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宋煦 (官笙)


朱太妃这点自信还有的,再不济,赵煦还是肯听她的话的。
她之所以这么急,其实是因为赵佶被废后,引起的担忧。他的一个儿子是官家,已经不用她继续担心了,但是小儿子赵似,未来的路令她忧心忡忡。
苏轼这次来,自然不是回来继续做宫里的侍讲学士,沉吟着说道:“娘娘,可听说……朝廷要废除科举了?”
朱太妃倒是没怎么关注宫外,宫里的人也不会给她说这个,听着愣了下,道:“废除科举?”
朱太妃是那种居家过日子,只要家里好,外面根本在乎的女人,但饶是如此,她也知道废除科举不是小事情。
她旋即明白了苏轼的来意,脸上残留的笑容没了,淡淡说道:“苏先生,我只是个妇道人家,不懂那么多事情。这些自有官家与政事堂的相公们管……”
苏轼抬起手,道:“娘娘,现在朝局混乱,诸事复杂,臣担心官家被人蛊惑。废除科举,实乃乱政中的乱政,事关我大宋国社根本,臣请娘娘万务与官家分说清楚……”
朱太妃有些烦躁,打断他道:“如果苏先生确实不想入宫,我也不勉强。”
苏轼见朱太妃不高兴,劝说不动,心里不安更多,强压着,抬起手道:“请娘娘,请官家三思,臣告退。”
朱太妃看着苏轼一脸的忧色,似乎觉得刚才有失礼数,连忙站起来,送苏轼出了庆寿殿。
苏轼犹豫再三,心里还是一叹,没有说什么,径直出宫。
朱太妃看着苏轼的背影,有些犹豫起来。
她不想掺和赵煦的事,给赵煦平添烦恼。苏轼这样的忧心忡忡,让她有些不忍心。
这时,一个宫女走过来,道:“娘娘,那朱浅珍家的娘子又来了,带了不少东西。”
朱太妃皱了皱眉,她虽姓朱,却与朱家完全没有关系,正厌烦,直接道:“东西留下,人就不见了。”
朱太妃说完,又道:“赵似,幼娥现在在干什么?”
宫女道:“十三殿下与十公主都在福宁殿,十三殿下在骑马,十公主在给官家做扇子,上次那一把好像坏了。”
朱太妃听着,这才有些笑容,心里轻轻松口气,毕竟赵似与赵幼娥与官家是一母同胞,与赵佶终究不同。
想到赵佶,朱太妃又有些头疼,道:“你去将十一叫过来,给我关到房里,没有我的允许,不准他再跑出来。”
“是。”宫女见朱太妃似乎不太高兴,连忙应着。


第两百四十二章 烈火烹油
仁明殿内,孟皇后正在准备着春蚕事宜,贴身的女官,急匆匆进来,递过一封信,道:“娘娘,大公子的信。”
“慕古?”
孟皇后连放下手里的东西,有些慌乱的接过来。
慕古是孟唐的字。
对于这个弟弟,孟皇后是给予了最大的关心,尤其是他爷爷孟元死后。
孟皇后看着这封信,嘴角抿了抿。
孟唐没有说其他的事情,就是来询问关于蔡京那道奏本,‘废除科举’的事。
孟唐今年,也是要应试的。
孟皇后自然知道外面的事情,却并不清楚赵煦以及政事堂那几位相公的态度。
她拿着信,表情犹豫再三,低声道:“你亲自去见慕古,告诉他,祖父病故,他要守孝,不得应试,更不许参与外面那些事情。”
女官看着孟皇后,会意的轻轻点头,道:“是。”
女官心底其实很是心疼孟皇后,夹在太皇太后与官家之间,现在太皇太后失势,即便有官家的庇护,孟皇后的日子也不好过。不但外面那些廷官嚷着要废后另立,宫里的女人也是蠢蠢欲动。
孟皇后的处境,十分艰难,需要步步小心。
慈宁殿。
周和在赵颢的房间,看着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形容枯槁,紧闭着眼不停咳嗽的赵颢,神情漠然。
床前,还站着一个战战兢兢的太医。
周和盯了好一阵子,转向太医,以一种威逼目光盯着他,道:“这次是真的?”
太医头上直冒冷汗,却不敢擦,哆嗦着道:“黄门令,这次绝对是真的,燕王殿下,怕是撑不过几天了。”
周和面无表情,心里思索再三,转身离开,来到院子里。
高太后自从彻底告别政治舞台,起色反而好多了,身体逐渐有所恢复,这会儿在院子里晒太阳,静静的看些书。
周和小心翼翼的走过来,并没说话。
高太后看了许久才道:“是真的?”
周和连忙躬身,道:“应该是。”
高太后冷哼一声,道:“死不足惜的东西!”
