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仗,也会做人,马芳和戚继光比较相像。
马芳每镇守一地,除悉心练兵防御外,更留心搜集当地珍奇土特产,用以馈赠各位“上级”。因此,他每每选将练兵,整饬军备,都“精兵良械优给之”。
到了后来,高拱失势被逐,张居正取而代之。随后,身为高拱亲信的王崇古被御史陈堂弹劾“弛防徇敌”,不得不引咎辞职。马芳随后也未能幸免。
他担心不能通过阅视,于是贿赂武库司郎中林绍、怀隆及兵备参议吴哲、阅视侍郎吴百朋。吴百朋告发此事,奏请朝廷提审马芳。
经兵部尚书杨博说情,万历元年革去马芳的职务,勒令他“归家闲住”。
按理说,这种人就没有什么再提起的必要了。除非到了边关有战事、万不得已的时候,人们或许会想到他,而且用不用还不一定。
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张居正知道这是一个人才,并没有因为党派排挤马芳。
万历三年的时候,朝政稳定了下来,张居正也掌握了权力,他又想起了马芳,马芳被起用为前军都督府佥书管事。
这一次,张居正又把马芳提起来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就按先生说的办,这两天让马芳进宫一趟,朕要见一见他。”
“是,陛下。”张居正连忙答应道。
朱翊钧一直没有把马芳叫过来,宁可让俞大猷和刘显进宫,是因为不想过早的把马芳放到身边来引人注意。毕竟马芳曾经是高拱的人。
现在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高拱都已经到京城来了,也就无所谓了。
马芳要去山西,自己正好救一救他。他的身体也不太好,这一次去山西就没能再回京城来了。
如果不想想办法,马芳没有多长时间好活。这一次正好把他救治一下送过去,一来为大明出力,二来有些事情交给他去办。
送走张居正和谭纶之后,朱翊钧转头看向陈矩说道:“你去告诉张扬,让他尽快打造十支枪出来,多准备一些子弹。”
子弹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只是纸质枪弹。反而是打造枪需要耗费一些时间。
不过现在已经有了经验,剩下制作应该不会有太大难度,又不是大规模的生产。
小规模的试产,除了成本高一点,没什么坏处;大规模的量产,需要投入海量的金钱。
无论是建造炼钢厂,还是建造造兵器铸造厂,还是上流水线,都需要大规模投入钱财。
朱翊钧现在可没有这个财力。
最近声望飞速增长,显然是山东那边的宣传有效果了。
即便如此,朱翊钧也不舍得拿这个声望去兑换钱,那样太浪费了。
朱翊钧忽然想起来一件事,问道:“养颜丹那边出货怎么样?”
他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条财路,这也卖了一段时间,收入怎么样啊?
不知道这钱能不能当启动资金来用?
“回陛下,一万瓶养颜丹已经出了七千六百多瓶。博古斋那边一直压着卖,总共卖出去了六百四十瓶,剩下的都从黑市出了。”陈矩连忙躬身说道。
朱翊钧看着陈矩,神情有些古怪。
正儿八经的店里,你们只卖出去了六百多瓶;黑市里面,你们出了七千多瓶?
生怕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搞鬼是不是?
第二五八章 盯上武清伯的清华园
“黑市什么价?”朱翊钧缓缓的问道。
“最早的时候能卖到一百五十两,现在能卖到三百两。”陈矩躬身说道:“总计收白银一百三十四万三千六百两。”
朱翊钧嘴角一抽抽。
娘西皮,真有钱。
大明朝的勋贵和士绅阶层是真的有钱。
不说其他的,万历皇帝的姥爷、李太后的爹——武清伯李伟,最近要开始建园子了。
在哪建呢?
京城西郊。
什么位置?
后世的清华大学。
武清伯在那个位置建造了天下第一园,占地一千两百亩,假山、湖泊极尽华丽。这些日子正在从南到北的运输物料。
这么一个园子得多少钱?
他只是一个勋戚而已,当今太后的爹,听起来很厉害。可是对于那些真正传承了很多年的家族来说,他就是一个暴发户。
从大明建国之初开始就存在的那些家族,他们有多少钱?他们家里面有多少产业?
可以说整个大明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一的人手里。
除了他们以外,那些大商人也一样。无论是西北的晋商,还是东南的徽商、浙商,包括闽商、粤商,那就是妥妥的大商帮,钱多得不能再多了。
这其中最有名、最富有的应该就是盐商了。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实行的是纳粮开中,朝廷每年都会给边关的将领们分发盐引。
虽然有军屯,他们的补给还是要靠中央支持。而朝廷运输起来既费力又有贪污,耗损也多。所以朱元璋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商人去干这个事情。
可是没好处,商人不愿意干。
这天下最大的买卖是什么?
