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昭周 (漫客1)


而如果这件事,真的闹到了大动干戈的地步,那么朝野便会怀疑太子殿下以及东宫的办事能力。
就连圣人,到时候恐怕也会恼火。
说到这里,太子殿下的表情有些愤怒。
“儿臣为了保护这些吐蕃人,把东宫的卫率都派出了两队,这些人居住的会馆里,基本上任何人都见不到他们,不曾想……”
东宫储君,有着自己的一套小朝廷,三师三少自然就不必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太子出行需要排场,也需要护卫,所以存在直属太子统领的东宫六率。
分别是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以及太子左右清道率。
这六率主要负责太子殿下的防务功勋,以及平日里的仪仗,清道等等,加在一起恐怕有万人以上。
当然了,六率也不是每天都跟在太子身边,更不是全然听太子殿下的命令,寻常时候,东宫也就只有一个军府,千人左右,用来随身卫护太子殿下。
当然了,东宫六率名义上归属太子管辖,但因为兵力太多,太子也只能调动其中很少一部分兵力,其他的或者掌于天子手中,或掌于重臣手中。
圣人对着卫忠招了招手,后者很快会意,走到皇帝面前把他扶了起来,老皇帝这会儿身形已经有些佝偻,他两只手都揣在宽大的袍服袖子里,然踱步走到太子面前,静静的看着自己的儿子。
“我儿觉得,出了这种情况,现在咱们应该如何做?”
太子殿下深呼吸了一口气,恭谨低头:“回父皇,儿臣以为现在应当派三法司控制住吐蕃使臣,然后让礼部主客司会说吐蕃话的官员,与三法司相配合,彻查此事。”
他抬头看向天子,声音低沉:“此事彻查出一个结果之后,再由礼部起草文书,告知吐蕃赞普前因后果,这样一来,两国或可免去一场兵灾。”
老皇帝静静的听完自己儿子说的话之后,脸上还是没有太多表情,只是缓缓摇了摇头。
“画蛇添足。”
“这个吐蕃使臣死在他们吐蕃人自己手里,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这个新赞普派人杀的。”
他自己搬了把椅子,坐在太子面前,语气平静:“这个时候,如果派三法司去查,反倒会让外人觉得咱们大周在掩饰什么,觉得我李氏怕了他们吐蕃人。”
“朕教你应当如何做。”
这位执掌国家三十多年的老皇帝,面无表情:“眼下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按照先前的约定,从宗室之中择选一人,派遣使臣直接送到吐蕃去,这样一来这个吐蕃使臣之死,便与我大周无关了。”
……
老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
直接送女儿,连彩礼都不要了!
太子殿下沉默了片刻,声音沙哑:“父皇,那第二条路呢……”
圣人呵呵一笑:“那当然是跟这些吐蕃人打一打了,这些吐蕃使团的反应完全不用理会,此时就可以给河西,陇右,剑南三地下旨,让他们马上备战,最好是带着将士们在吐蕃边境上转一转,好让那些吐蕃人知道我大周的态度。”
这两个选择,很显然后者更强势一些,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少说废话,要打便打。
太子殿下沉默许久,开口问道:“父皇想打么?”
“到了现在,你还是瞧不明白。”
老皇帝有些失望的看着太子殿下,微微叹了口气:“至始至终,都不是朕想不想打,而是他们吐蕃人想不想打,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怕事。”
说着,老皇帝挥了挥手:“罢了,你回去之后好好想一想,到底该走哪一条路,想明白了之后,再来给朕一个答案。”
太子殿下连忙起身,对着老皇帝磕头行礼之后,缓缓退出了太极宫。
等到太子走远之后,圣人才扭头看向卫忠,语气平静:“有办法查明白背后动手的人么?”
卫忠低着头,语气有些无奈:“陛下,这些吐蕃人跟咱们语言不通,司宫台也只有几个人懂得吐蕃话,而且这个吐蕃人动手杀了寿比赞之后,立刻便自尽了,估计……很难查出究竟。”
天子微微点头,看向了太子远去的方向,微微眯了眯眼睛:“卫忠,你觉得朕这个儿子,在藏拙否?”
卫忠脸色微变,连忙跪在地上。
“天家之事,岂是奴婢能够置喙的……”
老皇帝皱了皱眉头。
“要你说你就说,跪下来做什么?”
