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 (九宫格夫妻)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九宫格夫妻
- 入库:04.13
当今天子乃是雄主,在雄主手下当权臣,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荀彧已经明显的感到自己手里的权利开始烫手了。
然后这天子就开始分权了。
天子英明啊!
荀彧的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未来的权力结构图了。
朝廷的决策机关,已经从尚书台转移到了议税阁,凡是大事,要事,都必将由议税阁来决定,而杨彪虽为首府,但也只是个主持人的角色,必须要跟三公九卿、三独坐、重号将军和上三公商量着来办事儿。
尚书台,则单纯的成为了执行机构。
校事府,则成为天子耳目,成为大汉最高的监察机构。
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啊……
缺了点什么呢?
是了,缺一个天子与尚书台、议税阁之间的联通机关。
坏了,这一块如果不能明晰,这部分权力一定会被宦官夺走。
想到此,荀彧刚要站出来谏言,就见曹操先一步的站了起来:“禀天子,臣,有一事相谏。”
“大司马有什么意见么?”
“谈不上意见,只是臣以为,议税阁的权力有些过大,与天子之间不能没有沟通之桥梁,臣建议,不妨扩大一下中书省的权柄,让中书令兼领侍中之职,并且也与三公九卿一道并入议税阁,以确保南北两宫沟通顺畅。”
荀彧见状,笑着就重新坐好了。
明公比我反应的更快啊。
刘协却想,中书省?那好像是……我的秘书机构吧。
就是说派个皇室代表呗。
“这个……有必要么?”
刘协不太想加这么个角色。
“臣以为,此举十分必要,唯有如此,天子才能时时掌握动向,臣以为,天子耳目,不能全靠宦官,臣以为,此举十分必要,不可不设。”
曹操的后半辈子就为了外孙子活了,他自然不能允许宦官手里握有太大的权力的,这跟校事府的权力还真就是两码事儿。
这份权力要是握在朝臣的手里,这权力怕是仅次于尚书令了,以后的三独坐可以叫四独坐了,可要是握在宦官手里,那特么就叫内相。
而内相,是有资格掺和天子家事的。
所以这件事上曹操异常坚持。
而刘协一看曹操这么坚持……行吧,省的你们瞎脑补我不知道,放个探子也好。
“那好吧,那就依大司马之言吧,大司马以为这个中书令,应该由何人担任啊?”
“臣的曹缘,荀悦,可担此重任。”
曹操也光棍,没给刘协推荐自己的心腹,荀悦,这可是你铁杆死忠了吧?
反正他跟荀悦这么多年的交情,先是亲密无间,后是决裂翻脸,最后收下当曹缘也还算维持了不错的关系,以前的是是非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曹操清楚荀悦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动摇太子的地位。
“荀悦?”
别说,这人真合适,他以前就是秘书监,干的活和中书令还差不多,还是天子老师,资历威望能力都够,政治背景也硬。
于是群臣中除了荀彧纷纷附和。
只有荀彧有点不太开心。
我特么好不容易才把荀攸给弄下去,怎么又弄上来一个荀家人啊!我不想当权臣啊!
于是荀彧站出来道:“臣以为,荀悦……这个,资历还是有点尚浅吧,臣推荐赵温担任中书令。”
曹操一听就不乐意了,他跟赵温有仇,他当然不怕赵温,可万一将来自己死了之后赵温迁怒太子呢?
嗯……老家伙应该不会比自己能活,可是万一呢?
“赵温不合适,陛下,臣以为此职除了荀悦之外无人能够胜任。”说着,曹操的嗓门都大了起来,大有今天你天子不答应,我就发火给你看的架势。
而刘协……
说真的,这套制度虽然是他闭着眼睛瞎设计出来的,但他还真没有这曹操和荀彧了解的更透彻。
他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这荀彧和曹操怎么就跟快要吵起来了似的?
那我肯定得听曹操的啊!
“好了,那就荀悦吧,让荀悦来当这个中书令吧,你们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荀彧心想,不行啊,这样的话我们荀家的权责太重了啊!
“陛下,臣以为,尚书台之事日益繁重,既然现在有了议税阁,尚书台的工作也会更重,臣想,能不能请陈群来接替担任尚书之职,负责官吏考评、升迁任免,再请增设以孔融为尚书,负责礼仪教化,再以郭嘉为尚书,负责审阅各地司法行政,以赵俨为尚书,负责户籍民政,以段煨为尚书,负责军事统筹?”
