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和周勃,见已扫清诸吕,于是将济川王刘太徙封,改称梁王,随后,派朱虚侯刘章赶赴齐国,请齐王刘襄罢兵,再派人通知灌婴,令其班师回朝。
灌婴听说齐将魏勃,劝说的刘襄举兵,并且擅杀了齐相召平,料他不是个驯良人物,索性把魏勃召来,当面质问。
魏勃说:“家中失火怎么可能有时间先和长者商议再救火!”
说着,退立一旁,两腿颤抖不止,直到最后也找不到其他话为自己辩解。
灌婴瞪着眼睛看了多时,对魏勃微笑道:“我原以为魏勃有多么勇敢,原来是个庸人,有何能为?”
于是,赦免了魏勃,自己也撤军回到长安。
第487章 帝位由大臣们…
诸吕之乱其实就是吕太后一手造成的恶果,高祖还在世的时候,就与天下留下盟约,非刘氏不得称王。而吕太后偏偏破了高祖的这个盟约,所以导致身后家族被诛。
虽然吕太后驾崩后,留下诏命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并大赦天下;但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势力,从而加剧了与刘氏宗族和军功集团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流血斗争。
瑯琊王刘泽,在长安城外,探听到吕氏一族都被诛杀,内外解除戒严后,才放下心来,命人驱车进入长安。
此时,朝内的大臣,在陈平的带领下,正在商议善后事宜。
平定诸吕之后,各方力量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帝位继承权上。
听到宫外报告说刘泽到了,大家都认为,刘泽是刘氏的宗室,高祖的堂兄弟,在现有的皇室成员中,年纪最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就邀请他参加会议。
刘泽从容入座,一时插不上话,在一旁静耳细听,不发一语。
只听见陈平和周勃等大臣们商议道:
“从前,吕太后所立的少帝,以及济川王、淮阳王、恒山王三人,实际上都不是惠帝亲生的,而是吕太后指派的人,冒名入宫,滥受封爵。”
“现在,诸吕已经灭除,不能不立即改正,如果让非惠帝的后代称王,不仅乱了宗族,而且将来长大以后,依靠封国用事,仍然和吕氏乱政没有什么区别。”
“那样的话,我等也就没有活路了,不如就现在的刘氏各位王中,选择贤能的拥立,方可免祸。”
这番话一说出来,大家纷纷表示赞成,就连一旁的刘泽也频频点头。
随后,大臣们纷纷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围绕着五个人讨论。
他们分别是:齐王刘襄,高祖的嫡皇孙的身份;代王刘恒,高祖的四皇子,在世的最大皇子;淮南王刘长,高祖的七皇子;楚王刘交,高祖的同父异母弟弟;吴王刘濞,高祖的侄子。
以上五个人,经过大臣们的一番争议后,相比之下,大臣们认为只有齐王刘襄与代王刘恒具有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按照陈平和周勃的观点,皇位的继承,应该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宗法,按照“父死子继”的宗法,应该让代王刘恒继承皇位,刘襄毕竟只是高祖的长孙,从宗法制的角度看,其合法性不如代王刘恒。
二是势力,除了齐王刘襄的齐国以外,二弟朱虚侯刘章在剿灭吕氏势力过程**劳很大,而且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齐王刘襄的三弟东牟侯刘兴居也在朝廷之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刘恒在朝廷内外,几乎没有什么势力存在,母后薄姬,也一直低调。
这时,有大臣站起来主张道:
“齐王刘襄,是高帝的长孙,且这次首先发兵反吕,应该迎立。”
大臣们有的反对,有的赞成。
刘泽见时机成熟,按耐不住,起身说道:
“吕氏之乱,本质上是以外戚的身份,惑乱朝廷,齐王刘襄的舅父驷钧,不是善类,为人凶残暴戾,是戴着官帽的老虎。”
“国家刚因吕氏的缘故差点灭亡,现在又立齐王,等于又扶植一个吕氏集团,相当于又要让‘吕氏当国’这出闹剧又重演一次。”
“代王的母亲薄氏,是忠厚的正人君子,而且代王是汉高祖的亲子,今又幸存,而且最为年长。他作为儿子继位则顺理成章,辅佐善良厚道的人继位则大臣放心。”
朝中大臣们,听了刘泽的话,大多数表示认同,就否定了刘襄为帝的提议。
其实,这才是刘泽来长安的本意。在目睹了刘襄欺骗自己的事实后,刘泽是怀着前恨,借这件事来报复。
陈平接着刘泽的话说道:“代王刘恒,是高祖的儿子中,尚存的两王之一,而且代王年纪长,性情仁孝,不愧为君。代王母家薄氏,素来长厚,从来不参与政治,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众观吕太后临朝称制后,大封吕氏子孙为王,而且还手段残忍地杀害了刘氏的子孙。
这些做法使得刘、吕势成水火,等到吕太后归西之后,朝中大臣终于等到了机会,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不得不将吕氏尽数诛杀。
如此一来,就不仅是刘氏,就连所有参与的大臣,都已经与吕氏结下了非常深的仇恨。
所以陈平一众大臣们非常担心,如果与吕氏有血缘关系的人称帝,则有可能会为吕氏翻案,到时候他们这些大臣就要遭殃了。
按照礼制,帝位的传承,本来就是由嫡系来继承的,按理说,刘氏的嫡系应该是汉惠帝刘盈的后代,但这都是与吕太后拥有血缘关系的,只要是他们坐上帝位,肯定是与平定诸吕之乱功臣的利益不符。
