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审配也没有公开表明过希望袁尚接替袁绍的位置——袁绍又没死……
所以只要袁谭能够牢牢把持住军权,保留将来作战的机会,然后在打下来的地盘上尽量的获得大族的好感,获得地方上的支持,到时候真有那么一天,难道他就没有反抗的力量吗?
“子远先生说开大计,谭心中这块大石才算是落了地!接下来,还要请子远先生多多指教了!”
第222章 荆州
建安六年前几个月过去之后,天下的局势,似乎是越来越明朗了。
并立的三雄之外,其他的势力,都纷纷的开始了自己的选择。
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依旧保持了沉默,在荆州,士族大部分是反对和刘备结盟的,哪怕刘备是名义上的节制徐荆扬三州的左将军,可是刘备这几年在扬州和徐州推行的政策,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四处有屯田兵,这就不用说了,退役下来的那些士卒组成的武装工作队,可谓是将教育和武力,都深入到了乡一级——
在刘备治下,一个县,多的是三四十支武工队,少的也有二三十支,这些人分散下去,一个乡驻扎一支,就可以将官府的政策什么的,让所有人都知道。
这么一来,那些残余的士族,豪强,日子就很不好过了。
他们的田地,没法找到人来租种,那些流民们现在都有官府发的田地,谁还没事去种他们的那种租子很重的田地?
更何况就算能找到人种地,收益也不高——徐州和扬州地面上,连年丰收,官仓里的粮米多得要溢出来,老百姓手里也都有足够吃好几年的粮食,为了避免霉变浪费,都开始拿粮食喂猪,平时没事都可以在集市上买点肉吃了。
粮食连年丰收,价格自然就上不去,虽然官府规定了粮食的价格,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免得谷贱伤农,可是种田,的确已经不是什么赚钱的事儿了。
要知道那些大地主赚钱,都是靠囤积粮食——粮食平时价格是固定的,只有荒年之类的时候,才是大地主和大粮食商人发财的时候,所谓囤积居奇,粮食价格高,老百姓吃不起,才能够趁机低价从自耕农手里收购田地,逐步的扩大自己的资产。
古代的财富就是这么逐渐集中的,财富就是土地,土地就是财富。
而现在,官府手里有粮食,就算是荒年,他们也可以平价大量的放出粮食,避免市面上粮价猛涨。
这样一来,士族和豪强们想要兼并土地,别说很难兼并,就算兼并了,也没什么用。
土地攒不了财富的话,他们抢那么多干什么?
还好就是现在徐州和扬州商业发达,市面流通也快,那些大士族和豪强们,做做生意,开开酒楼饭庄,或者是通过运输将各地的特产送去其他地方,倒也比普通百姓有些赚头。
对于这种商业行为,刘备治下倒是不会限制,反而是大力的鼓励,刘备麾下重臣糜竺和糜芳本来就是商人出身,在他们的带领治下,刘备治下可谓是公私合营,很多战略级的物资是只能官商来做的,然而其他那些粮食布匹农具什么的,都是分出去给其他商人做了,而且不加限制,只收一笔不高的税,现在还在刘备治下的那些士族们,糜家、陈家、顾家、陆家、张家、朱家、乔家……
这些说得上字号的家族,都逐渐的开始进入商业方面了,收入颇丰,不比占据大片田地的收获差。
所以实际上,士族们最不满的,还不是因为没法占田赚钱——
毕竟粮食产量高,大家都活得下去的话,日子也不会那么乱,谁都想好好过日子,士族也不例外。
可是刘备父子现在选官的做法却让其他地方的士族有些无法忍受——
征辟察举这些他们也都在做,可是地方上的察举、士子的自荐都是并行的,不管是地方官察举上来的,还是各地士子自荐上来的,都会进入各地的招贤馆,经过考核之后,再会安排合适的位置,而且也不会一上来就得居高位,需要在基层锻炼一番才行——
为此这两年内,刘备麾下的那些重臣文官们,都在基层轮流去执政了一两个月,有的管一县,有的管一郡……
同时招贤馆也并不是只考核文才,文才、武略与杂学,都是要考的,你可以选择某一项,也可以全部都选择,文才只靠治政,不考文章诗词,武略则分为个人武力和军略,杂学就多了,不管是医学、工匠还是铁匠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就可能当官。
当然,一开始都是从基层做起,然后根据考核逐步提升官位。
进招贤馆的考核,只是初步的,将来你在各个位置上,也会有考核,岁末一考,在本县就可以考核了,三年一小考,就是在郡一级考核,六年一大考,就要直接去刘备的左将军府或者是将来的朝廷了。
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杜绝了庸才上进的道路,却从根本上,严重的伤害到了士族们在官场上的利益!
