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十人,则是由周虎部下管事中抽调来的文吏,暂时全都担任书佐。这些人的职能,是记录、撰抄各类文件,进而代雷远草拟命令,同时也在宗族日常事务的相关方面提供建议。
雷远希望,通过将这些基层的骨干不断抽调到身边培训,能够使自己与他们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相互了解,达成情感上的亲切关系;同时,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使这些文武干员能够开拓思路、提升眼界,进而在思想上渐趋步调一致。如果能通过这个办法挖掘出才能出众的部属,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目前来看,且不说这个办法能否达到上述目的,仅在实际军政事务的讨论上,就能够形成很多有趣的意见。毕竟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这些扈从和书佐们的想法,确实对雷远作出了帮助。
这使得雷远甚至考虑,是否能够将此方法再扩展些。比如梁大这种附从于庐江雷氏的宗帅,就可以让他遣人进入扈从或书佐的行列,这也是对梁氏宗族的拉拢手段。
当然,这事不必着急。毕竟此前高峰山下那一战里,梁氏宗族的部曲子弟损失惨重,雷远已允许他们且回自家庄园中休整数日,再商议下一步的安排。
眼下雷远的主要精力完全投注于这幅舆图。
乐乡县城周边的水陆山川地势,几乎已经完整体现在舆图之上。此刻众人讨论的焦点,在乐乡城正北的一条山谷。前日上千荆蛮试图偷袭乐乡县城,他们的部众便是由此接近。
昨日雷远遣人深入其中探查,只知道岩壁高耸,林木交错绵延,历年来的落叶堆积如山,覆盖在山谷深处崎岖蜿蜒的地形上,透出令人窒息的腐烂气味。
这条山谷究竟通向何处,就连刘郃都说不出所以然。
毫无疑问,此地是军事上必须加以设防的要地,郭竟便提出,应当在谷口处设立关隘,并尽快将之扩建为永久性的军事设施。而雷远的想法比郭竟更加激进,他希望将谷口处的关隘扩大为关城的规模,而以城墙与县城直接连接。
郭竟就问,关城如此庞大,用来做什么。雷远则回到,若能与荆蛮达成往来,或可在关城中设置一处大市。这想的未免太远,郭竟直接就表示,以现有的役夫数量,根本不可能开始如此庞大的土建,雷远立即招来书佐核算工程量,而扈从们则多半支持郭竟,开始推定关隘的位置。
双方讨论了许久,迟迟未能作出决定,都有些焦躁。
恰好周虎领着蒋琬过来,有个书佐机灵,连忙禀道:“县丞来访,小郎君,郭司马,不妨稍许歇一歇再议?”
“午后再议吧。不过,今天务必要有个结果,耽搁不得。”
雷远一抬头,果然看到蒋琬匆匆赶来。他对这位县丞很是尊重,便将炭笔一掷,下堂迎接。
蒋琬抢前几步,在院中拜谢道:“县君公而忘私的风范,实在令人佩服。”
雷远瞥了眼周虎,便知道蒋琬是因为人丁和田庄之事。以当代的风气来说,地方豪族们莫不热衷于鲸吞豪夺。站在雷远自己的角度,当然知道自己心怀远志,所求的不是眼前小利;但以蒋琬看来,雷远毫不贪恋地将一万多人丁和数十座田庄拱手奉入县府,着实堪称高风亮节,不能不为之感动。
他哈哈笑了几声,拍了拍自己腰间的锦囊:“公琰莫非忘了,我乃是乐乡长啊。身为本地长吏,为本县簿册记载下的户口、田亩尽些心力,不是理所应当么?待到核算功劳阀阅的时候,这可是要大书特书的,我决不能放过。”
汉家制度,对地方官员的升黜依据,无非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这四项,如乐乡县这样,户口从无到有增加万人以上的,那确实是赫赫大功了。但以雷远兼资文武之才,地位升迁哪里需要看什么功劳阀阅?他这话自然是玩笑。
当下三人升堂坐谈。
第一百一十七章 家事(五)
蒋琬开门见山,直接就道:“这些人丁原本归属于宗帅或贼寇,许多人的亲属、宾友都遭到了屠戮,正在人心惶惶、各有盘算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逃亡……这种局面下,县衙没有办法立即接手,庐江雷氏须得助我一臂之力。”
蒋琬说的一点没错。
这一万多人,可不是抛家舍业追随玄德公的荆襄百姓,而是习惯了宗帅、贼寇的控制,甚至与之保有千丝万缕联系之人。哪怕宗帅贼寇的下属中,那些格外桀骜不驯的大都已经授首,剩下的也押入牢狱,发为奴工使用;可其余的人尚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每个人都有情绪,有安危的判断,有爱恨的选择。
前日里,雷远分派各路人马接收庄园坞壁的时候,各处就曾出现过试图武力对抗的场景。甚至在前日晚间,站在乐乡城的城楼上,还能看到某几个方向的远处,传出声嘶力竭的呼叫之声。耳力好的,甚至还隐约听到兵器交击声、大队战马奔驰之声。待到清晨时,这些声响俱都停歇,只有几股淡淡黑烟,分在各处冒起,随即被呼啸寒风吹散。
想要真正将这些人制服,需要长时间软恩威并施的管理,有许许多多的实际工作要做,蒋琬自然不会以为靠着身边十几个吏员,就能轻易维持这么大的局面。
雷远反问道:“公琰,你准备怎么做?”
