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陈平没有直接进谏魏王,而是转向公孙敖道:
  “大将军,如果将各城的兵马集合起来,赶来大梁勤王,无异于飞蛾扑火。”
  公孙敖看了看魏王,见魏王示意他和陈平对质,于是慨然说道:
  “我们在各城之间,可以集结起近四十万大军,而秦军围城兵马不过十五万,这怎么能叫飞蛾扑火呢?”
  陈平道:“大将军,战争绝不是靠人数比拼,也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您身经百战,应明白这个道理的。如果像我们之前所商定的那样,遇围不救,固守城池,秦军一定奈何我们不得。”
  “首先说大梁防守,此次秦军用尽了所有手段,仍惨败而归,说明我们的措施是有效的,战术是成功的,任凭秦军再发起多少次这样的进攻,我们都能战而胜之。”
  “其次,这次不论我们伤亡多少,秦军的死伤之数,肯定在我们数倍以上,这样的消耗我们根本不怕。而秦军劳师以远,我们完全可以跟他耗下去。”
  “无论从战术的运用,伤亡的人数,还是双方的士气上,我们这次都是战胜的一方,战胜者,应该继续鼓舞士气,而不是匆忙放弃现有的成果和优势。”
  “而如果各城之兵倾城而出,与秦军对战,我们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因为我们这四十万军中,有三十几万都是新募的新卒,守城尚可,一旦与秦军阵战、野战,根本就不是秦军的敌手。”
  “况且,这十几个城池的将领和士兵,互不熟悉,缺乏配合,虽然听起来有四十万之众,但真正对阵,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士卒,如何敌得过经年作战的秦之虎狼。”
  公孙敖道:“如你所说,本大将军早有考虑,募集的兵卒,业已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可以上阵。至于配合问题,这十几员战将,都出自大梁军中,到时,我可派一将军,出城统兵,那样,就能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
  陈平见说,也不和公孙敖在这个问题上僵持,那样谁也说服不了谁。他转而说道:
  “问题是,如果战不利,那就会兵败如山倒。外部的所有城池都成了空城,秦军可以兵不血刃、唾手可得。到那时,我们大梁可就真的成了孤城,魏国也就成了大梁国了。”
  “那时,我们困守孤城,秦军没有了沿途城池的游击骚扰,解除了后顾之忧,甚至可以就地补给,那样秦军就可以常年围城,更可以放开手来,专心对付大梁。”
  “更主要的,外城不仅损失的是几十万的魏国战斗力,而且还丢失了大梁大多数守卒的家乡。一旦尽落敌手,势必会连累大梁守军的士气,到那时,人心浮动,将令难服,城池可就真的难保了。”
  “所以,约兵勤王,实非上策,还望我王、大将军阁下三思。”
  陈平一番透彻的分析,顿时令整个王宫内所有的人,默然无声。
  公孙敖虽然心里承认陈平说的有道理,但不仅面子上过不去,他好不容易想到应敌之策,而且,以他对魏王的了解,即使他不提,魏王肯定也有此此想法,更何况,他也实在是想下个赌注,用外城的大军,与秦军殊死一搏。
  他沉吟半晌,方道:“司马所说,虽有道理,但那是建立在我军失利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周密计划,战术得当,城内城外夹击,一举击溃秦军,你的这些担心和分析,也就仅存在于口头上了。”
  说到这儿,公孙敖对魏王说道:“臣以为,即使有风险,为了尽早解大梁之围,摆脱这一不利局面,也值得一搏。”
  魏王沉吟良久,方道:“陈司马所说,似有道理。但今日之事,提醒寡人,与其被秦军围困至破城,不如调动全国之卒,与之拼死战一场,结果怎样,也未可知。”
  随后,对公孙敖道:“大将军即按此议,着手去办吧。”
  公孙敖施礼道:“谨遵王命,臣定当击溃秦军,解大梁之围。”
  陈平见话已致此,已毫无余地,便上前启奏魏王:“启奏陛下,既如此,臣恳请出城,伺机协助外将攻击秦军。”
  魏王准奏。


第一二九章 出城
  进入夏季的大梁,可能是太阳仰角过高的原因,气温上升的有点早。
  这不,辰时刚过,太阳已经晒得人的头上开始冒汗了。
  街上的行人,尽量躲在树荫底下走。
  那些临街卖茶水的铺子,生意倒是格外的好。哪怕城外十几万秦兵围城,但似乎,老百姓的日子还得一天天过。
  每天午时时分,东城门会定时开放,那些想逃离大梁的人,经过若干的严格盘查后,会被放行。
  但有什么人愿意空着手离开大梁呢?
