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而且在几次考成之后,朱见济对此时的大明官员素质还是有些信心的。
  总比以前摸鱼党充斥朝堂的好。
  最后,翰林院侍读周洪谟上疏,请求朝廷借用东晋时期侨置郡民的方法,在湖广广设州府县镇,设置官吏、编户齐民、以轻徭薄赋为诱饵,吸引流民走出大山,让他们安居生业。
  如此,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法。
  流民遁入湖广荒野之地,起因就是为了求生。
  如果朝廷继续将荆襄山区视为禁脔,独占山川之利,就为了莫须有的“恐流民聚众闹事”,那最终只会让担忧变成现实。
  正如朱见济曾经在报纸上对百官强调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求官员要爱护百姓,听取群众意见,不可以不接地气搞“一拍大腿,有了”的糟心事。
  老百姓的诉求朝廷视而不见,还一意孤行的推广落后法令,那自然是要跟人民群众对着干了。
  下场能好到哪里去?
  朱见济高兴的笑纳,给周洪谟升职加薪,让他掌管翰林院事务。
  又依照他的话,“因原襄阳府辖之郧县地接河、陕,路通水陆,居竹山、房县、上津、商洛诸县之中,为四通八达要地”,将郧县设置为郧阳府,并且让原来的江西按察使原杰转为郧阳经略,安抚流民,给了他堪比布政使的权力。
  目前,原杰已经到任,并且四处派人调查当地情况,向流民宣布朝廷的新政策。
  比如说他们能获得自己耕种了好几年的土地、入户当地成为合法居民,还有额外的免税优待。
  自己能够合法的种地,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个不可抗拒的诱惑。
  不过除此之外,一味的怀柔是不能彻底解决流民们的。
  百万之众聚于一处,难免会产生一些野心家。
  原杰在宣传政令之时,就被当地占山为王的几个寨主给堵过,他们还企图鼓动别人,不服从朝廷号令。
  于是朱见济又命自己的小伙伴徐永宁他们带兵前往湖广,武力威慑,以为后援。
  反正东南那边的硬骨头都砍得差不多了,中部地区可以给他们当新地图刷。
  根据原杰最新的报表,新政策的推行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果。
  比起原历史记载中,土木帝想通过武力强行把流民驱赶回原籍,还**反抗的做法,“怀柔”显然更有成效。
  可要想收取成果,还得等上一两年,朱见济只能祈祷这几年湖广不要出现强大的自然灾害,能让刚刚稳定下来的流民安心开发那片土地,成就“湖广熟,天下足”这句后世著名的谚语。
  “恩科开办的如何?”
  朱见济捏住怀里肥猫叠出来的肚子,又想起了一件事。
  他的恩科还没弄好呢!


第173章 :恩科刷新出的人才
  按照原本的规矩,恩科和正常科举,通常都会放在三月份举行。
  可乾圣元年的情况不是“不同以往”嘛!
  南方的改土归流还在进行收尾,要设立新的州县清田理户搞的如火如荼,征调过去的官兵不断冲击着地方上的地主势力,杀的手都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交通不免遭到破坏,阻断了部分南边的举子北上科考的道路。
  加上大明本就地域辽阔,政令传达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更让他们难以及时赶到。
  于是朱见济让礼部酌情将恩科开始时间往后面推了一个月。
  这个命令让各地举子对新皇的夸赞再一次上了高峰,把朱见济在南方的各种杀人姿势放到了脑后,冲淡了乾圣元年的杀气。
  哪怕南边北边都有军队行动,都有流血事件发生,可读书人当官最重要!
