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藻并不是傻子,相反,他也不笨,玉佩已经在他手里,所谓的此物归原主,就是让玉佩的主人回来。
黄玉郎低声道:“是老爷的贴身玉佩!”
陈应没有理会黄藻,他扶起桃仙,朝着门外走去。
黄藻皱起眉头:“五十万两?金堤松树林?那是什么地方?”
要问黄藻京师哪家妓院有好货色,他是门清,要问他大名府有几家暗娼,有什么好玩的去处,他可以如数家珍。
金堤松树林,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黄玉郎道:“二少爷,既然对方在城内玉器店里作过价,咱们不妨从这里入手……”
不等黄玉郎说完,陈应冷笑道:“故布疑阵的小把戏,别费力气了,金堤松树林,就在大名府东南,我刚刚从那里回来,不出意外,这也是祸水东引之计!”
按照正常逻辑,如果是全旭绑架了黄立极,他应该故意找一个与他无关的地方,而不是就近在全氏大院不足两里地的地方进行交易。
当然,陈应并不知道,全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俗话说叫灯下黑,也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陈应已经怀疑了全旭,全旭就顺水推舟,把这个锅往自己身上背。
黄藻此时想的却是五十万两银子,这实在是太多了。
黄府有钱,黄立极在京师的时候,配合魏忠贤打击东林党,别看东林党张口家国,闭口社稷,板子落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一样该行贿的行贿,私底下该磕头认错的磕头认错,总之,通过不到四年的时间,黄立极敛财三十余万两银子。
当然,这些只是现银,还有大量的宅子、商铺、田地。
黄藻却有些心疼钱,毕竟掏出五十万两银子,黄府一朝就会回到解放前。
看着黄藻一脸肉疼的模样,陈应就更加坚定了他离开黄府的打算。
黄府依靠的不是别人,正是黄立极。
至于大公子黄蘅若或者二公子黄藻,他们两个都是典型的虎父犬子,当然,犬子都算不上。
如果没了黄立极的黄府,黄府连屁都算不上。
至少三代之内,黄府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人才,别说兴旺发展,这些家财在大名士绅眼中,就是一只大肥羊。
不用全旭和卢象升动手,大名士绅也会对这场饕餮盛宴感兴趣。
陈应没有心思理会黄藻了,他不过是一只被阎王爷惦记上的小鬼而已。
敢勒索黄立极五十万两银子,就算黄立极还在首辅的位置上,黄府也会伤筋动骨。更何况现在?黄府绝对会因为掏出五十万两银子元气大伤。
当然,从侧面也可以证明对方把黄府往死里得罪,黄立极能回来的希望非常渺茫。
黄府能当家做主的人不是黄藻,当天夜里,大公子黄蘅若就从京师返回来,他没敢向卢象升报案,而是让人把府里的银子收集起来,又假装变卖家财,他准备用真真假假的方式,一半真银,一半假银,先把银子埋进松树林,专门等着对主上钩。
黄府的动向一切都在全旭的无人机监视中,他自然不怕黄府跟他耍花招,时间有的是,可以慢慢玩。
就在全旭离开末日堡垒,与三娘一道来到主院的时候,袁世卿前来禀告:“知府大人来了!”
