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搬砖呢别闹
- 入库:04.13
“你是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懂咱们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
“大胆!”
随侍在旁边的厂公阮伯山当即一瞪眼,呵斥李原的出言不逊。
眼角余光还注意着皇帝的脸色,只要朱见济有一点点的不悦透露,自己立马下手,给李原喂一顿好的。
好在朱见济没有让他动手。
他朝着李原点点头,只是让他继续讲。
“不就是被你带着你手下的那堆当官的,逼的活不下去了?”
李原本来抱着必死的心,想着砍头之前骂两句皇帝过过瘾,结果就见面前的年轻天子面不改色,仍旧端坐着手扶腰带,还让他继续骂。
既然如此,李原可就不客气了。
朱见济听到他说“官逼民反”,当即摇头否认,“朕可不是率虎食人的暴君!”
“朕登基以来,均田赋缓户籍,安置流民,还时刻叮嘱百官行事爱民……你这话,讲错了。”
李原呵呵一笑,“那陛下可太看得起自己了!”
“您坐在京城皇宫里,外面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您一道圣旨下去,下面人怎么做的,你知道吗!”
“我看你连那边米多少钱一石都不知道!”
朱见济又否认了,“朕知道,湖广之地的米价,是一两银子七石左右。”
永乐朝时,南京那边的米价便是一两银子七八石,折合后世七八十斤左右。
但朱见济接手的大明朝有了小冰河期,湖广地区在眼下开发程度还不足东南,所以努力了十几年,才勉强让那边的米价,赶永乐朝。
好在朱见济考虑到流民除了种地外,眼下还没有多余的收入,便再三减免了湖广赋税,让老百姓实际享受到的口粮,并不比别的地方差。
至于江南富庶地区,米价则是迎来了新低,加国外进口的大量粮食一般都是先往沿海地区投放,所以有些地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有了唐朝时候的影子,一斗米几钱几钱的算,还需要朝廷去调控一下,以免出现“谷贱伤农”的事例。
……
李原被朱见济的话哽了一下,随即一哼。
“你知道又怎么样?”
“米价再便宜,也架不住吃的人多!”
“当地的官老爷总有新法子来折腾百姓,土财主也插一手,你一口我一口,割肉都不够他们吃的!”
朱见济听了若有所思,“朝廷有考成法,也有监察御史外出巡视,地方的按察使总不能也毫无作为……”
“要真如此过分,你们怎么不报官呢?”
“报官没用!”李原振振有词。
结果朱见济又打断了他的话,“也对,你是个逃犯,当然不敢报官。”
虽说朱见济在搞定刘通的时候,就放话出去“只诛首恶”,但李原作为刘通手下大将,本身就是个值钱货儿,抓起来交给朝廷,仍算一份大功劳。
“算了,不跟你浪费时间了。”
朱见济看了眼李原被他多次打断技能,涨红了的脸,让他也别发泄情绪了,赶紧的把该说的重点说出来,免得到了刑场,还嚷嚷着自己冤枉。
于是李原倒了很多东西出来。
比如当地官员翻来覆去的抓人去服徭役,说是修路,结果修来修去还是条裂痕无数的泥巴路。
比如得知荆襄土地有一定时间的免税权后,跑过来买地的那些地主。
还有在朱见济推广官绅一体纳粮时,为了逃税漏税,官绅们故意找来一堆对国家政策丝毫不知的田间小人,骗他们说要把田低价卖出去,或者串通当地官府,修改黄册记录。
等朝廷测量土地的人一走,就把田强行夺回来,反手还给自己赚了一笔外快。
……
这些,还是李原这个出身不高的流民头子所知道的。
到朱见济这样的地位,更能从其中品出一些额外的味道。
比如反复修路,谁给批准的?
当地的水利局官员全死了?
跨界囤地的地主没荆襄的户口,怎么占了流民的免税部分?
谁帮官绅改的黄册?
如此蒙骗老百姓,为什么没有人报?
他的六道圣旨,隔年就发一次,怎么就没多大作用呢?
