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徐光启有几点不明,于是问道:“建造行宫需大量钱粮,还有殿下送给京营的三十五万两军饷,听闻殿下并未向朝廷申领,何以做到?”
朱由检瞪了眼王德化,肯定是你告诉徐光启的,作为一个情报工作者,基本的保密不知道吗?
王德化低着头,原本有些驼背,如今快勾到地面了。
“回先生,成大事者必投入不菲,不能节流唯有开源,这些银两钱粮有人赠送。”
徐光启大概知道,自从朱由检做了皇太弟,信王府门外车水马龙,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他竟然收了,而且收入不菲,竟然能支撑这么大的工程,还能给京营匀出那么多。
其实,京营并不需要三十五万两,因为实际人数只有三万多,朱由检数着人头发,应该能省下不少。
此外,工地上万余名民夫工匠,每日耗费钱粮众多,兜里的银子支撑不了太久,他正在积极吸引投资。
徐光启望了眼热火朝天的工地,围绕偌大的映月湖,视线可及范围内到处都是劳动的场景,问道:“行宫如此宏大,恐怕不止为皇帝陛下,也不止是殿下所说的英才。”
朱由检答道:“此处分四块,分别叫京华一梦、水韵江南、白山黑水、欧陆风云。小王愚见,先生是松江人,应该喜欢江南风格。
不过呢,先生还是信徒,对欧洲人那套肯定喜欢。待宴会之后,小王带先生去看看住处,还有快要完工的教堂。”
徐光启信你的才怪,谁不知你总共才来一个月,怎么可能盖好一座教堂?
别说是徐光启,这件事说给谁,谁也不会信。
朱由检却很自信,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万余人的施工队伍,只要建筑材料供应及时,深圳能在三个月里盖起百米高楼,我为何不能在一个月盖好一座中型的教堂?
你知道我的银子是怎么哗哗的流走吗?难道它们的消失不能换来工地上的高效率?
徐光启不信,却不好开口追问,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京营已腐朽不堪,唯有训练新军方能克敌制胜,殿下为何还要纠缠在整顿京营的问题上?”
朱由检答道:“小王一开始并不想整顿京营,只想掌控京营。”
这是句实话,很容易理解,朱由检想得到京营,把它当成自己登基称帝的资本。
至于后来对京营大刀阔斧的改造,只是顺其自然,并不在一开始的打算里。
徐光启曾训练新军,只是限于客观条件不太成功,京营有几大弊端,几乎难以克服。
“其一,将领如主,军卒如仆,主人田产无数,仆人饥寒交迫,导致军卒毫无斗志。
其二,将领冒饷严重,导致军队耗费国家钱粮,徒增负担却无用处。
其三,京营以步兵为主,守城有大炮、城墙相助,野战却无战阵与战法,以至于难以抵抗鞑子骑兵。
其四,军纪极差,抢掠百姓时有发生,甚至比贼寇更让百姓担忧,以至无人拥护……”
够了,只是前面四条,听到的人浮现这样一支军队,打仗不咋地,养着贼费钱,还总是捅娄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小王近来翻阅过往塘报,看过先生呈上的奏疏,其中可见几条主要的军事想法。”
徐光启一个激灵,感觉很不可思议,他以前写的奏疏,信王也读过?
朱由检侃侃而谈,仿佛刚读过一般,说道:“其一,先生重视各种条令和法典,讲究法令严明,单单是一年之中,小王看到先生写的《选练条格》、《火攻要略》等五篇著作。
其二,先生尤其重视火炮的使用,重视火炮的引进与制造,讲究火炮与守城及其它战术的结合。
其三,先生提出训练新兵,让他们习练车阵,配合能移动的火炮,在野战中对抗女真骑兵。”
徐光启越听越振奋,想不到朱由检如此爱好,对自己历年上奏的内容了如指掌。
朱由检当然知道,他之所以敢于整顿京营,正是因为熟读徐光启的奏疏后有了自己的想法。
“先生,其实兵法万变不离其宗,先生军事思想中最闪烁璀璨的,其实关键是两点。”
徐光启都没这么总结过,很感兴趣的说道:“愿闻其详!”
这是朱由检读后最大的收获,其实只有两点,四个字。
求精!责实!
