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陛下调动的军队呼之欲出,无非是西边孙传庭的秦兵、东边的京营,以及最晚成立的保定军。”
天雄军、义乌军、秦兵、保定军,加上周遇吉、黄得功统领的京营,以及两千入关的关宁铁骑,这不是呼之欲出的出场名单,而是大明朝在保障各处正常防务基础上,所能拿出的全部身家。
三位老者都能看得出,皇帝是想一战打出气势,一战打出大明朝憋了多年的苦闷。
为此,他不惜倾巢而出,如果宣府、大同周围有海的话,估计毛文龙、郑芝龙的海军也会来。
从孙承宗的眼神里,袁可立知道自己猜对了。
皇帝既然不说,说明这是个机密,他们三人不能露出忧虑,要大大方方回到各自岗位,对同僚说皇帝近况很好。
不管说他沉迷于酒色,还是在顺义的山野间游猎,相信皇帝是不会生气的。
这出戏,他们三个必须演好。
……
宣化城内,袁崇焕紧锁眉头,看着地图上绵延的长城防线,他有些一筹莫展。
皇帝派人送来消息,说察哈尔蒙古很可能近日来犯。这宣府北面的长城分为六段,加起来一千一百多里,设置边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冲口一百九十二处。
袁崇焕拿不准敌人从哪里下手,换一句话,不管敌人从哪个位置突破,袁崇焕都没有把握守住。
为何不修城墙?
因为资金短缺,很多年里连军饷都发不上,长城已经年久失修。
袁崇焕在辽东时,之所以能够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原因是坚固的城墙和霸道的火炮。
现在呢,火炮已经送来了,皇帝从佛郎机人手里新买三十门,其中十门火炮安在宣化城的城墙上。
这些火炮比以前的厉害,炮管更长,射程更远,而且是子母弹,每次装填母弹后能连续发射六七次,射击频率加快,又不容易炸膛。
据说,火器局的孙元化正在仿制,而且还有革新,有望在今年内推出更先进的火炮。
袁崇焕喜欢大炮,在大炮上面尝到了甜头,这次的火炮不但厉害,而且有专门的佛郎机炮手,他们会和大明官兵一同战斗,让大明的火炮手尽快入手。
袁崇焕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各处要塞被攻破,宣化城将成为最后的屏障,有这些火炮在手,他多少有几分胜算。
北方有句俗话,没出正月就是年。袁崇焕却没有过年的喜悦,他的眉头仍然是缩着的。
军兵来报,朱公子求见。
哪个朱公子?
在袁崇焕愣神的时候,拜年的朱公子到了。
袁崇焕只见过一次皇帝,还是在朝堂上,两人距离比较远。
那次见面之后,皇帝没有单独召见他。而是在三天后,将他派到宣化城。
朱公子便是皇帝朱由检,他热情的“祝贺新春”。袁崇焕被整愣了,连忙跪下行礼。
“此乃军营,勿需俗礼!”
朱由检来到宣化,朝主将的位置上一坐,问道:“袁将军,可知朕的新职位?”
袁崇焕哪里知道,也不敢乱猜。
“天下兵马大元帅,京营总管!”
朱由检拿着腰牌嘚瑟,他现在不止是皇帝,还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有权调派全国各地的军队。
还有,如意赌坊早就赌“京营总管”的人选,皇帝再一次让所有投注者血本无归,宣布自己才是。
终大明一朝,近三百年里的十几位君王,在朱由检之前只有一个人这样干过,那就是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是被逼得没办法,身为皇帝,出关居然被一个基层军官拦住,一生气给自己封个官,做到出入自由。
朱由检不是,没人逼他。
袁崇焕不是普通人,皇帝此举不是胡闹,恰是他的厉害之处。
大明的军队为什么弱?
和那些弊端有关,但是根子上在于皇帝的不自信。
明朝在这一点上和宋朝类似,宁愿自己变弱,也不允许出现军阀。宁愿便宜外人,也不允许自己人抬头。
正因为担心军阀的出现,才会制定一系列的限制措施,让他们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以文制武,让武将地位严重低于文臣,
可以说,大明军队里的种种腐败,很大原因出于统治阶级的政策,以及因政策形成的大环境。
朱由检即位以后,提出“强根固本”的治军策略,在削减边军耗费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京营的战斗力,他亲自出任全国的军事总指挥,完全合乎最开始的设计。
而且,袁崇焕觉得,皇帝似乎是话中有话。
他为什么不让自己去最熟悉的辽东,而是陌生的宣府呢?
