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一番话,顿时在朝堂上像扔入了一个炸弹。
“人祸?屈大人所言为何?”
就连李渊也忍不住想听听下文。
“屈爱卿只管说来,这些朕从未听闻。”
屈突通心理说道。你一个高高在上的皇上,又不经常微服巡查,单单是靠下面官员写上来的折子,又怎么能够了解实际情况呢?
“根据那些老百姓的陈述,当地河内道的官员,在大旱之际,趁机存粮,抬高粮食的价钱。
很多老百姓们为了吃一口粮食,将自己全部的家产都赠送。这才导致了这些老百姓们背乡离井来到长安来。”
听到屈突通这样说,李渊忽然雷霆震怒。
“真是太大胆了,朗朗乾坤之下,竟然敢做如此违纪犯法之事,真当大唐的天子不会震怒。真当朕是好脾气吗?”
还没说完,李渊一拳头砸在了龙椅上。
拳头和椅子相交,当时李渊的拳头就流出了鲜血。底下大臣们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他们呆呆的看着李渊。
“陛下保重龙体呀。快宣太医,快宣太医。”
大臣们顿时忙做一团。大唐的天子就是大唐最大的,如今天子震怒,大臣们在惶恐的同时,也想看看李渊接下来的进一步行动。
尤其是此时,那些秦王殿下,李世民的手下。杜如晦和房玄龄自然不必说,两人已经得到了李渊的宽恕。
其他人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担忧万分。今日早朝他们并未来得及去太子东宫请求收留。
只是商量着在早朝之后便去往东宫。
没想到早朝上就爆出来了这样的大新闻。
而此时李渊将手掌都摔破了,竟然浑然不觉。
“朕的大唐,绝不允许有如此贪官污吏存在。朕的江山,一定是李姓的江山。”
李渊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让众位大臣们看到了皇帝陛下,对于整治贪官污吏的决心。
历朝历代贪官污吏不少,但是贪官污吏在天灾面前还如此嚣张,实在是找死。
不过,大臣们中间又有一人站了出来。
礼部尚书,虞世南说道。
“启禀陛下,刚才屈大人所言非虚,微臣也认同。只是目前在旱灾地区,流言四起,这也是让我们大唐的江山岌岌可危的一个原因。”
流言?
大家顿时又呆住了。这次早朝给大家的震惊,一波连着一波。
前两个震惊,还没消化掉,接着又来了第3个。
“虞大人赶紧说说,到底是什么样的留言会给大唐的江山带来隐患?虞世南不慌不忙地说道。
“如今秦王殿下已经被处死,前太子李建成也被处死,目前就只有齐王殿下还关在大狱里。
那些灾区的人们猜想,是不是因为当今陛下错杀了太子和王爷,所以上天才用大旱来惩罚陛下。还有,微臣不敢说了。”
他的一番话,顿时让朝堂上又紧张了起来。河内道还真是大灾大难。官员腐败,天下大旱,流言四起。
怪不得河内道的老百姓都逃荒到外地去。
而古代的人们因为自身对天象认识不足,往往将一些天灾归结为人的缘故。
比如后世的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在遭遇日全食或者是月偏食的时候,往往都将其解释为是上天对皇帝的惩罚。
是因为皇弟做了亏人心的事儿。
所以李渊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勃然大怒。
“盛世大唐,竟然还有这样的流言,实在是让朕十分震惊。天下大旱乃是一般气象。”
李渊不由的为自己自圆其说。他总不能说接连杀了两个儿子,上天因为他的暴行而降罪于臣民吧?
就在此时,他的内心其实也在做着挣扎。前太子李建成德行有亏,杀之并不心疼。
可是秦王李世民也是做了投敌叛国之大逆不道之事,才被要了性命。
如今现在众皇子中继承大统的唯有太子殿下李烨。他若是承认遭天谴,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
“陛下所言极是,此等留言一定要止于智者!只是流民甚多,堵不住悠悠之口。若要将流言完全消灭,还需有人前往河内道,将此事彻查清楚。还流民安全庇护之所,使其吃饱肚子,便不会有这样那样的揣测。”
辅国大将军段志玄说道。
吏部尚书,侯君集也小心翼翼的回禀。
“臣以为两位大人说的很有道理,只是现在河内道流民四起,人心惶惶。若是不能做点儿实际的事儿安抚他们,只恐怕是留言不能消除,流民还有可能闹事儿。惟今之计,陛下务必要派一妥当之人,前去处理此事。”
大家纷纷称是。
可是要派谁去呢?