光是简单想想,朱见济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349章 :时时勤拂拭
为了维护制度的良好运行,朱见济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去使唤东厂和锦衣卫。
因为这两个组织根本还是服务于皇权的特务组织。
而想要一个王朝统治长治久安,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昂扬向发展,大搞特务政治是不行的。
再说东厂和锦衣卫都是皇帝的狗,皇帝用的好,他们自然有利;皇帝用的差,土木帝身边的王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所以朱见济很多时候,也只是让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去给他收集各种消息,自己看过了再去做决定,让他们执行。
传说中“先斩后奏”的特权,朱见济很少有交给他们的。
当皇帝的这十一年下来,朱见济自我感觉良好,每年考成法的收效也不错,起码从很多层面的统计报告看来,数据很漂亮。
可能是日子顺遂以后精神怠惰了,朱见济竟然忘记了,数据也是可以造假的。
后世的水军、面子工程……每一样都能让东西看起来漂漂亮亮。
他长久的待在北京,不怎么出直隶周边看看更远的地方,的确很容易被人蒙蔽。
周围日常相处的,都是些中央大臣,国家阁老,而能做到这位子的,基本都是聪明人,也是有能力把事情安排好的。
跟聪明人相处久了,朱见济也免不得忘记,下面的蠢货有多少。
想到这里,朱见济只能暗自反思自己,不能真把治理大明当成P社游戏来玩。
他没有全知全能的系统,没有点击一下就能掌控全局的键盘,更没有风灵月影的外挂……
他只能靠着自己是个皇帝,时时刻刻预备着跟手下的官员较真。
实际,对于很多下层官员来说,皇帝还真是爱抠细节。
现在的工作效率比起太祖时期都有所提高,毕竟太祖皇帝是逼人好好工作,很多人是因为害怕而报打卡的。
现在乾圣皇帝是用高工资和绩效考核来让人班,干的好了奖励不少。
这已经很好了!
干活久了,就不能放松一下吗?
对此,朱见济当然摇头。
别人不高兴也没关系,
他现在才二十五岁,起码还能再跟人较真几十年。
到时候,他们自然就会习惯了。
李原看着面前的皇帝被自己一顿说,反而不住轻笑起来,不由一头雾水。
别是被自己说傻了吧?
“行了,下去吧。”
没有再让李原浪费自己时间,朱见济让人把他拖下去,照例给他一个痛快的。
阮伯山这时候赶紧跟,劝慰皇帝,“陛下不必为这种人的挑拨恼怒,我大明能臣如此之多,哪里会如叛贼口中那样,困顿至此?”
朱见济摆手,“朕当然知道,他是故意往严重处说的。”
不把问题说得严重点,怎么替自己的造反表明正义性?怎么显示出大明朝的腐朽不堪?
说来说去,就是推脱责任,把主动谋划的造反,说成被动的罢了。
要真是被逼无奈,兵行险招,那李原是去年四月起的事,今年七月便被押送到了京城,扣掉平叛和活捉他的时间,整个暴动持续了还不到一年。
就这么长的时间,他要没一点准备,怎么会一开始就设各种“将军”和“一条龙”的?
仓促无奈?
猪都不信!
不过能号召出那么多人,想来荆襄的问题的确存在。
“朕起先以为,自己做好了事情,把制度也改善完备一下,能给天下人带个好头……”
“可惜事实证明,朕是一厢情愿,天真了些,也对某些人看得高洁了些。”
现在对着朱见济,像景泰朝那样扯大旗用“正统”的名义来恶心皇帝,或者像后世东林党用“君子”来忽悠皇帝的事,是没了。
因为朱见济不跟他们耍这么低级的游戏了,官员不能够轻易的靠嘴皮子就把皇帝说死,反过来皇帝还能用舆论去压制他们。
所以君臣心知肚明,没人再干这种蠢事了。
那些“铁骨铮铮”,为了一点礼节小事就能伏跪大殿,显示自己文人风骨的言官基本消失。
但这也架不住,他们干活的时候摸鱼。
人,都是有惰性的。
朱见济在舒适圈里待久了,都会产生这点毛病,更何况在地方当“父母官”的家伙?
考成法推出这么久,下面也早就有对策了。
用形式主义打倒形式主义,
这是很常见的。
“所以说执政做事,还是要时时勤拂拭的。”
朱见济以手抚膺坐长叹,让马忠和阮伯山过来。
两个特务头子都在皇帝面前跪下。
“既然下面不肯照着朕的意思办事,那朕也不去守什么底线了。”
“荆襄那边出了事,朕这次还让吏部自查,也还派都察院的御史过去……”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末有套房 (tx程志) 起点VIP2022-01-30完结286.52万字 9.54万总推荐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
-
大唐:我被系统坑了一个爹 (米酒汤圆) 番茄vip2021-05-09完结69.2万字 ·5818人在读一朝身死,却借运重生于大唐,这辈子李翊只想偏居一隅,当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