  有钱的人,不舍得那些家业,既然钱都带不走,那还有必要离开吗?何况,秦兵即使进城,又能把老百姓怎样呢?
  听说除了长平之战,秦军坑埋了四五十万赵军和民夫外,还没有太多屠城的传闻,既然这样,又何必急着出城呢?
  就像离这儿不远的韩国,据说五年前,秦国的内史腾,攻破韩国的首都新郑,俘虏了韩王安后,将王室贵族外迁,百姓们仍然安居乐业,也没什么其他的变化,大都该怎样过日子,依旧怎样过日子。
  所以,出城的,多是那些没家没业,不想与大梁赌下去的人。大多数有家有业的,都选择留在大梁,以观动静。
  除了百姓的心态,三街六市也是一样,照样商贾贸易,除了物价有些上蹿下跳以外。
  但茶舍里,却有不同。这不同,源于茶舍的一个功能,每日都有各方面的传闻。
  这世界很奇怪,任凭交通断绝,但,各地各种各样、七行八市的传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会以各种方式,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
  来源虽不明,传播的方式是口耳,速度却很快。有的还添油加醋,进行若干加工。比如:
  “听说,魏王要去外城调兵了,要把几十万大军都调过来,围攻秦军。”
  “要是这样就好了,几十万,够秦军喝一壶的。”
  “要是这么说,这大梁就该解围了,可快点解围吧,我那十几担盐,还在齐国边境上,不敢往过运呢。”
  “可不是,城外的麦子马上就该收割了,这新麦子也该进城了。”
  “听说前段时间,秦军的运粮队,在榆关的甬道里,被魏军的骑兵伏击了,据说杀死了好几千秦军,粮草运到榆关城,粮仓都堆不下了,榆关几年也吃不完。”
  “听说,这次打秦军运粮队的,是魏文侯时的吴起转世,带领五百天兵天将,只那么轻轻的一挥刀,秦军就都掉下马来,乖乖地看着,魏军把粮草运走了。”
  “你说的不对,我听说,带兵的是个黑大汉,是吴起手下的将军,就像个黑煞神,大喝一声,秦军就屁滚尿流的把粮食交出来了。”
  凡此种种。
  此时,茶馆深处,陈平正一手端着茶杯,独自品着茶。
  那茶色淡淡的,看起来那么舒心。品一口,浓郁的茶香,沁入心脾。
  这个茶舍,是陈平常来消遣的地方,也是他打听各种消息的渠道来源。
  褚布自出城以后,陈平就一直在关心着他的消息。
  骑兵部队组建的怎样了,改革轻骑兵的思想,实现的如何,遇到运粮队打得如何,魏咎那里是什么情况?
  诸如此类,始终挂在陈平心头。
  为防奸细,陈平建议对大梁封城,但也同时封闭了各城郡与大梁的信息联系。
  虽然,大梁还可以对外发布王令和指示,但也仅仅是单向的。任何外界消息和反馈,大梁官方无法获得。
  无奈,陈平只好来这个茶馆,坐在角落里,听取一些有价值的消息,以便于自己做判断。
  除了做判断,陈平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离开大梁的时间。
  这个念头,自那日送行褚布,就暗暗埋在陈平心里。
  近段时间,公孙敖对他的态度,所作所为,让陈平日益不安。要不是考虑到来大梁的目的和初衷,陈平可能早就闪人了。
  最终让陈平下定决心的,是前日在王宫里关于调兵的争论。
  当魏王同意了公孙敖约兵勤王的请求后,陈平离开大梁的念头,就更加迫切了。
  那天,出了王宫,陈平仰天长叹:
  “如此,大梁将不保,魏国亡矣。此乃天意啊!”
  陈平心里知道,不管外城汇集多少魏军,在能征惯战的王贲和秦军面前,迟早会成为案板上的肉。
  不说魏军现在的战斗力,即使公孙敖亲率大军出来,也根本不是王贲的对手。
  关键是离开了城池,失去了城墙的依托,有多少魏卒也不够虎狼一般秦军屠杀的。
  另外,自己作为作为半路出来的谋士,在魏王那里位卑言轻,即使有很好的策略,一遇资深朝臣的反对,魏王心里的天平,已经不以事情的本身做取舍,不可避免地参杂所谓谁更忠诚和更可信的问题。
  更何况,自己与大将军公孙敖之间的微妙关系,已经开始变味了。
  尤其是矫诏勤王事件发生后,陈平深知,公孙敖绝不会就此放过自己。
  虽然自己在魏王面前给他脸上贴了很多金,但两人之间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心胸狭窄的公孙敖眼里,自己已经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