所以陈平当然明白大臣们的顾虑,为了防止自己以后被清算,肯定要将与吕氏拥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排除在外,所以刘盈的后代根本就不可能会成为帝位的继承者。
既然刘盈的后代不能成为继承者,那么高祖长孙刘襄又被大家否定,最终,只能选定刘恒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其实,陈平的发言冠冕堂皇,背后真正的含义是,立代王刘恒,就与吕氏撇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可以令手下的这些大臣们放心,吕氏就不会复辟。
而兜兜转转,最后,高祖之四子刘恒,最终走到了大汉的权力中央。
《史记》上记载刘恒之所以可以坐上帝位,最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人品比较好,同时他母亲娘家的名声也不差,再加上他是高祖现存最年长的儿子,就成为了帝位的最佳人选。
不管怎样,在大局上,关键时刻,陈平带领大臣们,选择刘恒继承皇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伟大时代,这一点是具有画时代意义的。
陈平与周勃见大家再无异议,于是,派遣使者,前往代地,迎请代王刘恒入京。
第488章 代王的谨慎
前文说过,陈平等大臣们,推举的汉朝第三位皇帝刘恒,是高祖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原为魏王魏豹的姬妾。
魏豹被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成了俘虏,送入织室织布。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高祖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一年多也不得宠幸。
当初薄姬年轻的时候,与管夫人、赵子儿三个人是好闺蜜,相互约定说:
“咱们中间,先显贵的人,一定不要忘记同伴好友。”
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高祖的宠幸。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初,高祖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约定。
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诉了高祖。
高祖喜欢女人,更愿意怜悯女人,当下心怜薄姬,为其感到伤感,当晚,就把薄姬召来,准备临幸她。
薄姬对高祖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
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
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薄姬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儿子刘恒。
自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高祖。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
次年,高祖去世,那些受到高祖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吕太后因恼恨嫉妒她们,都被幽禁起来,不能出宫。
而薄姬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地。
高祖死后,主政的吕太后大开杀戒,将高祖的儿子几乎赶尽杀绝,只有刘恒和刘长幸免于难。
这不是吕太后心软才刀下留人,而是代王刘恒及其母亲薄姬“无欲无争”的姿态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薄姬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现实,便苦读《道德经》,领略道家思想的精髓,走上清净无为的道路。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代王刘恒无意也没有能力与其他皇子争夺继承权,甘愿被分封到边疆、毗邻匈奴的荒漠贫瘠地带为代王。
刘恒在没有其他皇子愿意来的偏僻地方为王,几乎被朝野遗忘,正因如此,才躲过了迫害。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八岁武神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1-08-04完结104.2万字 ·1.4万人在读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突厥颉利可汗、...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起点VIP2022-01-01完结 30W收藏61.93万总推荐魂穿越到大明最后一个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以一个狠字贯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