“这些人分散在各处庄园坞壁,每一处的人丁彼此关联交织,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圈子……这必定会对县寺的管理形成阻碍,我打算趁着冬季农歇时节,将他们全部拆散、再更换地方重新安置,彻底打碎彼此之间的勾连。”
“好!”雷远颔首赞道:“公琰,你这主意,确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以此时的道路、通讯条件,原有的邻里、亲属一旦被拆分到相当距离以外,就很难保持正常的沟通联系;原有的尊亲、长者之类,也无从发挥影响力。到那时候,虽然人丁依然是那些人丁,但是组织结构已经根本不同,县衙的管制也就不会受到阻碍。
“那么,需要我做什么呢?”
蒋琬笑了起来:“我身边只有小吏十余人,哪里能办下这么大的事情?刚才所说的,自然俱都请续之去做。续之别忘了,你可是乐乡长啊?”
雷远凝思片刻。
上万人的安置、管理,在纸面上当然很简单,笔画轻轻勾勒,蒋琬这里加个数字,周虎那里减个数字,完成了。但实际上呢?县衙缺乏基本的投入能力,想要绕过庐江雷氏完成此项任务,根本是不可能的。越是急于控制这些人丁百姓,蒋琬越需要雷远的支持;而越是仰赖雷远的支持,庐江雷氏对乐乡县的控制就越深。这是可以拿到台面上、坦荡说起的事实,任谁都无法指摘。
这方面的问题周虎完全想不到,所以才会在昨晚为此焦心,但蒋琬却当即想到了。两人在政治利益上的敏感程度,实在是天差地别。当然,未必是周虎无能,更可能蒋琬在这方面的禀赋确实超群。
“这件事情,还是由公琰出面吧。”雷远徐徐道:“我大概想了想,庐江雷氏可以做两件事情,作为对县寺的支持。”
蒋琬微微躬身:“便请县君讲来。”
“其一,迁徙民众难免引发骚动,须有强力弹压的准备。在公琰行事期间,我会调动步骑随行以壮声威,同时在庄园、道路、哨卡、高地等处也预留足够的兵马,随时维护治安。”
“如此甚好。”蒋琬点头:“或可指定某一名将校负责此事,以使双方协作默契。”
“可以。”这是小事,雷远直接答应了。他继续道:
“其二,这些百姓抵达新的驻地时,原有的组织体系便已经失效。须得提前部属吏员进驻,从一开始就发挥作用。考虑到百姓人心浮动,只靠原来的乡佐、三老、有秩、啬夫之类,绝对是不够的。我以为,不妨在乡、里之下,增加一个层级,或可名之为社。大致按照十户一社,十社一里,十里一乡的规则架设;彼辈总共两千八百户,大约三百个社,三十个里,三个乡。乡吏由公琰自行派遣,而在社、里这两个层级,我调用年老或者受伤退役的士卒来担任社吏和里吏。这些退役老卒的家庭,全都划入县中着籍;当然,公琰须得另外划出同等数量户口予我,作为补偿。”
蒋琬想了想就明白,所谓社吏,其实便是城邑中什主或伍人的改称,只不过雷远将之纳入吏员范畴,身份大有提高。凭空多出许多吏员来,这当然不合汉家法度,但是玄德公在公安城设立左将军府以来,对官制职权多所创设,也同样不囿于成例,所以蒋琬倒不计较这个。
何况,以三百名退役老卒及其家庭,带领每社中其余九户,足以支撑起县衙对两千多户百姓的管理。老卒们通常勇敢善斗,而又习惯于服膺上级命令,以这个比例计算,毫无疑问可以稳定住基层了。只是……
“续之,这三百多名老卒既然获得吏员身份,其秩次如何?”
县府的仓储之中,如今空得连老鼠都会饿死,三百名吏员的秩禄,蒋琬实在是负担不起。
雷远轻描淡写道:“县寺宽裕之前,仍由宗族中支撑即可;这是小事,公琰不必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