这也是李渊身为苦恼的一个问题。
侯君集自告奋勇。
“启禀陛下,臣愿意前往。”’
侯君集带了一个头之后,其他秦王殿下的手下们,也都哭着喊着要去处理此事。
他们无非是想要一个邀功的机会而已。而这个时候,人群中突然有一人走了出来。
第176章 太子请战,平阳追随
“启禀父皇,儿臣愿意前往去安抚流民,平定流言。请父皇恩准。”
堂下俨然站的是太子殿下李烨。竟然是太子殿下。
显然这个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预想到的。
太子其地位仅在皇帝之下,之前李烨之所以在外征战,乃是因为其是王爷。
如今现在大唐的皇位继承人俨然只剩下了太子殿下李烨。万一太子殿下李烨再有个什么闪失的话,那大唐李姓的江山,很有可能就落入其他人之手。
所以皇帝李渊对于这个宝贝太子殿下是十分怜惜的。他又怎么可能放太子殿下李烨去河内道?
果然李烨说出来此话之后,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陛下,这不可以。”
“太子殿下如今是大唐天下的唯一继承人,若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任何差池,陛下将来会追悔莫及。”
侯君集等人,本来就想巴结太子殿下李烨,正愁找不到机会。
于是拼命劝说当今的皇帝李渊,不让太子殿下李烨去,往河内道。
按照他们的猜想,太子殿下李烨此举也是做做样子而已,并非是真心想去河内道经历风吹日晒。
毕竟在皇宫东宫里当他的太子悠哉悠哉不好吗?
如今两大劲敌都已经除去了。太子殿下李烨的地位再也无人能够撼动得了。
屈突通也随声附和着。
“臣附议。”
转眼间,满朝的文武大臣无不对太子殿下李烨的这一提议,持反对意见。
偶然挺立在大殿上的太子殿下李烨,心中却是感慨万千。
去河内道本是他的肺腑之言,并非是故意推脱之词。李烨此举大有深意。
要知道天下百姓的言论对于一个即将登位的太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程咬金也嗡声嗡气的说道。
“这样的小事,请殿下派五等大臣去可以,不必亲力亲为。”程咬金的忠心李烨当然知道。
但是此事因为事关重大,由他亲自去平息流言最为合适。
“启禀父皇,儿臣心意已决,还请父皇恩准。大唐李姓的江山受到冲击,作为太子,儿臣首当其冲冲在前面。”
太子殿下李烨的一番话,让李渊深为震惊。
他只以为已经去掉了晋级的太子殿下李烨,本来不会为此种小事儿去往河内道。
却没想到太子殿下忧国忧民,将国事放在心中。
“太子好样的,太子此举让朕甚为欣慰。”
“那朕就命令太子立即前往河内道。”
侯军集等诸位秦王殿下昔日的手下,赶紧转了方向,纷纷也都请求追随太子殿下去往河内道平息流言。
当今的皇帝,李渊也是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多人请战去河内道。
“准了。”
一时间,秦王手下有三四个文武大臣,请求跟随李烨去往河内道被李渊恩准了。
这几个人可真是喜出望外。
没找到巴结太子殿下的机会,能跟在太子殿下左右得到其信任,然后转头到其麾下,貌似也是一个极好的主意。
早朝快要结束的时候,忽然有一人,前来节奏。
这人正是平阳公主李秀宁。
“启禀父皇,儿臣也愿意随皇兄一道去河内道平息流言。”
李渊此时猛一愣神儿。在李烨带领诸位武将们灭刘武周那一战中,李渊亲自到场,已经察觉到了女儿李秀宁和太子殿下李烨之间微妙的关系。
这也正是他担心的事情。
大唐建立,李秀宁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不逊色于他的两个皇儿。对于自己这个唯一的女将军公主,李渊向来是宠得很。
但是他看着李秀宁提出这样的要求,似乎已经嗅到了两人之间感情再度升温的机会。
他说了,太子殿下李烨是她的亲生儿子。
若任由事态这样继续发展下去,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宁儿刚刚打仗结束,就在宫中休息数天,莫要再去外面劳累奔波。再者说了,平阳年纪已大,该到了婚配的时候。父皇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门亲事,安心在家休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