赵颢的那些事,可以说对高太后打击很大,是她彻底灰心的根由。她一直觉得她将大宋治理的不错,吕大防等人,还能说是品行不端,自作孽,与她关系不大。但她的儿子居然涉入克扣军饷,暗杀三司使,甚至是勾结西夏,这不是想推脱就能推脱的了。
她对赵颢彻底失望,死活都不管了。
周和默默无声。
高太后多少有些烦躁,看不进去书,瞥了周和一眼,道:“蔡京上书要废除科举,政事堂,官家怎么说?”
周和躬着身,道:“官家留下了那道奏本,没有发给政事堂。”
高太后点点头,看向宫外,轻叹道:“也不知道章惇他们这次是冲着谁去的。”
高太后纵然不理朝政了,可眼光还在。在这种时候,厄需朝廷团结、冷静,全力推动‘新法’,可章惇等人不但没有辟谣,打击谣言,反而坐视不理。
只有一种可能:他们要借这道奏本做些事情,能用‘废除科举’来遮掩,可见非同小可。
不管是赵煦还是章惇,他们都是目的性很强的人,做任何事都有清晰,精准的目标。
周和也看了眼宫外,躬身不语。
高太后只是说了一句,再次拿起书,面容和缓的慢慢翻阅。
过了晌午,宫外的热闹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炽盛。
苏轼拜访了很多人,得到了不少肯定的回答,尤其是在朝的一些高官,比如吏部尚书林希,工部尚书杨畏,都明言反对废除科举,这令他心里安定不少。
而宁远侯顾正洋得到的支持比苏轼还多,勋贵集团向来彼此联姻,关系错综复杂,近百年下来,彼此之间是相当紧密。
各种各样联合奏本层出不穷,相互走动间,隐约可见的压力,磅礴如海的涌入政事堂。
宰相苏颂躲出了城,研究他的天象仪去了。
章惇的府邸,来来去去不知道多少人,各种咒骂声不绝,要不是早有防备,章府还得被再烧一次。
章大娘子气的差点晕厥,命令下人收拾东西,准备带着一家老小搬回下乡去。
刑部依旧被围着,士子们愤怒难当,三翻四次要冲进去,要蔡京给个说法。
没人敢惹这些人,生怕闹出点事情,点燃他们的怒火,一发不可收。
好在,各部门开始行动,对这些士子展开劝说,勉强稳住局势。
刑部里,这些人用尽手段,终于弄来一些吃的,安抚着被堵住的大小官吏。
蔡京十分煎熬,除了等,没有一点办法。
吏部不动如山,正在准备出台完善版的‘考铨法’,这是今年‘新法’的重头戏。
可以说,朝廷因为蔡京的一道奏本,被搅和的乱七八糟,但还能镇定,在焦虑的同时,继续推进政事堂拟定的既定计划。
到了傍晚,徐幸隆从开封府出来。
他只是被‘训诫’两天,在开封府的一间偏房喝了足够的茶。
被外派到开封府的周韬,背着手,鼻孔朝天,送徐幸隆出来。
门外,一群人早就在等着了,眼见徐幸隆出来,当即热情洋溢的疯涌而上,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都抬着手,一脸激动的道:“徐兄!”
“徐兄高义!”
“徐兄真是我辈之楷模!”
“徐兄临危不乱,临阵不退,风骨昭然,必青史留名!”
“徐兄,大事未成,还得继续奋进!”
徐幸隆被关了一天,虽然知道外面风起云涌,但看着这么多人涌过来,还是吓了一跳,勉励镇定心神,抬了抬手,没有多说,要自顾离开。
“徐兄,我等备了酒席,还请赏脸。”有人拉住他。
徐幸隆挣扎着,道:“被关了这么久,家中父母担忧,还容我回去告罪父母。”
“徐兄,已经有人去了,但请放心。”
徐幸隆挣扎不脱,却坚持不肯跟他们走,道:“刚刚出来,轻容我换洗一二。”
“徐兄,我们都准备好了。”
徐幸隆被二十多人围着,拥挤着向前走,他极力保持平静的说道:“去去晦气……”
“徐兄,我们等了很久,无需顾忌这些……”这些人根本不给他机会,要架着他走。
徐幸隆是个冷静的人,哪里看不清楚,心里万分警惕,眼见越走越远,忽然大声说道:“我在开封府里写了反对废除科举的奏本,诸位兄台请放开我去拿……”
众人一怔,几乎下意识的停止脚步。
徐幸隆拼力挤出去,跑回开封府。
周韬背着手,一直俯视着这帮人,听着徐幸隆的话,愣了愣。
他一直盯着徐幸隆,可没见他写过什么东西。
转瞬间周韬就明白了,看着徐幸隆急匆匆从身边跑过去,表情威严的扫了眼那二十多人,转过身施施然的进府,对着门旁的衙役淡淡道:“看好了,不准任何人闯进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