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没了欧洲殖民军威胁,远东军北征伐周的战事变得简单多了。
天武三十二年中旬,大明驸马都尉、远东省总督、三军统帅徐明武,命安辽侯朱大能、定远平贼将军秦时月、高大上等三路进军东都,逼近吴周国都。
吴三桂急令夏国相、马宝等将移阻,拼死抵抗,又命太子吴应熊坚守海防,以防明军舰队临海炮轰东都城。
吴周的舰队是捡了原大东国东洋舰队的残部,规模小的可怜,又没有吴英那样出色的海军战将指挥,哪里是远东舰队的对手,处处挨打。
吴应熊在海上漂了三个月,漂的头昏眼花,勉强维持到九月,便丢弃舰队冲围而逃。
太子爷一跑,吴周海上门户大开,东都城置于大明远东舰队的炮口下,吴军军心进一步涣散,愈发不可收拾。
九月十日,徐明武下令展开总攻,远东军蜂拥渡江,千帆竞发,漫江而来,遂成破竹之势,吴军全线溃退。
除了北面一些地方,吴周绝大部分地区都被明军占领。
吴三桂眼瞅着守城困难,于是命太子吴应熊守城,自己带着年仅十五岁的孙子吴世璠,一口气逃到了北方大平原。
显然,吴三桂是打算放弃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了,带走孙子,也算给吴应熊安心,让他好好守城拖住敌人。
远东军围东都城,两军相持一月,每日与城上吴军相视,已近在眼前。
徐明武在加紧攻城的同时,又展开政治攻势,向城内射出一封封招降书,进一步动摇了吴军的军心。
十月中旬,城内粮食不继,又面临远东军日夜攻击,无处可逃,城旦夕可下,城内吴军包括将领们皆感到无生路,无心守城,打算早降,不失为死中求生。
十八日,城内食已尽,吴周文武纷降,东都城破,伪太子吴应熊被绞杀。
拿下吴贼老巢后,徐明武并不满足,下令全面追击吴三桂!
在他眼中,吴三桂乃中国千古国贼,哪怕只剩下一口气,也要将其千刀万剐!死了也要开坟刨棺鞭尸,怎会允许他在自己眼皮底下跑路?
不得不说,吴三桂这家伙是真能跑,差点让他跑到后世的加拿大了!
一路上,吴贼的亲军不断拆散阻击远东军的追兵,一层层被打散,到了这座小乡村时,合计不到五百人了。
满头白发的吴三桂藏身在一座不知名小庙里,此刻他眼神无光,无神地张望着。
庙宇座落在一个小山丘上,三间青瓦殿房,四周是一圈泥土夯成的围墙。
殿房并不高大,只是比一般的印第安民居的屋脊略高一些,正殿里的神龛上是一个相貌丑恶身披铠甲的将军泥塑。
吴三桂并不认识这个将军,他不了解这个古老的国度和种族,也没兴趣去了解。
因为长期以来,那些印第安人只是他们的猎物,混得好的也只是汉军旗的包衣奴才。
在吴三桂的印象中,这个贫穷落后愚昧保守的民族,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令世人敬仰的英雄,他们甚至没有历史,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
然而,此刻的吴三桂却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不知明的小村里,竟然供奉着一个人?
虽然这个人形象丑恶,但能供奉在此的,一定是当地人心目中的英雄,尽管这个人名不见经传。
四周枪声不绝于耳,一支远东军部队正在向小庙发起进攻,吴军凭依围绕小庙的围墙顽强抵抗。
这是一个平原上的小村庄,村里只有不到二十户人家,十几座低矮的茅草屋散落在山丘周围。
这样的村庄显然无法用来防守,明军几发迫击炮就能炸平,虽然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山丘坡度平缓,数百名吴军只能依靠小庙的围墙作为掩体反击,每一秒都度日如年。
第1313章 生擒三桂
庙门外的天空中,铅云密布,雪花纷纷扬扬,昭武二年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比往年来的稍早一些。
吴三桂似乎在回忆过去,想起了辽东的雪景。
人老了总喜欢回忆,一回忆就是半天。
过了好久,吴三桂苍老的声音忽然响起:“敌人有多少人?”
“回禀陛下,大约有一千人左右!”
吴三桂一怔,回答他的不是他的心腹爱将吴国贵,而是一个年轻小将。
恍惚间,他这才想起,在一个小时前,女婿吴国贵在后撤途中被远东军炮弹炸死,以身殉国了。
这是自大周建国以来,阵亡的第八位伯爵以上的高级将领了
又过了一阵子,吴三桂又问:“和太子联系上了没有?”