这就是以九卿之权,来分尚书台之职权了。
刘协一看,这是……好家伙,一口气要了这么多大佬,这尚书台是要变成行政政府是吧。
好事儿啊!
这样的话内阁、议会、政府都有了,我这个皇帝不就是地地道道的虚君了么?
“加一个,以刘晔为尚书,负责工匠培训、技术创新,大型建设等,毕竟技术进步才是第一生产力么,你们看自从筒车、翻车、以及风车、水车投入生产之后,今年的亩产是不是高了不少?就这样吧。”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这也就是刘协确实历史知识比较欠缺,还以为他这是离着君主立宪更近一步呢。
但凡换一个学文科的马上就能看明白,这不就是隋唐时的三生六部制么?
中书,尚书,以及实际上跟门下省没啥区别的议税阁,尚书台下还分出来的几个尚书不就是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么?
这玩意纯是君主集权的手段,和君主立宪有个球的关系啊!
刘协倒是没想那么多,继续道:“接着说事儿,今天要说的事儿很多,你们要忍耐一下。明年,袁绍可能就会打过来,咱们要做好战备,这打仗就得花钱,先议一下,这个仗咱们怎么打,需要多少钱粮,然后你们再回去讨论其他事儿需要花多少钱,任何事都要以战事优先。”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这历史上到底咋赢的?
战争的事儿,自然一聊就是很久。
但其实说开了也没什么弯弯绕绕,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阳谋。
如果袁绍秋收之后不打过来,朝廷自然也乐的多拖上一年,朝廷这头的力量暂时还是弱于袁绍许多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原地区因为连年战乱和天灾所大损的元气正在极快速的恢复。
每拖上一年,二者的差距就迅速的减上拉近一分,若是能拖个五年左右,说不定攻守之势就能变了。
而如果要打的话,战场大概率有三,一处是并州的高干南下河内;一处是刚刚被袁绍封为青州刺史的袁尚南下,攻打夏侯渊;
不过这两处注定不会是大决战,大决战一定是从冀州过黄河直接打许都的,而如果是十万大军的规模的话,能直接过河的地方也就是官渡了。
而官渡之地的地形恰好是一个三角形的,前窄后宽的绝佳防守之地,所以二者在此处决战几乎就是必然的。
当然还有一条路线,就是从河内郡过河,走虎牢关攻取洛阳,再从洛阳过轩辕关和东岭关,绕一个大圈再来打许都。
绕的圈有点大了,而且司隶地区目前还很是荒凉,这么远的距离里大部分都是陆路,对袁绍的后勤补给是极大的考验,只适合用轻骑兵或是小顾精锐部队骚扰。
所以这一仗至少有四个主要战场的,一个是河内、河东地区,俩地方分别是从张杨和王邑手里接过来的,各自内部都有着极其复杂的矛盾,面对高干的并州军和极有可能与高干联手的南匈奴联军,根本不可能守得住,必须要给予支援;
一个是青州地区,这一地区目前夏侯渊自己就能勉强维系,真发生大仗的话,徐州兵团随时可以难上对其进行支援,我方的优势可以说是很大了,一旦开战必定是转守为攻,全拒青州也没什么问题。百度搜索65,更多好免费阅读。
一个是官渡主战场,这个没什么可说的,生死决战就在此处,一旦官渡有失,朝廷就只能迁都,死守许都的意义都不大了。
另外,为了防范从司隶方向绕路而来的小规模敌军轻骑,以及随时有可能从汝南冒出来的敌军,许都本地必须也得留守一支重兵。
所以,官渡一地至少要布置三万以上的兵力,河内、河东两地至少要增派一支两万人的援军,许都本地至少留守两万人,青州战场要想打开局面,至少也得给夏侯渊再支援两万人。
这特么就是九万大军了。
然而相比于袁绍,朝廷的另一个劣势就是四战之地。
荆州的刘表,与袁绍已经是结盟的关系了,新野、宛城一代怎么也得留两万人防守,要不然未免也太瞧不起刘表了,一旦他拿下南阳,一样能直扑许都。
扬州的孙策,早已经摩拳擦掌,对九江郡势在必得,徐州兵团北上之日,很有可能就是孙策攻打合肥之时。
九江一旦丢了,江东水师几乎是想往哪打就往哪打,根本没法守,赵云的合肥城再怎么精打细算,没两万人也不敢说就能守得住。
关中的马腾、候选、杨秋、张横、李戡等人,会不会趁此良机夺取司隶?不可不防吧?段煨入朝之前把自己的部下兵马交给了裴潜,但那点兵马肯定也是独立难支,是不是得给裴潜再加一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