皇帝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
第117章 揭穿老底
袁崇焕要想得到重用,必须说清楚辽东的事情。
皇帝一向和蔼可亲,很多官员在就任前都会得到他的召见,有些人还能共进晚餐。
袁崇焕统兵扫平南路的近十位藩王,又有此前在辽东的赫赫功绩,在上任宣大总督之前,竟然被无视。
袁崇焕能混到今天,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他知道里面有蹊跷。
皇帝终究还是出现了,在宣化城的总督府内。
朱由检要想开创伟业,袁崇焕是不错的帮手,前提是你要交代清楚,一些问题拿出来讨论,朕会给你满意的答复,再敢遮着藏着,甚至有自己的小心思,别怪皇帝无情。
“袁都督,辽东形势,如何看?”
“微臣同意陛下的看法,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那朕计划将兵力缩减到六万,袁都督可有异议?”
十一万多人,减少到六万,差不多少了一半。
袁崇焕犹豫,不知如何回答。
“六万是辽东的真实兵力,对不对?”
皇帝既然敢说,定然是有依据的。袁崇焕再也不敢隐瞒,噗通一声再次跪倒。
这一次,朱由检没有扶,就让他跪着。
“当初,王在晋质疑辽东兵力,要求清查士兵数量,与孙承宗孙先生争执,可有此事?”
袁崇焕老实作答,“确有此事!”
“王在晋说的是对的?”
袁崇焕不敢隐瞒,“王大人没有说谎。”
“但是,孙先生说,你以后可以按照实际数量领取饷银。于是,王在晋发现不可,对否?”
还是对的,袁崇焕的盔甲下开始冒汗。
朱由检做总结陈词,“你们做都督的未必贪墨军饷,却要多领一些安抚军士,也能保住各级将领还有他们的私兵忠心。”
皇帝全知道,袁崇焕跪在那里,身子已经有些发颤。
“你也是征战沙场的大将,何以在朕面前惊慌?起来吧!朕若是惩治你的罪,用不着亲自来一趟。”
袁崇焕起身,被赐座,战战兢兢屁股蛋轻轻挨着椅子,抻着头听皇帝教诲。
“袁都督,朕一开始想不明白,你和孙先生有那么大的功劳,为何得不到朝廷应有的奖赏。
拿宁锦大捷来说,你只是官升一级,赏银几百两,事后不久辞官走了。
而魏良卿什么没干,升为国公,魏忠贤的两个孙子加侯爵。
当时啊,朕为你打抱不平,以为你在官场被排挤,后来清楚辽东的局势以后,很想对你说两个字,不冤!”
王在晋是坏人吗?恐怕不是,只是你们政见不同,立场不同。
王在晋不领十一万多人的军饷,他在辽东混不下去。
后来,王在晋提出放弃宁远和锦州,大明军队退守山海关,并不是他怯战。
袁崇焕提醒,“山海关并非简单的关口,要想守住还要看周边几处要塞,一味退守是绝对守不住的。”
“朕了解一些,正因为袁都督所说的原因,王在晋才提出在山海关外险要处另铸新城的提议。
于是,当时还是文职的袁都督,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王在晋。也正因为此事,身为帝师的孙先生跑去山海关外,亲自与王在晋当面商议。”
皇帝说的没错,袁崇焕的军旅生涯是从孙承宗、王在晋的争执开始的,正因为意见一致,在孙承宗主政辽东之后,袁崇焕来到辽东,一步步被提拔,成为后来威名赫赫的袁都督。
关于此事,朱由检不觉得王在晋错了,也没觉得孙承宗不对。
此乃大环境使然,如果非要追究罪责,应该属于皇帝,以及前面的几位皇帝。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军队不能打,那些军户出身的军卒,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甚至连兵器都没有。
军队打仗靠的是亲兵,相当于将领的私兵,这些人拿更多的饷银,其中不少人还有大片田地。
王在晋如果非要清查辽东军兵的数量,只领六万人的饷银,他在辽东一定待不下去,迟早被自己人干掉。
孙承宗可以大义凛然的告诉他,有本事你就清查,有本事你就领六万人的饷银。
这才是王在晋后来改口认错的原因,他是外来户,这些将领的私兵才是辽东的主人,也是这里的地主。
因此,王在晋才会向朝廷提出放弃辽东、在山海关外另铸新城的建议。
在军事层面,这属于战略收缩。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大唐当元帅 (大唐镇国将军) 番茄vip2021-01-01完结104万字 ·9718人在读穿越大唐,许牧还觉醒了战神系统,原本准备靠着系统去建功立...
-
穿越大明做纨绔 (色即是空) 番茄vip2021-10-31完结25万字 ·未满1000人在读为了救人,大学生叶凡不幸溺亡,醒来后发现穿越到了大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