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虫洞去明末 (天下无二汪)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天下无二汪
- 入库:04.13
晚上吃饭时,姗姗来迟的陶工头目张大叔和陈昌平也带来好消息。
离此地半日路程的峭壁坍塌处,发现了一处露天的小煤矿,不远处也找到了能勉强使用的陶土。
张大叔决定就在那个地方就近建窑,到时候成品陶砖,用木轮车拖过来。这个好消息也振奋了所有人。
吃完饭大家也都早早的歇息了。累成死狗的汪鹏也没去打扰沈凌云。她也累的够呛。
二十几个大姑娘小媳妇,要忙三顿将近200人的伙食,因为体力消耗大,还要不断的给工地上送加了盐的温水。
这样艰苦的日子一直持续了7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是看着原来光溜溜只有枯黄的海滩草摇曳。
现在是一片片方方正正的盐田。现在只有第一级蓄水池已经蓄满了海水封住水闸,
汪鹏也试过一级一级的放水,已经能顺利的流到最后的结晶池里。而张大叔的陶砖窑,也要出砖了。
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大家都是出了死力。
整体看上去都明显憔悴了许多。汪鹏和孙守荣协商,进度已经远远超过预计。就让大家休息一天。需要回谷的就一起回去。
下面的工作就是细活,铺地砖。然后一层一层的将卤水分别放到指定的蒸发池里。汪鹏也教授了很简单的测海水盐度方法。
一个钻好洞画好线的竹节或长木筒,装上海水或卤水,将一根画有刻度的海滩草放进去,看草上的刻度就知道了。
孙守荣就留了20几个人,要关注着晒盐场的情况,还要协助木匠赶制木轮车,准备去窑厂拖陶砖。其他人都回山寨歇息三天,伙房供饭。
大家欢呼一阵后,收拾各自物品,留下足够给下一批轮值人的使用的物资和工具。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就陆陆续续回山寨了。这一天已经是大明天启七年八月初七。
起初汪鹏光着膀子时,一身健壮的肌肉白亮的晃眼,大家伙都以为汪鹏是娇生惯养,一定吃不了苦,估计是做做样子而已。
这七天的高强度体力活,汪鹏一天不落,以汪鹏变态的身体素质都觉得快吃不消了。
加上他一直身先士卒,工作量是旁人的两三倍。这种模范和表率,所有的寨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尤其是沈凌云,为汪鹏感到心疼的同时也是非常的骄傲。
收拾好东西大方的和汪鹏手拉手一路愉快的聊着天回到山寨,一直到看见熬硝场了,两人才恋恋不舍的松开手。
接到消息的沈大虎,也早早的在熬硝场上风处等待已久。
他腿上的缝合伤也有汪郎中拆了线,现在也好透了,行动自如,看着这一对小儿女并肩走来,就是笑的合不拢嘴。
陪着他们一路嘘寒问暖,也说了这段时间山寨的情况。让汪鹏什么都别管,先好好休息几天,回回气力。
下面还有一堆事情等着他操持。新的盐场建设小队已经安排就绪,下午就有50多人携带物资,前去替换原来的人手。
孙守荣孙管事还要再逗留一段时间,把新去的人手带上路安顿好就回来。到了谷内掌盘子和别家没有两样的小院时,
汪鹏和父女俩告辞,赶紧回自己的小寨去看看现在的模样。
沈大虎说已经建好,家具都搬进去了,孩子们已经住进宿舍。
汪鹏心里好似百爪挠心,恨不得飞过去看看。沈大虎看着迟迟不进院子,还在门口目送汪鹏的宝贝女儿。
笑了笑,摇摇头,心想有些事情今天就要安排妥当了。
汪鹏还没到小寨坡下,一帮穿着红黑相间统一校服的徒弟们就迎上前来。几个年龄大的孩子抢着背汪鹏已经空了大半的登山包。
最后几人一路抬着上坡回寨。
小寨外面的木寨墙已经用石灰水粉刷一新,白的耀眼。大门也换了新的木门,两边对开,门框上还预留了汪鹏要求挂了一块长方形牌匾。上面四个大字;
“红武学校……”
这是山寨学问最高的汪静汪士安大叔,亲笔写好,木工头目王大叔亲自篆刻,又描了朱漆,煞是夺目。
进到院里,只见原来汪鹏离开时只盖了半截的教室和宿舍。现在已经完全建好,青砖碧瓦,很是漂亮。
汪鹏被孩子们拥着,先去看了他们的宿舍。
一样大的三间联排房间,都是满炕式通铺。每人都有自己的衣柜和鞋柜。之前没发的衣物,孙大海已经全部发放到位,
大家都整理的整整齐齐,一丝不乱。汪鹏又来到教室。二十几张单人的课桌和配套的凳子摆的横平竖直。
讲台也按汪鹏的要求布置妥当,王大叔精心刨平的黑板也是用黑漆漆的透亮。
讲台上的汪鹏特意关照的,用石膏浇灌的粗粗的粉笔,和充作黑板擦的抹布也都准备齐全。
汪鹏看着这间教室,和目光炯炯注视着自己的徒弟们。心情也是无比兴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就将是另一个改变大明的战场!
