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 (九宫格夫妻)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九宫格夫妻
- 入库:04.13
呼厨泉见状更是怒发冲冠,大吼一声:“跑!”
然后就带着部队掉了个头,继续跑了,而红脸大汉却是被乱糟糟的其他匈奴骑兵所挡,一时还真追不上他。
老实说这呼厨泉这时候若是真的敢于回身杀过去,匈奴的败势或许还真的挡得住,眼下匈奴各部缺的就是时间。
稍微给他们一点时间,待他们将骑兵重整完毕,与汉军对冲对耗,纵使汉军的装备更好上许多,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
如果匈奴的这些贵族可以做到大部分都悍不畏死的话,汉军终究只有四千勉强出头的人数,那是肯定要大获全胜的。
然而他这一跑,与他一块站位相对较为靠后的各部实权贵族,以及四角六角,左右贤王所部与次左右贤王所部纷纷整兵就跑,死道友不死贫道。
说到底,今时今日之匈奴早已经不是四百年前的匈奴了,这些年里他们内迁于边塞四郡,被汉人官吏接管了过半的直接管辖之权,而东汉王朝也不是缺心眼,自然少不得做一些挑拨离间,破坏匈奴团结之事,各部之间积怨日久,而汉祚衰微,至多也不过是灵帝时期的事情。
再说句实在话,呼厨泉他爹羌渠单于就不是个能服众的主,羌渠死后,呼厨泉的哥哥于夫罗稀里糊涂的先是讨董,后投袁术,可以说是投谁谁输,把本部兵马赔了个干净,之所以还让呼厨泉当这个单于,无非是各部兵马都差不太多,谁也不服谁,随便推出来一个代理人罢了。
眼看着连单于都因为爱惜本部兵马而远远的躲开了汉军的兵锋,谁又愿意为了其他部落而拼死一战呢?
这也导致了,匈奴军中除了极少一部分大半族人都已沦陷,不得不回身救援的倒霉贵族挥舞着鞭子强令骑兵回身与汉军勉强交战了一番之外,大半的匈奴骑兵还是该跑的跑掉了。
这帮人不着铠甲,跑的倒是比汉军的骑兵更快一些,跑起来确实是不太好追。
反正等刘协终于成功的,亲手杀死了一名不知道怎么就掉队并成为漏网之鱼的倒霉蛋,而汉军的其他人大半也是真的实在实在是没有力气再行追杀的时候,匈奴的步卒队伍,十之七八已是或降或死,真正逃了的怕是已经不足三成。
骑卒也被斩获了不少,保守估计也有四五千的样子,可谓是大胜了,这才鸣金收兵,清点战俘。
不过不清点不知道,一清点却是点得刘协原本因亲手杀人,奇怪的有些雀跃的好心情变得糟糕不已。
这些被俘,乃至被杀死的所谓匈奴步卒,绝大多数都是西河匈奴,甚至是雁门匈奴,换言之其中许多根本就算不得是真正的匈奴,而是种地的,会说汉话却不会说匈奴话的那种,有些干脆就是近几年被匈奴所俘获的汉人奴婢,被匈奴人用鞭子抽着上战场的。
而云中、上郡、朔方、五原几郡的匈奴却是俘获极少,也不知斩获里面有多少。
当然此战虽是大胜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其实依旧没有改变,匈奴人单从数量上依然数十倍于汉军,而不管禁军、宿卫,乃至于虎豹骑又都可以说是大汉的国之基石了,也不可能与区区匈奴拼消耗,要是在此处与匈奴拼个鱼死网破,那大汉朝就真的是动摇过本了。
因此在稍作思考之后,即使以刘协那并不算充裕的军事常识,也知道不可能再想着进攻的事儿了,匈奴人不组织反攻就算是好的了,于是部队带着俘虏徐徐后退,干脆暂时退到了韩信岭作为新的驻军地点,也就是鼠雀谷的入口处。
而,到了韩信岭,自然便是要看一看韩信墓的,相传,汉高祖刘邦正是在此处收到了韩信的人头,遂葬于岭上。
刘协自亲手斩杀了一名匈奴兵之后,虽然也不知道这位倒霉蛋到底是哪个郡的匈奴人,甚至不知道他是个匈奴人还是个汉人奴婢军,但当滚烫的热血喷洒在他的身上的时候,这位来自现代法治社会的穿越者,也终究是完成了某种说不上来的蜕变。
心中想祭拜一下韩信的念头居然止不住了,甚至是知道来到了韩信的墓碑之前,这才意识到以自己的身份祭拜韩信似乎会包涵某些很重大的政治信号,不太合适,这才放弃。
却对关羽、张绣、曹纯三人道:“兵者,国之根本事,三位将军身负万军生死,国祚兴衰,却是应该好好祭拜一番,也叫这位大汉军神保佑我们,此战胜,与袁绍的决战能胜,此后大汉,万胜。”
第一百九十七章 强敌高干,准备就绪
却说汉匈雀鼠谷一战之后,刘协原本以为匈奴人会很快就反攻回来的,毕竟匈奴此战虽然将步卒丢了大半,骑卒的损失确实是不算大,可以说打得他们虽痛,但是并未损失元气,正是趁汉军苦战过后士卒疲惫,反击的一个大好机会。
这,也是连刘协这样的新手都看得出来的道理。
然而奇怪的是匈奴并未如刘协所想的一般马上攻来,一直到了天色傍晚,连司马懿都率领着河东本地的郡卒陆陆续续的赶到了,也没看到匈奴反攻的影子。
在众将的建议之下,刘协命李典直接解散了本部兵马,混入了这支步卒之中,接过了韩信岭的防守工作,自己则带着铁骑回了用安县暂时歇息,论功请赏。
而李典则开始在雀鼠谷之内修建鹿角、陷马坑、各类陷阱,并在山谷的峭壁两侧尝试修建箭楼。
这是奔着要将雀鼠谷给修成死亡通道了,不指望在此就能挡住匈奴,只希望能借此地形优势多给敌军造成一些杀伤而已。
本来,李典也没指望他一个临时工能将防御工作修得多好,结果箭楼修了四座,匈奴没来,修了六座,匈奴没来,最后一只修了近五十座东西对称,全部木制,以铁钉钉在峭壁之上可以让两名汉军在上面从容射箭的箭楼之后,这匈奴还没来。
给李典都整的有点不会了。
你们再不来不用来了啊!
