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臣面容愠怒,道:“相公,我看有些人还是不知道轻重,在这个时候耍这样的把戏!”
黄履直接道:“相公,我这就命人拿了那李家,欺人太甚!”
按理说,你打了人,老老实实认罪道歉,偏偏去裴家门前搞这么一出,着实令人恶心!
章惇挥手,让人将裴寅抬回去,好好养伤,继而与李清臣,黄履道:“我说的是这种现象,好人难做,坏人敢当。”
‘好人难做,坏人敢当’,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透露在民俗风气上,就不是小事情了。
好人难做,不敢做,坏人嚣张,越发不可一世!
黄履坐直身体,道:“相公,‘惩恶令’十分有必要,下官认为,要深入,彻底贯彻,决不能敷衍了事,半途而废。李家这件事,透露出了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们不止依仗背景,还会耍手段,一般的良善人家,根本不是对手。裴家老太太如果不够狠心,别说裴寅毁了,裴家三代都毁了!”
李清臣面露沉思,道:“律法是准绳,还需要礼制来配合。”
章惇说着,拿出一道诏书,递给二人。
两人一怔,接过来陆续看了眼,全都面露惊异。
黄履道:“相公,早有预断?”
章惇摇头,道:“这是官家让人刚刚送来的。官家还递了话,礼法其实就是道德,道德要远高于律法,律法是生存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容有人在律法边缘疯狂试探,更不允许他们载歌载舞!”
李清臣倾身向垂拱殿方向,道:“官家圣明。”
黄履一见,连忙跟着道:“官家目光如炬,非我等所及。”
章惇等了一会儿,道:“礼部要针对这次‘惩恶令’,推行一套‘礼法通则’,不要硬性规定什么,只是做倡导,尽量全面一点,明年颁布。”
李清臣心里盘算着这个‘通则’,算了算时间,躬身道:“是。”
章惇看了眼门外南方天空,道:“开封府的事情基本稳定,有朝廷全力推行,压力已经没那么大。十二路巡抚上任,必然诸事繁多,他们压不住,我得出京一趟。”
黄履,李清臣脸色微变,章惇出京,可能会在地方掀起大乱子,而且京里无人主持,可能也不安生。
章惇接着,又拿出一道草拟的圣旨,递给二人,道:“仔细看。”
李、黄二人对视一眼,拿过来看去,不多久,就拧眉了。
李清臣审视再三,放下后,道:“相公,少卫寺,这是效仿前朝的卫府制?”
李清臣说的前朝,是指唐朝,唐朝的‘卫府制’一度令唐朝兵力强升官到极致,同时,也为格藩镇割据埋下祸首。
这也是后世极力分割兵权,不断制衡的原因之一。
章惇喝了口茶,道:“只是取了个名字而已,卫府制在唐朝后期就不行,何况我大宋。我与官家仔细商议过了,十三路巡抚,除京畿路外,设十三卫,整合个府州县的兵丁,每卫两万人以内,分布于各府州县,用于卫护府州县日常安全与清剿匪患。十三卫是日常的军备,归属巡抚、知府,县府衙门的副手统辖,与十三军相对应。”
在枢密院与兵部的计划里,全国设立十三军,两支骑兵,三大营,总兵力为五十五万。
李清臣与黄履听着就深思起来。
这样的改制,明显是藏有深意,他们也能明白。
章惇是要大破地方的藩篱,集中地方权力,但这样的改制,会引起相当的反弹,不说没人愿意放弃权力,单说这种勾起一些不好回忆的举措,势必会激起强烈反弹。
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这就是军队的大致框架。
十三卫,十三军。
日常军务,归属十三卫,由地方负责;十三军驻扎地方,定鼎全国;这也是另类的制衡。
章惇拿回这道草拟诏书,道:“这件事要做的太多,先做,后说,你们知道就行了。黄中丞,你的御史台,要动一动了。”
御史台其实一直没闲着,所谓的‘京察’一直在继续。
黄履躬身,道:“请相公示下。”
章惇眸光陡然锐利,沉声道:“你派出去的巡察御史,有一点作用吗?”
黄履顿时面沉如水,说不出话来。
御史台派出去的巡察御史,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几乎没有平静过,就是没干正事,被地方哄的是舒舒服服,完全是旅游!
但也有干事的,被地方三两下就摆平了,弹劾的奏本有理有据,证据确凿,令御史台十分难堪。
黄履咬牙,沉声道:“下官召回所有巡察御史,另立十三路巡察御史,下官亲自下去,若还是徒劳无功,下官提头来见!”
章惇看了他一眼,转向李清臣道:“李清臣,广建书院的事,你关心一下,要整合所有现有的府学,县学,再加以扩大,年底之前,给我将所有府学整顿完,明年整顿县学!”