前者说的是精兵简政,拥有一支数量不多却战斗力强的队伍,既能打胜仗,还不会带来巨大财政负担,这是大明军改的基本原则。
后者说的是责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以事实为基础,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不说大话、空话、套话,这一点对军队尤为重要。
只要坚持“求精”与“责实”,大明朝的军队有望重新焕发活力。
不过正如徐光启所说,建造一支新军远比整顿京营容易的多。
一番交谈之后,徐光启没答应投入麾下,但是也没反对。
朱由检说略备薄酒,要和他把酒言欢,后面还有好几个招数,既然来都来了,不管是不是绑来,都别想轻易离开!
第24章 任务过半
朱由检说略备薄酒,别人以为他谦虚,没想到是真的。
穿得破破烂烂就算了,吃饭也这么不讲究。
他没有用那些王府来的厨子,这些人在工地上忙碌,负责万余民夫匠人的饮食。
正在徐光启纳闷的时候,朱由检带他来到目的地,官道边的小客栈,二楼唯一的“雅座”。
朱由检丝毫不讲排场,进门和店掌柜热情打招呼,喊他秋伯,喊做饭的老板娘秋婶,吩咐小太监王承恩将昨天猎取的野鸡和狍子拿到后厨,嘱咐加上辣椒炒。
这引起徐光启的注意,辣椒只在他天津的庄园里大量存在,而且暂时还是作为观赏植物存在,没听说有人吃它。
在他的庄园,还有花生、番薯、玉米,一批从西洋流入的物种,听西洋传教士说的神乎其神,似乎能解决天大的难题,却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老百姓并不中意它们,味道也差强人意。
朱由检第一次祭出辣椒这个法宝,原因是量太小,民间没几家种它,就等着徐光启来到,用辣椒进一步勾起话题。
果不其然,徐光启问:“殿下用辣椒炒野鸡、狍子?”
“不瞒先生,其实用不着野鸡,只要是家养的鸡,或者是肉类,加辣椒炒后味道可口,先生不妨待会品鉴一番。”
徐光启那么多的头衔,其中之一是农学家,为此还写了《农政全书》等五部农学、水利方面的著作,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收割都有研究,致力于推广几种新的农作物种植,诸如玉米、花生和番薯。
从长远看,他是成功的。这些作物后来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此后几百年,甚至更久一段时间的主要粮食作物。
尤其是在寒冷干旱又相对土壤贫瘠的北方,这些作物耐干旱、耐寒冷的特性非常重要,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单位面积土地供养的人口增多,中国人口的数量常年徘徊在一亿以内,一百余年后数量激增两倍,达到史无前例的三亿人。
后来所谓的康干盛世,很多历史学家称其为番薯盛世,可见在农业为主的时代,粮食作物对一个王朝兴衰的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一旦徐光启鼓捣的这些农作物能够大面积推广种植,相当于大明朝的可用耕地变成现在的三倍,那么土地兼并、豪强压榨等行为对国家的影响会明显降低,百姓流离失所的概率会很小,大明朝仅靠这一个举措至少续命几十年。
朱由检高屋建瓴,换成在座几人能听懂的话,将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谈。
徐光启听傻了,简直是知音啊!一个养在深宫里的亲王,怎么会有如此见识?
对徐光启而言,朱由检的观点并不新奇,但是朱由检的说辞闻所未闻。
比如,朱由检对农作物特性的认知,对它们推广后百姓生活的改变,对产量提升后耕地面积的变向增加,以及缓解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这完全是高于普通朝臣几个档次的表达。
朱由检很谦虚,刚才说的这些都是课本上就能学到的。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根基是农业,最核心的工作是种田,农民种庄稼是评判生产力高低的几乎唯一要素。
一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根源上取决于生产力的提升,徐光启在天津庄园的所作所为,为大明朝真正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徐光启却有苦难言,培育作物谈何容易。
别看传教士说的漂亮,那些作物如何了得,如何让欧洲人茅塞顿开,他们因此走向富裕的道路。
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徐光启发现问题很多。从产量而言,玉米不像他们说的棒槌一般大小,很多只有一扎长,甚至食指那般粗细。
从味道论,番薯不是那般可口,甚至吃了让人腹胀。从环境论,花生甚至难以生长,没几个颗粒饱满。
朱由检认可徐光启的观点,这些作物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连续多年的培育,让它们适应新的环境,不至于水土不服。
需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保障产量的提高,以及最好的口感。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大唐当元帅 (大唐镇国将军) 番茄vip2021-01-01完结104万字 ·9718人在读穿越大唐,许牧还觉醒了战神系统,原本准备靠着系统去建功立...
-
穿越大明做纨绔 (色即是空) 番茄vip2021-10-31完结25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为了救人,大学生叶凡不幸溺亡,醒来后发现穿越到了大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