  如今会试已经结束,明天就要放榜,然后就得展开殿试了。
  因为编修已经成书的寰宇通志有功,加上本就是前朝老资格,由此被任命为新礼部尚书的陆瑜将会试情况禀报给皇帝。
  “各举子中,会试优良者鲜少不过有一人却是数算达到九十分以上的。”
  这次因为是皇帝开恩另加的科举机会,本就以统治者的心意为主,所以留给朱见济的操作空间非常大。
  加上在上一届科举中,已经添加过数算等题目,于是朱见济干脆按照后世模板出了份卷子,给每个题目都标上了分额,让礼部按照分数录取。
  这种法子考生从未见过,好在题目内容跟他们以前经历的没多大区别,仍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于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反正当今天子从小就特立独行。
  他们去挑这些无关紧要的刺,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而且单纯按照分数录取,加上糊名制,也让考生在之后觉得更为公平一些。
  以前的科举能不能中奖,其实很大程度也得看主考官本人的口味如何。
  如果文章写的入他眼,那排名自然会高一些,反之则很有可能名落孙山。
  所以不论大考小考,在考试之前,学子们都会去搜集下主考官的消息,判断一下他的口味倾向,然后对号入座。
  榜上能否有名,名次又是多少,结果还得看玄学。
  而且不善于写文章,却擅长数算的人才,总有可能不被录取。
  吴敬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到现在都还是个皇帝赏赐的同进士出身。
  如今好了,就算仍旧有进士、明经等科目需要去试探下考官的味蕾,但数算等其他科目却是明确了分数的。
  只要保证测算正确,法条背的熟练,那总分就能拉上去一些,也方便考生之后估算自己能不能金榜题名。
  再说这次数算、明法等新科目的比重较大,更容易让人明白自己的下场了。
  “有这么高的分数?”
  “那人叫什么?”
  陆瑜回道,“那人名叫陈献章,乃是广州府的人。”
  广州岭南之地,在文化方面,现在还属于不发达地区。
  明朝的科举中奖率朱见济也曾看过,大多为江西、江浙等地的学子,岭南等其他地方,则是被视为文学不及之地。
  现在却是杀出来了一匹黑马,这让皇帝非常好奇。
  萧滋闻言,脸色却是变了。
  他是记得这个人的。
  景泰二年的科举考试,正是萧滋担任主考官,正巧陈献章也参考了那一次会试。
  萧滋对于陈献章的印象非常不好,因为他的文章写的肆意汪洋,被其觉得“不遵圣人之教,虽才思敏捷,却必为离经叛道之徒”。
  于是他大笔一挥,将之辍落。
  现在陈献章在新朝的第一次科举便将同科举子踩在脚下,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岂不是说明他的眼光有问题?
  但陈循和商辂他们顺势夸起了这个人,让萧滋找不到发言的机会。
  而且他想起至今仍在地方官场徘徊的江渊,最后还是闭了嘴。
  陈献章即便金榜题名,那也得入翰林磨几年。
  得罪他,自己是不怕的。
  可得罪了皇帝,那就会有大问题了!
  朱见济没有理会他的小心思,只是在阁臣们的一致好评下,对陈献章这人好奇了起来。
  他命人取来陈献章会试的卷子,要亲自过目。
  而叠放整整齐齐的试卷一端上来,朱见济一眼扫过去,就点起了头。
  数算的求解过程,此人写的简单分明,逻辑非常通顺,对比起其他学子还有点不太顺手的磕磕绊绊,可谓数学高手了。
  明法方面,每条法规都能详细解答,题目中列举的案件也被一一分析,结合情况给出了最佳的判断,可见此人不偏不倚的性格。
  如此,他能得高分也不意外了。
  让朱见济惊喜的是,陈献章的文章写的极为精妙,还隐隐透出“疑古”之态。
  要知道,科举考试的题目,最喜欢从经典老书里面挑几句话,然后让考生自己猜测这话的含义,随后引申成一篇议论文。
  让读书人时刻都离不开“圣人教诲”!
  很多学子循规蹈矩,不敢质疑先贤,但陈献章却是很有胆量。
  虽然在这背后,也有朱见济的功劳
  自打前朝之时,还是储君的皇帝亲自在文政杂谈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尊孔复古”后,就给大明一潭死水般的思想界搅动了一下,让其动荡起来。
  虽然朱见济知道自己的思想水平不足以另开一脉成就文学宗师,加上统治者亲自下场影响不好,没有拿着后世的观念强行套用于这个时代,但他在背后提出某些新鲜观点,支持几位叛逆者,还是有能力的。
  再者,景泰朝的大辩论引出来了不少不满于现状的民间键客,后面他们也频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哪里不能再匿名,说点大实话会被人群起而攻之,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也是不带怕的。
  到现在,文政杂谈都改版无数回了,还成了一天一刊的,就为了能把各方的辩论文章及时发表出去。
  在京城周边,提倡新思想,反对旧有风气,特别是批判官场浮华清谈之风已经形成了时尚,吸引了不少正处在叛逆期的年轻学子。
  可朱见济知道,京城能如此,不代表岭南能如此。
  陈献章能做到这个份上,很大可能是自学成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