李清臣登时明白了,道:“是,下官亲自出京,先从三京开始。”
章惇这才点头,道:“咱们现在缺人,下去之后,多多发现些实干之人,不拘泥政见,只要不是那种顽固抵抗新法,能做事的,一律大力任用。”
章惇调兵遣将,六部尚书几乎都出京了,蔡卞还去了开封府各县巡查,偌大的朝廷,只有章惇坐镇。
庞大的压力,如同潮水,一波一波扩散,影响到了整个大宋,方方面面。
以开封府为中心,‘务实’的狂风席卷而出,迸射四方。
第三百六十章 不同以往了
随着朝廷改制的不断深入,务实之风下不断加码,催动着老旧僵硬的大宋政治机器。
再多的纷纷扰扰,百年根基,也无人可能撼动,在磕磕绊绊中,依旧不断的在赵煦的既定计划中向前进。
接近六月的时候,辽国使臣终于到了。
或许是因为章惇斩杀了前任使者,亦或者辽国确实无暇南顾,态度有所缓和,不再提岁币以及领土的要求,但依旧要求宋朝与西夏休兵。
章惇只见了一次,在朝臣激烈的不安心下,与西夏的谈判,赵煦交给了礼部来跟进。
这一次来的辽使,似乎很懂‘规矩’,没有蛮横的乱来,反而在开封城里四处走动,对大宋朝廷进行软硬兼施的攻略。
工部侍郎,陈浖府邸。
辽使萧天成在陈府,与陈府对坐饮酒。
萧天成颇有儒雅气质,谈吐不凡,与陈府觥筹交错,相谈甚欢。
风花雪月之后,萧天成有些感慨的说道:“要说你们大宋,真的是人杰地灵,令人神往,难以自持,诗词歌赋,样样杰出……”
在这一点上,陈浖自是自信,笑呵呵的说道:“我大宋物华天宝,人文翠盛,不说你们辽国,加上那李夏,吐蕃,大理……不是在下自吹,古往今来,也就盛唐可有一比……”
萧天成没有任何恼怒,笑着道:“是啊,在我大辽的时候,我就十分钦羡,我这次来,本想拜会东坡先生,不想他仕途失意,只能流连山水了。”
陈浖知道萧天成的意思,面色不动。
苏轼虽然在‘旧党’内不受待见,但终归是‘旧党’,苏轼被排斥出朝廷,陈浖不会高兴,但萧天成拿这个做切入口,陈浖不见得有多不高兴。
萧天成一直注视着陈浖,见他面无反应,呵呵一笑,道:“虽然失望,但见到了陈侍郎也是一样的。这偌大的开封城里,能让我另眼相看,与之把酒言欢的,也唯有陈侍郎一人而已。”
陈浖直接戳破他,道:“怕是没人愿意,也没敢私底下见萧侍郎吧?”
萧天成喝了口酒,抬头看了眼天色,道:“而今的大宋不是以往了,想当年,你们的仁宗皇帝何等仁厚,四十年不见刀兵,从不杀戮朝臣,现在,整个大宋哀鸿遍野,沸反盈天……”
陈浖面色骤冷,打断他,道:“我大宋官家圣光烛照,明鉴千里,萧侍郎慎言。而今的情形,无非是朝有奸佞,小人作祟,云过天明之日不远。”
萧天成倒是不意外陈浖维护那个小皇帝,喝了口酒,低着头,抬眼看向陈浖,道:“陈侍郎,伴君如伴虎,日子不好过吧?”
何止是不好过,简直是艰难无比!
大宋朝廷,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出现过!
那位深宫里的官家,刚亲政就雄心勃勃,复起‘新党’,‘新党’立即复起‘新法’,将天下搅的大乱。
朝廷之中,‘前贤’进去,残留在工部的‘旧党’度日如年。前不久,陈浖的儿子被刑部抓走,陈浖硬是没办法救,甚至得公然的大义灭亲!
纵观大宋百年,什么时候发生过这种情况?
陈浖面无表情,拿起酒杯喝了口酒,道:“萧侍郎深夜来访,想必有些话要说,不如开门见山吧。”
萧天成放下酒杯,满脸笑容,道:“自是瞒不过陈侍郎,那萧某就长话短说,目的只有一个:请陈侍郎阻止你们宋朝与李夏的战事。我知道,你们这些宣仁太后的人,都是厌恶战争的,我们也是,我们希望三国边境永无战事,永结盟好。”
陈浖目光平淡,道:“萧侍郎就这么几句话,就想我上书?你应该知道,我等不受官家待见,还请给我一些理由吧。”
‘理由’,萧天成自然明白,这‘理由’不是嘴上说说的。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大明搞牧场兴邦 (吃多福穿好禄睡多长肉) 番茄vip2021-09-04完结51.5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龙力生在大明搞牧场,他畜养的是大象、虎豹,他靠的就是...
-
大明第一权臣 (六父) 番茄vip2021-03-07完结135.9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大明元祯十年,盛世隐忧。 北有蒙元挥刀霍霍,辽有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