李待问的话说完,大厅内也忽然静了下去,谁都知道之前李待问就是因为不听话才被叶珣扒拉下去的,这才重返京城几天啊!现在他又这么公然针砭叶公公的作为,就不怕叶公公再把他踢出京去?
良久之后,叶珣终于深吸了口气,道:“李大人金玉良言,叶某受教了,本公在这里郑重向各位大人承诺,若不是外敌入侵,五年之内,本公绝不会再兴刀兵。”
老李头你不是要三年吗?我就更彻底点,给你五年时间,到那时候再动兵,看你们还有何话说?
皇太极未灭,安南那边也不消停,朝廷需要用兵的地方多了,这还不包括将来的西征。
所以叶珣也下了决心,养精蓄锐,先潜心把国力发展起来再说。
听了叶珣的承诺,八位朝廷大员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起躬身道:“公公英明!”
这帮老狐狸,谁都怕得罪自己,不过也好,正可趁这五年时间好好陪陪老婆儿子。
有了叶珣的承诺,会议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众人边吃边聊,一直到午夜时分方才散去。
午夜,万籁俱寂,叶珣却没有丝毫睡意,他刚才之所以答应李待问,固然有让朝廷和军队休养生息和陪伴儿子成长的想法,还有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要大力促进新政的推行。
挑战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说的轻巧,若没有一个强横的人物坐镇,同时再有人捣乱的话,说不好真的会出大乱子。
就比如说现在的京城,看似一团和气,别人不说,张家三兄弟这出戏,怕就没那么容易收场……
第649章 叶公神像
年根将至,京城也变得格外热闹,百姓们忙着盘点这一年的收成,然后开始准备年货。
外地的商人们也开始压低价格,以求将货物尽快出手,也好早点回家过年。
国人千百年的传统,哪怕在家只待那么一会,也会不远万里赶回家,千百年的传承,也造就了世界最勤劳的种族,没有之一。
忙忙碌碌中,仿佛整个京城都动了起来,叶珣很喜欢这种氛围,一大早,就带着几个侍卫微服来到集市上。
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否,在这个时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粮价。
走了一圈,还不错,精米三十文,糙米只要十几文或是几文钱,而这还不太好卖,因为随着经济的繁荣,京城百姓的生活也都提升了不少,还要买糙米吃的话,是要被人笑话地,而买糙米的人,也大多是回去喂家畜,而不是自己食用。
与张三公子定的见面时间是中午,而且这小子为了掩人耳目,竟然还定了家妓院。
还好叶珣不是真太监,不然就冲他定这地方,也非跟他翻脸不可,欺负谁没有那玩意是怎么的。
看着繁华热闹的集市,叶珣心情不错,大明能有今天的起死回生,可以说完全是他一手缔造,说不得意是假的。
逛了一会,感觉肚子有点饿,恰好路边有个云吞摊,遂过去要了碗云吞面,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云吞面,一边与摆摊的老汉闲聊起来。
“老人家,那里人啊?这么多人,生意一定不错吧?”
“托您的福,小老儿淮南的,大前年两淮发水后,就拖家带口到了京城,您也算有口福的,今儿是小老儿最后一天出摊,明天就准备回淮南了,听说那边在叶公公的过问下,乡亲们的日子都好过了,河堤也修了,京城虽好,却也不如家好啊!”
当面夸赞奉承自己的,没有几个是真心的,只有听到老百姓的心声,才能感受那种被人爱戴和感激的喜悦。
不想老汉接下来的话,却让叶珣的心情变了滋味。
“其实老汉虽想回家乡,孩子们却不愿意,总说这里比家乡繁华,说什么机会多,这些年轻人啊!”
老汉说着不住地摇头,似有什么难言之隐一般。
“老人家多虑了,年轻人嘛,就应该有闯劲,不然岂不辜负了少年好时光。”
后世这种情况叫北漂,而在古代,一旦那里遭了灾荒,百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京城,到了京城后,贪恋京城繁华不愿离开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大明户籍管理极严,若没有特殊渠道,很难留在京城。
各有各的活法,水至清则无鱼,叶珣是不会插手这些事的。
“一看贵客就是外乡人,您不知道,现如今这京城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哦!这是为何?”
可能是明天要走了,老爷子今天的话也格外多。
左右看了看,才低声道:“贵客是外地人不知道,现在很多商铺的家中都在供奉九千岁的神像,要说供也就供了吧!毕竟人家九千岁有大功于朝廷,可请这一尊神像回来,少则五百两,多则上千两,那些有钱人不觉得什么,像我们这样的人,那供得起啊!”
收藏qubook.org书签防失联 书籍数据与原来一模一样
相似小说推荐
-
回到明朝做仁君 (纣胄) 起点VIP2022-05-06完结我万历皇帝,千古第一仁君。我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穿越 腹黑...
-
三国从救曹操长子开始 (云开月圆) 起点VIP2022-03-31完结历史系学生丁辰穿越到后汉三国时代的宛城,眼看曹军就要大败,曹昂即将被杀。怎么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