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 (九宫格夫妻)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九宫格夫妻
- 入库:04.13
没办法,谁让他徐晃上车太晚了呢,而且他毕竟是背叛了杨奉投的曹操,鬼知道天子对他到底是感激的还是憎恨的,只能赶紧补票。
至此,至少名义上归属于张绣统领的朝中禁军,已经急速膨胀到了两千五百多人。
天子的宿卫和禁卫加在一起,好家伙,眼瞅着就要破六千了。
这可是全职士兵,和正在南阳屯田的屯田兵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他们也确实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无不是百里挑一,盆领铁铠这种装备属于标配,一人双马,配马朔短戟环首刀马步弓,其中金吾卫还配了大黄弩。
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比曹操手里的虎豹骑来得弱了。
眼下正是春耕的时候,这次去收降吕布,顺便去活捉袁术,对手都挺弱的,也没必要非得征发大军,耽误了种地。
可是,许都毕竟还是需要部队留守的呀,虽然鲁阳离许都也不远,袁绍那老小子真要敢派人来打,这边拼着耽误农时,几天的功夫就能把大军给组织起来。
于是,张绣手底下的这几个校尉当天就在吃酒席的时候掀桌子打起来了。
禁军重组,大家都想随军出征,谁也不想留在许都以防什么狗屁万一啊。
张绣作为卫尉卿,自然要劝阻,说你们给我个面子,别打了,咱们就不能发扬发扬风格么?
可问题是他手底下的这几个两千石校尉,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谁能给他面子啊!
李通甚至阴阳怪气地劝他把胡车儿留下来防卫京师,直接就给张绣整没电了。
这领导,不好当啊。
事情报到了荀彧那,荀彧也感到很是纠结,这张绣下面这四位都是两千石,不让谁去好像都不太好,于是这皮球就被踢到了刘协的手里。
而刘协,正打算抓阄呢,就突然有个太监火急火燎的跑进来跟他禀报,说是张杨来了。
“谁?”
“大司马,啊不,是太傅张杨,已经到许都城外了。”
“张杨来了?他……他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的就回来了啊!先是吕布后是张杨,他们这些并州人怎么都这么喜欢不按套路出牌呢啊!”
没办法,刘协赶忙带着关羽,亲自出城迎接。
这个张杨可是大腕,就这么说吧,曹操现在的那个大司马之位,以前本来应该是他的,拜曹操为大司马的时候,大家急切间都把这个货给忘了,后来想起来了,才把他给调成了太傅。
让他从武官之首,变成了所谓的文官之首。
当然,是不录尚书事的,名义上无比尊崇,实际上狗屁实权也不可能给他。
这也算是还了他往日的恩情吧。
当年刘协带着朝廷从长安出逃,本来答应要保护他们的张济突然反水,和李傕郭汜合兵一处一块攻杀他们,那一路逃的呀,老惨老惨了,多亏了张杨派部队背着米粮赶到保护他们并给他们饭吃,这才让他们平安逃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也是人家张杨出钱出粮的安顿他们,并找刘表要钱在洛阳给刘协修了一座宫殿,宫殿的名字就叫做杨安殿,意思是这大汉朝因为张杨而安定。
只不过朝廷的水太深了,张杨虽然真的很忠心,但奈何他实力不行,把握不住,所以宫殿建好之后他就回并州了,这才让曹操捡了个大便宜。
而当时的朝廷实在是太穷了,也实在是没有能拿的出手的东西了,这张杨居功至伟,整的上到天子下到群臣心里都热乎乎的,一冲动,就给这张杨封了个大司马,整的曹操后来都尴尬。
你说承认吧……他也配?
可你说不承认吧……好像也不太合适。
现在朝政大权重归天子,这特么就更尴尬了啊。
现在这张杨混成了这个死样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应了那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臣,张杨,拜见天子,天子别来无恙。”
看着张杨跪拜,自刘协以下,全都有点蛋疼。
这个张扬,居然连声招呼也不打,带着一千亲信嫡系进京了。
“哎~太傅啊,多年不见,朕,对你甚是想念啊,可并州那边……”
“陛下,臣近来身体不太好,并州苦寒,臣的腿疼得厉害,实在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请陛下另选良臣去并州上任吧,臣老了,想进京享享清福。”
“…………”
这特么分明就是撂挑子不干了啊,仗着自己以前有功绩,对天子对公卿有大恩,任性呗?我还真就……只能忍了呗,那还能咋整。
随着公孙瓒之死,袁绍南下已成定局,并州之地首当其冲的已经成为了朝廷和袁绍的焦点之地,他手底下人有的想投降袁绍,有的想投降朝廷,反正就是没人想继续拥护张杨了,手下都叛变了他都只能哭着原谅,毛的办法都没有。
这张杨预感到,这次自己再不跑的话,搞不好哪天就被自己手下给宰了,这才有了这样一出不告而来。
荀彧几乎是捏着鼻子,任命了钟繇为并州刺史,让他单骑去河内接手张杨的下属部队,至于这钟繇能不能活着回来,那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当然,这张杨这个时候过来至少对即将到来的出征也是好事儿,这不是一下子就多出来一千多并州铁骑了么?