就是盐。
朱元璋给边关的将领发放盐引,让商人们把粮食运到边关去,边关的将领们用盐引来支付报酬。
如此一来,商人得了盐引,边关得了粮食。
在朱元璋看来,商人们没有丝毫的贡献,就是倒卖倒卖,结果能够搞到那么多钱。这是不合理的。
他们想要赚钱,可以,要为国出力。
在这个政策上,就体现了朱元璋这种思想。
事实证明是很成功的,商人们开始往边关运粮食。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在边关开荒种地,雇佣百姓过去种地,直接把粮食种出来就给边关,省去了运输成本。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屯。
有很多百姓依靠这种方式生活,使得边关繁盛,大大促进了农耕和商业。
因为地理的原因,这个时期主导盐业的是晋商。人家离边关很近,有土地优势。
可是如此一来,很多人就不满意了,比如产盐地的那些商人。两淮的徽商和浙商都很不满。
好处都让你们吃了,我们怎么办?
于是他们开始和晋商争抢了起来。
想要打破晋商的垄断,就需要从国家政策上下手。
经过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知道盐引赚钱。于是勋贵和勋戚们也开始伸手,私底下从将领手里收、管朝廷要,用尽各种办法弄到了手里,然后再高价转卖给江南的商人们。
双方就这样结成了利益团体。
于是在双方的推动下,在大明弘治年间,大明时行了一次盐政改革,将纳粮开中改成了纳银开中,意思就是不用再运粮食了,直接用钱买盐引,表面上打的旗号是给朝廷的国库增加收入。
边关的粮食问题也很简单,直接发银子,让边关的将领就地采买。可话说的好听,真正拨银子的时候又以各种理由拨不下去了。
毕竟朝廷也没钱,拨下去了也会被层层贪污,根本就没用。
这使得大明的边关情形急剧恶化,贪腐严重。
那些商人见种地无利可图,大量的土地被荒废、被抛弃。
边关的百姓生活困苦,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这一条政策改变以后,成了权贵阶层和江南商人们的饕餮盛宴。
因为有产地优势,浙商和徽商迅速崛起,取代了晋商的地位,成为了全国的大商帮,一举压了晋商一头。
晋商也不甘示弱,打起了边关的注意。
他们疯狂的推动边关贸易,有了大名鼎鼎的俺答封贡。这些年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商帮有钱到什么程度?
他们调动的资金能够达到千万两白银级别。
这还只是调动流动资金,不是他们的财产总额。
除此之外,他们暗中还有干走私,海外走私也是大头。
这些人赚了好多银子,国内的不算,从大明中期开始一直到明末,从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足足超过了两亿两。
这么多银子,一方面被他们拿去疯狂买地,进行土地兼并;另一方面是被他们藏起来了。
但即便如此,也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百姓的日子很难过,土地、产出地被兼并,形成了大量的流民。
加上天灾人祸,大明的经济直接就崩溃了。
到了后来,大明和野猪皮打仗。边关封锁,晋商没了活路,他们就开始干走私,什么都往外卖,铁器、兵器,甚至是军事情报。
这也就是晋商为什么后来成为了皇商八大家的原因,这些人全都是有钱人。
朱翊钧想到他们有钱,没想到他们这么有钱。他们越是有钱,朱翊钧的心里就越不痛快。
什么钱你们都赚?
你们勾结官员左右国策,制定符合你们利益的政策。嘴上说的冠冕堂皇,全都是为国为民。真真正正体现了什么叫做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你们这是在刨我们老朱家的祖坟!是在挖大明朝的根!
那都是我的钱!
我的钱!
额滴,额滴,都是额滴!
舒了一口气,压了一下心绪,朱翊钧转头对陈矩说道:“让人去查查武清伯府,听说他们在修一个大园子。”
朱翊钧已经盯上了武清伯府那个大园子。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亮剑当战狼 (寂寞剑客) 起点VIP2022-05-17完结特种兵王野,一觉睡醒来到了亮剑世界。从此,晋西北铁三角之一的李云龙麾下又多一员猛将,...
-
大秦祖师爷 (大秦二师兄) 番茄vip2022-04-08完结历史脑洞历史系统穿越大秦世间皆有留恋。宗武的世界里,从秦开始。所以我无敌了?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