察举可是掌握在各地士族手中最大的权力,通过查举,他们可以将自己亲近的人不断的举荐上去,虽然有考核,可是这样的考核,大多数也是通过自己人考核的, 轻而易举就可以形成权力枢纽,连接起一个又一个大势力,袁家牛逼不就因为他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吗?
这些被袁家举荐上去的人,当了官之后当然要帮着袁家了。
虽然和之前的“世官制”比起来,察举制可谓是进步了不少,毕竟以前官职都是世袭的,从先秦以来便是如此,察举至少增加了流通,不像以前这么僵硬——
从某种情况来说,后面的九品中正,就是重复了世官制的做法,上品无寒门,你出身决定你做什么官职,是一种落后制度的复辟罢了。
现在察举制和更先进的考核制度比起来,就显得又落后不少了。
尽管刘铭并没有激进到现在就进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没有文化的广泛推广,科举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可是加上一层考核,以及新晋官员都从基层做起,年年考核成就的做法之后,要真正的选拔出人才,就更容易多了。
荆州的士族们,对这种做法,堪称是深恶痛绝,蔡家、蒯家、马家、黄家、向家、庞家……
这些大的家族,纷纷都表达了自己反对的态度,荆州对刘备的态度,整个就变得对立了起来。
第223章 牵制
以刘表的政治智慧,当然看得出来,刘备的这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举措,反而是为刘家的家天下,创造了绝妙的环境。
文化普及,公平选官。
这是将士族的优势,彻底的扩散了开来,让原本和豪强结合之后,已经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分散到了所有人身上——
其实一个势力,最可怕的不是人多,因为人一多,就会有别样的心思,就不会朝一个方向前进。
不然的话,几乎占据了天下财力和人力九成的士族,在面对皇权两次党锢之祸的压制与屠杀,却几乎毫无反抗的力量,并不是因为他们愚忠,而是因为“士族”不是一个整体,是无数个整体组成的一个阶层。
一个阶层,是很难齐心协力的。
所以当皇权打击某一部分的时候,就会很轻松。
可是这样的局面毕竟让士族察觉到了危险,他们开始想要自己做主,黄巾之乱给了他们一个好机会,之后的十常侍与外戚何进的相互攻击,让天下大乱——
虽然罪魁祸首似乎是董卓,可是提出让董卓等外兵进京的,就是士族的代表袁绍!
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提出的科举制,毫无疑问是分化了士族的力量。
以前这天下九成的力量,如果是放在一百个家族手里的话,那么只要有二十个家族联手,就能够压制住皇权。
可是将来呢?这九成的力量,也许会分散到上万个,甚至十万个官宦家族中去。
他们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斗争,会彼此竞争。
这样力量就分散了,皇权就可以稳稳的压在最上面,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的地位,让整个国家变得更稳定一下,或者是向外扩展。
以刘表的智慧,当然能够想明白这么做的好处,以他汉室宗亲的立场,也会选择支持刘备的做法,然而在荆州,他清楚,自己实际上是没什么力量的,那些大族的力量,太强大了。
他进荆州的时候,比刘备进徐州的时候都要惨。
刘备进徐州,好歹手头有几千人马,都是百战精锐和杂胡骑兵,加上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到了徐州,虽然没有能够完全的控制徐州,好歹还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历史上要不是被袁术吕布前后夹击了一下,又被徐州当地大族不支持,以他的能力,慢慢的稳住徐州,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刘表进荆州的时候,那真就是一个人来的,朝廷任命他当荆州刺史,当时荆州乱得一逼,前刺史被孙坚给弄死了,然后袁术当时占据了鲁阳,把整个南阳都给占了,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据民兵而于当地称霸,根本就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刘表孤身前来,手里什么都没有,连公开上任都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