当然,匈奴不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呼厨泉的命令没人听了而已,他自己不肯让自己的本部兵马当先锋,别人自认也不肯让自己的本部兵马当这个炮灰。
人家大汉这头是天子亲自来了,人数虽少,但雀鼠谷那是个什么地方他们就算以前不知道的现在也知道了,人再多也没用啊,天子的亲军就算拼不死他们整个匈奴,但拼死一两个,乃至于三五个大部肯定是没问题的。
傻子才为了你所谓的大匈奴的荣光去跟天子拼命呢。
事实上这样的僵持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直到高干都完成了秋收了,带领着太原与上党两郡的汉人主力军团赶到,亲自去找了那些匈奴贵族们谈了话,这才让他们重新勉力了起来。
呼厨泉的话他们可以不听,高干的面子大家却是不得不给的,毕竟高干的背后还有袁绍,大家现在已经押了袁绍赢了,自然只能跟着一条道走到黑了。
当然,说好的河东郡打赢之后肯定得给他们,他们也不一定就想在河东放羊牧马,但大肆劫掠一番刮地三尺还是想的。
高干命令部将邓升担任护匈奴校尉,命令匈奴各部各出勇士,以汉人官吏充当军司马及各部屯长,凑了两万匈奴骑兵,以为精锐,这才重新对韩信岭发起了进攻。
说来,此时的高干比原本历史上的高干其实是要强那么一点的,因为原本历史上高干真正使得上劲儿的,主要还是靠上党一郡之地,此处毕竟是冀州门户,袁绍借着打黑山贼的机会将这里也清理了一遍,是高干可以在这里进行相对比较深入的治理。
而太原郡的情况就相对更复杂了一些,这地方,世家大族太多了,而且并州因为胡汉同居,形势其实比其他州郡更加复杂一些,以至于这边的世族几乎都有些豪强化了,各自所占的土地、奴婢、佃户无数,本族人口也多,都有着那么点门阀的趋势。
比如阳曲郭氏、祁县王氏、阳邑令狐氏、祁县温氏、以及大名鼎鼎的郡望,可以称之为大汉最最顶级世族的晋阳王氏,又被称之为太原王氏!(祁县王氏似乎同宗,对外也称自己太原王氏)
太原毕竟还是袁绍的治下,这些已经有了门阀趋势的豪强可以说正好是刘协历次改革都比较受冲击的一方,尤其是在吕布对待汝南袁氏,不管杀对杀错,在不可放过一个的核心思想之下一共杀了四万多人的情况之下,一时都有点被吓住了。
这特么确实是有点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儿了,至少对东汉这些世族豪强来说,有点突破他们的想象力了。
而建安大典么,除了太原王氏出了一个王邑算是勉强赶上了末班车之外大家都有点赶不上了,而且比学问他们自认也比不过颍川那帮牲口。
恰好,袁绍建赵之后对他们这些人都挺友好的,比如原本的雁门太守郭缊就在袁绍的命令下改任了太原太守,自己守自己家可还行。
因此这些人你要说对袁绍有多么的忠心吧,肯定也不至于,毕竟他们也没进袁绍的核心幕僚圈子里,严格来说他们只是进了高干的核心圈,但是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并不过分的帮袁绍出出兵,缴下粮,这肯定是没问题。
因此,高干在秋收之后很快就聚拢出了八万兵马,不但作为匈奴的后队为其提供支援,同时亲自率军直扑天井关,做出一副要攻打河内郡的架势,却也是相当的恶心了,这导致现在并州的这一西线战场上赵国算上匈奴所投入的兵力居然一点也不比冀州主战场所投入的兵力小。(原本历史上高干是五万精兵南下,这个数字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