跪伏在地上的卫忠,仍旧不敢起来,他咽了口口水之后,声音颤抖。
“老奴肉眼凡胎,看……看不出殿下深浅。”


第二百七十九章 秋高长安冷
深秋十月,长安城的燥热散去,朱雀大街上,一些身着单衣的老百姓,被秋风一吹,都两手抱肩,有些人还会打两个摆子。
当然了,这些人并不是因为天气骤变来不及换衣裳,而是因为没钱。
事实上在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年代,要做到温饱二字就十分不易,每年冬天长安城内外,都会冻死一些无衣可穿之人,听说去年长安城外的一座破庙里,就冻死了一老一少爷孙俩,颇为凄惨。
正因为如此,前两年某位知州向宫中进献红毯的时候,才会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写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句。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太守是知州旧称,在百多年前某位皇帝改制之后,才改称知州,不过至今各地知州仍然会被读书人称为太守。
此时,长安城东城门外十里左右的官道上,一身秋衣暖和无比的林三郎,正坐在一个中年妇人身边,掀开马车的帘子,指着几乎近在眼前的长安城,脸上带着微笑:“阿娘你看,今天日落前,咱们就能进长安了。”
大概一个多月前,林昭花了不少功夫,终于劝动了林二娘与自己一同进京,这一趟到长安的人中,除了林昭的母亲之外,还有谢家一家四口人,再加上齐家派来跟在林昭身边的五个家将。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也没有单独上路,仍然是跟了个上京城的商队,一行五六十人,走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到了长安城下。
林二娘顺着林昭的手指,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长安,目光有些复杂。
自大周建都长安二百年,这座天下雄城里不知道多少英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这座城终归是没有多少变化的,一如二十年前一样。
林二娘自小在长安长大,此时的长安东城,与二十年前一般无二,吃了近二十年苦的林二娘,愣愣的看了半晌长安,然后才低下了头,叹息道:“我还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了。”
说到这里,她扭头看向自己的儿子,嘱咐道:“昭儿,我到了长安之后,你不许与长公主提起我……至于二兄那边,暂时也不要说。”
“明白了吗?”
林二娘之所以说出这种话,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她不愿意给自己的儿子惹麻烦。
林昭含笑点头:“儿子明白,我上个月便托好友在城北租了两座院子,进长安之后,咱们两家各住一座。”
从前林昭在长安城的时候,平日里是住在国子监,碰到节假日或者不在国子监的时候,便是住在平康坊林家,但是林二娘与他一同进城之后,便不太方便继续住在平康坊了。
他在离京之前,便让齐宣帮忙给他找座一万贯左右的宅子,但是长安城北的宅子大多不止这个价,城南的宅子齐宣又不怎么看得上,因此这件事便一直没有办成。
直到上个月,林昭才给齐宣又写了一封信,让他在城北帮忙租两个院子。
之所以非要在城北,是因为朝廷在城北,长安的大多数官署也都在城北,如果住在城南,这个时代又没有公交地铁,将来“通勤”的过程将会十分痛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官宦以及富贵人家,都是住在城北的,这就导致了长安城北地价一直高居不下,高到目前的林昭也买不起的地步。
事实上不止是林昭买不起,朝廷里绝大多数的官员在长安都买不起宅子,甚至有些已经进入政事堂拜相的宰相,或者六部的高官,在长安都是“赁屋而居”,有时候一租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等到告老还乡的时候,再把宅子退给房东,拍拍屁股就回老家去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元达公那样,有个有钱的老丈人,一进长安城,便在平康坊里有了一座大宅子。
林二娘微微点头,开口道:“等你在吏部那边领了差事,安定下来之后,便可以准备与澹然的婚事了,成婚之后生了孩子,娘现在还能帮你们带一带。”
“催婚”这种事情,在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而在普遍结婚年纪偏小的年代,要来的更早一些。
林三郎苦笑着点了点头。
“阿娘放心,等明年婚期一到,儿子一定准时成婚。”
说完这句话,林昭从马车的车帘里探出头去,朝着后面的马车看了一眼。
谢家一家四口,便坐在后面的那辆马车里。
当然了,赶路的这一个多月里,谢澹然偶尔也会来到林昭母子的马车里,陪着林二娘说说话,但是毕竟还没有成婚,她不太好意思在这边久待,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谢家的马车里。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