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众臣也都纷纷附和,赞扬了几句,连崇祯也对朱慈烺再次高看了一眼,这小子的战略眼光真是毒辣啊。
朱慈烺眉头微皱:“藩属国王京被破,这还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吗?本宫只想知道我大明将会如何应付!”
众人被他搞的有些没面子,薛国观脸皮不是一般的厚,他轻咳一声道:“我大明目前财政困难,辽饷尚且还未还清,加上西北剿寇,江南战事,朝廷现在无力派兵援朝......”
朱慈烺怒道:“皮岛的守军呢?辽东的守军呢?若是两部人马同时给建奴施压,即便不进攻也不会让鞑子这么快破了朝鲜王京吧?连一个最近的藩属国都保护不了的宗主国,还能让谁信服?”
朱慈烺异常的愤怒,关宁军虽兵强马壮却只是龟缩守城,不敢主动进攻牵制,皮岛就在朝鲜边上,两万名军更是在岛上坚守不出,眼看朝鲜全境一步步沦陷。
他还得到消息,青藏高原上的和硕特汗国的创建者固始汗,前段时间已经派遣使者前往盛京朝贡,表示愿意归顺满清。
这原本是大明的乌斯藏,现在却投向了敌人的怀抱,对藩属国的无力保护,意味着一个王朝渐渐的走向衰亡,历史上,满清也是在丢了朝鲜不久后灭亡了。
崇祯当即喝道:“放肆!”
吏部尚书谢升也道:“殿下慎言啊。”
朱慈烺扫了众人一圈,又看向崇祯,行了一礼,淡淡道:“儿臣身体不适,先行告退!”
这种毫无意义的议政让他丝毫提不起兴趣,当场走人,气的崇祯右手紧握,关节发白,暗骂逆子翅膀硬了!
得知父子二人关系再次闹僵,周皇后等宫中各人皆是焦虑。
恰逢新年将至,在刘太妃、懿安皇后的建议下,后宫举办了一场演出,邀请崇祯和朱慈烺以及所有后妃参加。
万历和天启皇帝就特别喜欢听戏,在宫中有专门的戏台,经常驾临懋勤殿、玉熙宫、旋磨台、无逸殿四处地方听曲。
自从崇祯登基后,国家内忧外患战争频繁,宫里就不再开锣唱戏了,坊间传:君王十载休歌舞,故使梨园尽白头。
到目前为止,宫中只演过一次戏,那是在崇祯五年周皇后生日的时候,当天召来的戏班演了五六出《西厢记》,当时后宫诸色人等几乎倾巢而出,崇帧帝也到场坐上一会儿。
时隔近五年,玉熙宫再次开启,演出当天,后宫一片喜庆,刘太妃、周皇后、张皇后、袁贵妃、田贵妃等众妃齐聚。
来自民间的职业戏班沈香班优人将戏曲目录呈送崇祯,请他点一出,崇祯为了迎合众妃,钦点了《玉簪记》。
在明末,昆曲兴盛,在京师的舞台上,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都已被昆曲占据,《玉簪记》便是昆曲中流行的一出传奇。
《玉簪记》中的故事背景是靖康之变,金兵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后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
戏中展示了陈娇莲敢于冲破道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气度,让后宫众妃感动不已。
张皇后和周皇后则是看向崇祯和朱慈烺二人,此番演戏主要是为了促和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嫌隙,让二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不知崇祯作何感想,朱慈烺却有些感触,听闻明末江南风气开放,他还未亲眼看见,不过他从这却在《玉簪记》中看出了一些门道。
这部戏曲中表现出新的观念、新的意识猛烈的冲击着腐朽的思想和传统,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应该是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造成的。
朱慈烺曾在后世看过一场青年干部辩论赛,辩论的主题就是: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or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思想解放程度。
朱慈烺比较偏向后者,他认为,百姓要是连吃都吃不饱,哪有心思考虑别的事情。
因此,他决定,要拯救大明,就要让大明的百姓先吃饱,而不是在朝堂上陪人做一些无聊的斗争浪费时间!