卢象升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带着大名府的知府衙门的典吏、书房书吏、经承、经历、胥吏、书吏等足足三十余名大小官吏,浩浩荡荡来到全氏大院。
第七十章 拍马屁嘛我也会
知府大人驾到。
全旭自然也要穿着郑重体面的衣服,带着袁世卿等众人前来大门前迎接。
不过,全旭来到大门口的时候,却扑了一个空。
卢象升这次到来,自然不是为了打秋风,带着一众官员来到全旭府吃大户,主要是全旭兴建的金梯书院。
作为地方官员,知府的政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礼制仪式,动合经典,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无论是执行礼仪,或者行为规范,最关键的是教导,也需要有教育学生和百姓的场所。
作为北直隶的大名府,其实教育水平放在大明全国,已经算是不差了,不过与江南教育名府相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
卢象升担任大名知府以来,人口、赋税、地方治官等指标都大量增加,唯有劝学这一方面,反而是短板。
肃化境内治安问题,被卢象升用与大名府青壮步弓手合作的方式,联合剿灭了,如今的大名府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些夸张,至少,没有人敢明火执杖的抢劫杀人。
瞒报和隐匿的人口,被卢象升用连削带打的方式,轻松解决,至于赋税,他直接干掉一个粮长,籍没家产,相信明年税赋方面又会提高不少。
可是,兴学劝学方面,却是见效慢,投入大的苦力活。
哪怕已经临近年关,哪怕天寒地冻,在得知全旭邀请他参加金梯书院的开学庆典之后,卢象升已经与学正商量,给全旭委派两名教谕,赠送书籍千册,以鼓励全旭办学的行为。
卢象升并没有进入全旭的大门,而是直接去了金梯书院。
卢象升虽然是进士出身,可是他却是文武双全,根本不怕挨饿受冻,从大名府城到金堤六十多里走过来,他倒没有感觉什么,可是下面的官员们却苦着脸。
天寒地冻,这一路走来,可是受了不少罪。人家全旭倒也是一个知趣的人,准备了酒宴,喝杯酒,吃点热乎饭,这才是生活。
非常可惜……
全旭只好走向金梯书院。
没有办法,底子太薄,全旭只能接着卢象升这张虎皮扯大旗。
否则,大名士绅会让全旭知道什么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就算他有钱,在大名府也找不到老师。
金梯与全氏大院相连,不过却也是独立的院落。
此时金堤书院门前,相当壮观,西席先生牛金星、孙祖望带着一百多名身穿阑衫的学生们,站在寒风中,迎接卢象升等一行人。
全旭看到这一幕,微微皱起眉头。
这是形式主义,后世非常见。可是没有想到,大明如今也是这种风俗。
全旭急忙走上去道:“卢大人,各位大人,全某已经设宴……”
卢象升摆摆手开门见山的道:“吃饭先不急,我们去看看书院!”
古代办学,兴建书院,大都选取风景秀丽的风景区,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蔽日,环境优美,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全旭的选址就是在金堤北岸的盐碱地。
既没有高大巍峨的牌坊,也没有壮观锦绣的门楼,用两根多余U型钢,埋入地下六尺,露出地面三米有余,充当大门。
大门倒是用上好的松木所制,不过并没有上漆,而是原木色。上面挂着卢象升的亲笔所书“金梯书院”四个鎏金大字,蓝底金字,显得稍稍有些不同。
门口用活动板房搭建的两间小房间,一名年过半百的灾民,充当门卫。
这个门卫显然是不称职的,看着全旭、卢象升带着一大票官员走过来,吓得哆哆嗦嗦,连话都不敢说了,只顾得跪在地上,朝着众人连连磕头。
书院在古代属于朝廷制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文庙在东,书院在西,进门后两条中轴线,左边是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建筑群,右边则是明伦堂为中心的学院建筑群。
全旭起初不懂,不过有了牛金星这个正牌举人加入以后,开始动手修建。
如果是普通房屋,肯定来不及。
可关键是全旭的房屋几乎都是活动板房,用句不好听的话说,他每天换一个风格完全来得及。
牛金星此时非常兴奋,大名知府卢象升、学正屈六阳、礼房典吏张舒翰,都对牛金星比较客气。
毕竟,牛金星已经是举人了,虽然崇祯元年名落孙山,不过崇祯四年呢?说不定就有可能高中,牛金星二十岁中秀才,二十七岁中举人,属于比较年轻有为了。
就在这时,卢象升望着金梯书院左右两条楹联,只见上面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党魁顾宪成所撰的楹联,一直挂在东林书院。
所副楹联则是牛金星书写,在全旭不知道的情况下,挂在了金梯书院的门口。
全旭有些无语,牛金星果然擅长拍马屁。
卢象升望着全旭:“您能有此心胸,当真了得!”
全旭脑子有些乱,他有些不满的盯着牛金星,这是硬往东林党上靠吗?
不怕热脸贴冷屁股?
全旭谦虚的笑道:“卢大人,这是哪里话,在下只是尽一个读书人的本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旭,不敢说兼济天下,提供几间书屋,提供几册文籍,让有心向学而郁郁不得志的年轻隽永,有一个可以上进的舞台!”
“不骄不躁,不错,不错!”
学正屈六阳道:“小友年方弱冠,现在努力,为时不晚!”
别看这个小友的称呼,却是代表着身份。读书人不中秀才,哪怕到了八十岁,也只能被有功名的人称为‘小友’,只有考中了生员,大家才能一起愉快的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