可这一千多的铁骑精锐要交给谁来统领呢?
第一百一十五章 第一届武举
要不怎么说,张杨在汉末诸多诸侯里混的比较差,后世的知名度不高呢,他混了这么多年,身边居然连一个信得过的亲信都没有,自己光杆回来的,整的朝廷都不知道要把他的一千铁骑交给谁。
这也正常,乱世里兵马才是真本钱,张杨这波进京是享清福的,再怎么没实权也是太傅,起码这固定工资就是万石,其他人放弃兵马进京,又不可能给这么高的待遇。
也只有段颖和张杨这种,虽然手上已经没什么实力了,连自保都困难,但一个杀过李傕一个救过朝廷的大功臣的诸侯,才会心甘情愿的放弃部队进京享受高官厚禄。
朝廷中目前也没有什么身份合适的并州人,嗯,张辽倒是算一个,但他是曹操的女婿,即将投降的吕布手里有一堆并州人,但远水有点不解近渴。
一千人精锐可以拆出俩校尉了,这可是两千石校尉,荀彧当然要询问刘协的意见了。
“文若啊,你给我送上来的这个名单,我没看,我这次不想从你的名单中来选人了。”
刘协觉得,自己之所以啥事儿都做的不成功,就是因为总被这荀彧牵着鼻子走,这荀彧是个大才,每次给自己做的选择题都是一堆正确答案,自己怎么选都是满分,这就是个坑啊。
虽然他打算直接去扬州把袁术抓起来然后禅让,但,这么长时间莫名其妙的失败教训让他心里还是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所以这次,他不要做选择题,要做就做填空题。
自己的改革大计还是要办下去啊。
改革第一步,先从察举制开始。
要重用那些寒门,要打破举荐制的陋习,要自己抛了自己的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断了朝中那些个两千石的举荐权。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门阀?不就是这举荐制搞出来的么,张三举荐李四的儿子,李四举荐张三的侄子,互相之间再联个姻,举来举去大家都是一家人。
自己直接把举荐制给废掉,哼哼哼,这样一来,朝中所有的两千石,是不是就都要对自己不满了呢?
这就是自己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改革的第一步。
就这么定了。
荀彧不解地道:“陛下,不从各位公卿所举荐的人才中选,还能从何处去选?”
于是刘协清了清嗓子,道:“文若啊,小了,格局小了,朕以为,朝廷的选官,用官之道,不能完全依靠举荐,咱们朝廷这边,也要有个评判的标准,要给那些寒门的人一条出路啊。”
“朕以为,乱世之中,当要唯才是举,不管他是什么出身,不管上面有没有人举荐,只要他有才,朝廷就可以重用,也应该重用他。”
哼哼,我记得上辈子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曹操搞过一个招贤令还是什么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这个说法,结果世家大族们统统反对,最后不得已,还是向士族妥协了。
“朕的意思么,不举荐了,这样,大军征伐怎么也得做点准备工作,怎么也得三四天的时间么,你在宫门外给我立下一块箭靶,任何人,只要可以在百步之外连发十矢,全部射中靶心,就算是初试通过。”
“初试通过的选手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比试项目,只要通过,就让他们当武进士,再让这些进士们进行比武,到时候比武得了第一的,就是武状元,第二的就是武榜眼。”
“武进士直接给我编入金吾卫,武状元和武榜眼两个人,直接破格任其为前军校尉和后军校尉,让他们分别来统领这支并州兵。”
荀彧一愣,道:“是……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军中的普通小卒也行?”
“当然。”
“陛下,这……这可是禁军校尉,比两千石啊!会不会……太儿戏了一点?”
“儿戏?什么儿戏,哪里儿戏了?真刀真枪杀出来的武状元,不比莫名其妙举荐上来的人要有本事么?我告诉你文若,以后,就这么搞,每年都要搞,每年的武状元,我都要授官,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这些武状元武进士都是我这个天子的门生,以后有了缺,尽量都从他们之中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