平流荡寇
第158章 正旦朝贺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当时国家初创,他不敢懈怠,夜以继日地工作,大臣们也跟着拼搏。
据《明会典》记载,大明官员的法定假期主要有冬至、正旦、元宵三节,假期很少,冬至三天,正旦五天,元宵节十天。
后来又增加了月假三天,加上之前的三个节日的十八天,每年休假时间共有五十天。
年关将至,从从腊月二十八一直到正月二十这一段时间里,文武百官上朝的时候都会穿上象征吉祥的红色官袍,平日里大臣们上朝却并非规定一定要穿红色官袍。
在这段时间,管理朝中议事的通政司也不会“奏事”,各部门大多数的公事压后处理,朝廷内外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氛围。
年底,三边总督洪承畴在陕西陇州击败李自成,李自成逃往甘肃庆阳、凤翔一带,陕西大捷,让朝廷上下也安安心心地过了一个好年。
正月初一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这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皇宫里也不例外,在正月初一这天早上,朝廷要举行极为隆重的朝贺之礼。
在除夕的时候,尚宝司提前一日在皇极殿设皇帝御座,并设宝案于御座之东、香案于丹陛之南。
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帝王才可以享用的一种礼制音乐)在皇极殿内东西两侧,这些陈设都是坐南朝北摆放。
正月初一,拂晓时分,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在皇极殿外的丹陛及丹墀,设明扇于殿内,列车辂于丹墀,仪式上有鸣鞭者四人,左右各两人,都是面北而站。
教坊司也在殿外丹陛东西两边陈设奏鸣御用音乐的乐队,也都是面朝北,仪礼司设同文、玉帛两案于丹陛之东。
皇极门两侧排满了皇帝的龙旗,身着金甲的大汉将军从皇极殿丹墀一直排列到午门之外,锦衣卫则分部在殿外丹陛至皇极门外。
两名纠察百官仪表的纠仪御史站在殿外丹墀北面,内赞二人站在殿内,外赞二人,位于丹墀之北,而传制、宣表等官员则位于殿内,都是由东西向。
天刚蒙蒙亮,盛大的旦朝会仪正式开始,其规模丝毫不比登基大典小。
“咚!”
教坊寺乐手敲响了头通鼓,一下重鼓,一下轻鼓,节奏由慢转快再由快转慢,鼓声由弱转强,再由强转弱,最后敲击一次旁边的钟声结束击鼓。
听到头通鼓,身穿正式朝服的百官开始列队于午门之外。
接着,二通鼓开始敲响,与头通鼓差节奏不多,只是由单次敲击一下变成了两下,最后敲击钟声两响结束击鼓。
听到二通鼓敲响,百官由左、右掖门入,来到丹墀东西,朝北肃立;
鼓三严,操作如上,击鼓、击钟、头尾处都改成三响,听到鼓三严,执事官来到华盖殿,崇祯皇帝早在这里穿戴好衮服龙冕,端坐于大殿御座之上。
朱慈烺同样穿着平日不穿的最隆重的冕服在旁边站立,这种冕服只有天子和皇太子以及亲王才能穿的,类似于电视剧里汉朝皇帝穿的,头上有珠帘的那种冕服。
朱慈烺和崇祯穿的非常相似,要非常仔细才能看出区别,崇祯的是十二旒冕十二章服,朱慈烺用的是九旒冕九章服,差别就是衣服上少了三种图案,头上的冠冕少了三条珠帘。
执事官向崇祯行五叩之礼,磕完头后,一本正经的高呼道:“请陛下驾临皇极殿!”
崇祯皇帝轻嗯了一声,起驾前往皇极殿,朱慈烺紧随其后,教坊司乐队开始演奏“中和乐”,尚宝司官员手捧皇帝御玺走在崇祯的前面,由导驾官作为前导。
浩浩荡荡的一行人来到皇极殿前,皇极殿内的明扇缓缓打开,珠帘也慢慢卷起,尚宝司官员捧着御玺放在了预先设立于御座之东的宝案之上,这个时候,教坊司乐队也停止演奏“中和乐”,一切都显得很庄严。
预先安排好的四名鸣鞭者开始鸣鞭报时,礼部对赞官员高呼道:“排班!”
听到指令,站立在丹墀东西的百官立马整齐排列好队形,跟小学生做广播体操听到主任的哨子声列队一样。
赞礼官员继续高呼:“鞠躬!”
教坊司乐队又开始了演奏大乐(韶乐),百官朝北向端坐于大殿御座上的崇祯行四叩礼。
百官起身后,典仪官接着高呼:“进表!”
由两名礼部给事中来到文案前,引导序班官员手捧放置着“表目”的小几案由东门入,放置于大殿之内,这个时候,韶乐随之停止。
表目就是皇帝在新的一年面向全国发表的书面讲话,相当于后世国家元首的新年讲话。
接着,内赞官员高呼:“宣表目!”
宣表官员此时要跪下匍伏于地等待“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来到皇帝御座前的珠帘外,高声朗读“表目”,百官跪聆“表目”。
宣表结束,大殿内外的臣工集体跪拜,山呼万岁。
之后,序班官员将宣读完的“表目”移到大殿东侧,外赞官员高呼:“众官皆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