年轻小将有些沮丧,回道:“据说,东都城已经破了,太子殿下有可能逃了”
吴三桂缓缓摇头,眼前渐渐出现了一个奇妙的景象:东都城内外杀声震天,腾起一片火海,大火包围了皇宫,太子吴应熊无路可逃.”
“我大周其他人马的位置在哪里?”他低声问道。
小将神情黯然:“陛下,明军追的太紧,我们与其他部队失联了.”
吴三桂老脸一抽,脸上露出难见的惶恐之色。
庙门外,响起震天的喊杀声,一支明军冲上了山丘,突击到了围墙下。
守在围墙后面的吴军接到突围的命令后,极不情愿的冲出围墙,双方展开肉搏。
夜幕降临,大雪依旧纷纷扬扬下个不停。
厚实的积雪掩盖了血迹和尸体,染白了山丘和那一座不知名的小庙。
吴三桂和最后二十多个吴军官兵被包围在小庙的正殿里,喊杀声停歇了下来,殿外的明军停止了进攻。
正殿里,死一般沉寂,仅剩不多的士兵紧紧握着冰凉火枪,无神地望着他们的皇帝陛下。
殿外,雪落无声,天地一片沉寂。
吴三桂背着双手,面向那尊泥塑将军,似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个民族需要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吴三桂刚刚才搞明白,为什么“精忠报国”是军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正是有着这些“英雄”,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才能得到维护!伟大的文明才能源源不断的延续!
然而,自己这辈子的所作所为,似乎与之背道而驰。
为了私心利益,一时富贵,自己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吴三桂忽然摇了摇头,喃喃道:“我怎么会有这种愚昧的想法?那些所谓的英雄,不过是些做傻事的傻子而已!”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史书是由胜利者写的,我就算再无耻,只要赢了,我想怎么书写历史,就怎么写!”
“所谓的民族气节,以及那些英雄的光辉事迹,完全可以掩盖和丑化,将他们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吴三桂遥望大明的方向,满怀怨恨道:“若是我赢了,你们都将是历史的尘埃,是阻碍历史潮流发展的罪人!”
“朱天武,是历史上最大的暴君!我才是真正的圣主明君!匡扶社稷的千古一帝!”
小庙外,突然冒起一团火光,火光透过正殿破败的门窗,照亮了漆黑的殿堂。
吴军士兵们一阵骚动,火枪上的刺刀,在火光下发出耀眼的红光。
外面传来一阵流利的大明官话:“大明驸马都尉、远东省总督、远东军统帅徐明武,请平西伯吴三桂出来说话!”
听到“平西伯”三个字,吴三桂心中大动,转过了身面向正门。
正门大开,外面的空地上,一排明军士兵高举火把,把殿外照得通亮,一个满脸黝黑的年青人站在场地中央,面朝正殿,面无表情。
吴三桂暗暗恼恨,那个年轻人就是大明的驸马徐明武,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玩意儿!
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徐明武竟然称他为“平西伯”。
要知道,这爵位是大明崇祯皇帝当年,为表彰他在辽东大战的出色表现而赐下的。
当年,尚是少年的天武皇帝,带着大明所有的精锐之师和仅剩的粮草,与满清进行了一场国运之战。
太子朱慈烺、监军方正化、蓟辽总督洪承畴、征北将军孙应元、黄得功、曹变蛟、周遇吉、茅元仪、李少游、卢象升、王廷臣、虎大威、杨国柱、金国凤、祖大寿、祖大乐、姜襄、陈新甲诸人汇聚一堂,为国而战!
想起那段时光,吴三桂常常不能自己。
那些人,命运各有不同,有的壮烈殉国,有的投敌而生,还有的窝囊而死。
如那兵部尚书陈新甲,谁能想到会被崇祯皇帝亲自操刀砍死御阶之下?
但更多的,也是更幸运的,他们一直跟着太子朱慈烺,有着从龙之功,继而东征西讨。
听闻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小团总的戚广阳、徐青山等人,现已都位列国公之位了。
老九边的杨国柱,家族更是与帝室联姻,出了外孙汉王!
反而他们辽东将门,一步错,步步错。
虽然经历过封王受爵,甚至登临帝位,然不过是昙花一现,迅速败亡,子孙祸患无穷!
吴三桂走出了庙门,仅剩的二十多个吴军士兵端着步枪,跟在他的身后。
“你是徐明武?”吴三桂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