汪鹏让大家坐到座位等待一会儿。他去自己的屋里把上次就准备好的一大包笔墨纸砚和一堆课本都拎了过来。
让三个队长帮自己分发下去。即有传统的笔墨纸砚,也有现代的铅笔和钢笔,墨水都是黑色的。
书包是老式的绿军包,不是想省钱,是好卷起来方便携带。教材也是人手一套。
这是汪鹏下载好以后,在网上找的打印店打印的,不然他自己实在忙不过来。
语文有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和明末之前的经典文章,如出师表、陋室铭之类。
数学的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珠算基础,角度图形之类的小学知识等,都是选的湾湾版繁体字版本。
汪鹏没打算自己一个人教,他早就计划好了,山寨学问最高的老郎中汪静汪士安擅长珠算的孙二叔都跑不掉。
小二海也是个教识字的小老师。徒弟们反正已经习惯于师傅神奇的手段,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整一个惊喜给大家。
第51章 窈窕淑女,梦寐以求
汪鹏拿着坐在前排的小花桌上的物品,一样一样的给大家介绍用途。以及下一步给大家的教学安排。
让大家自己先整理一下课桌,将物品分门别类的收拾好,让孙二海教大家怎么做。
院子里也建了两间茅房,一大一小,男生用大女生用小,远远的分开。因为没有自来水,还是用的人工冲洗旱厕。
门口各备了个水缸,用完自己用小桶提水冲。埋在地下加了盖子当做粪坑的大缸,由负责农业的赵大叔定期来清理。
院子里还有汪鹏要求的双杠单杠,都是木头制的,很结实,也都刨磨的没有一点木刺。
木匠王大叔真的很给力,应该是那两套极品工具搔到他的痒处了。
汪鹏然后自己回到宿舍,原来堆在客厅兼厨房的物资都搬到里面的大炕上了。
看看原来留的挂面和红肠居然还剩了不少,估计是徒弟们不舍得吃,减量供应了。
汪鹏想想今天又是回归日,还是要抽空回家一趟,快进快出。先把粮食和物资补充一下。
有了自己的房间就是方便,打声招呼把门一锁,安安静静没人打扰,不用自己再跑到没人的地方,辛辛苦苦跑那么远搬来搬去了。
汪鹏简单收拾了一下,回到教室。大家也都整理完毕。汪鹏把徒弟们喊到大槐树旁的操场上,检验了一下这段时间大家的练习情况。
他随便点了一个徒弟,站在孙大海队伍末尾个子最高年纪最大,今年15岁的丁杰,到前面来指挥队列动作。
丁杰家本是辽东人,天启三年,野猪皮强行跑马圈地,屠戳汉民,刘济屯五村汉人乘高粱秆编成的筏子渡辽河投明,都是抛家弃业。
丁杰一家六口跟着邻居一起投奔的黑风寨。现在父母在谷里种地,大哥丁豪骑术优异,夜不收小队。
本来明年丁杰就可以加入寨丁队了。因为佩服汪鹏武功盖世,不畏豪强,特地央求孙大海一起拜的师。
丁杰站到队伍前面,一字一句喊起口令。其他20名徒弟,认真的听令而行。果然比之前的队列动作整齐了很多。
汪鹏又让大家打了两趟杀敌十六式。也让汪鹏十分满意。
看看时辰,也快到中午了,就宣布解散。徒弟们去准备午饭。
孙大海向汪鹏汇报,自打有地笼,每天早上放下去,下午去收回。
四个地笼每天都能收获四五十斤的各种河鱼,伙房的大嫂们可稀罕他们这些孩子了。
最近天天有鱼吃,不少人的雀蒙眼都快好了。汪鹏知道夜盲症是古代普通人的常见病,长期营养不良,饮食单一,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只要营养跟得上,都不是问题。对徒弟们的进步和改变,汪鹏也是非常欣慰。
中午饭后休息时,老郎中汪士安大叔来访。特别感谢汪鹏给他送的礼物,最近老郎中如饥似渴的看汪鹏带给他的医书,又有很多心得体会。
他也爽快的答应每天固定时间,来给孩子们上上课,教他们识字和一些常用的医术。
汪大叔笑着说:“鹏哥儿,你抢了我一个徒弟,我换了二十个,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