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啥呢?
就凭其人做的那些破事,“亡国之君”的污点是能洗的么?
“跟上来。”
赵佶赶紧爬起,屁颠屁颠地跟了上去。
其人好不容易出了一次活棺材般的岳艮院,每一刻都想贪婪呼吸自由的空气,哪怕跟在天威难测的正乾皇帝身后,也是一种享受。
“昏德候,你的忏悔录朕已经看了。”
赵佶刚跟上正乾皇帝的脚步,就听到这句话,心里顿时又紧张起来。
为了写好忏悔录,以争取宽大处理,其人这段时间可是头发都写稀了不少。
从自己能记事开始,只要能想起的荒唐事,赵佶都详细加一记述,生怕有所遗漏,惹得正乾皇帝不高兴。
如此,其人白日做工,夜间写忏悔录,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只到四天前,才将数易其稿的心血之作上交。
此时,听到正乾皇帝讲起此事,叫赵佶如何不紧张?
“细则细矣,却有失偏颇,其中不少细节与暗信候、朱勔、蔡京、王黼等人所述的忏悔录有不少出入啊。”
“啊!”
赵佶很清楚自己的混蛋儿子赵桓绝对会出卖自己,写忏悔录时便刻意防着这一点,却万万没想到徐泽手中还会有朱勔、蔡京、王黼等人的忏悔录。
其人的脸色霎时变得苍白无比,赶紧跪伏在地,语带哭音。
“臣,臣不敢欺君,有些,有些细节臣也记不太清了。”
人的记忆会有意识欺骗自己,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表述中会呈现不同的样貌,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将所有人的记述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基本就能较为客观地反应事件的真实样貌。
赵、朱、蔡、王等人的忏悔录不仅是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还会是徐氏后人治国入门的绝佳反面教材。
为此,徐泽特意安排人手将其抄录了两份以做保存,自然不会因此而惩治赵佶。
即便如此,天威不可测,正乾皇帝仍是停了小半晌,眼见受到惊吓的赵佶就快控制不住了,才发话道:
“朕赎你无罪。”
“臣,臣谢陛下宽仁!”
赵佶是真的被徐泽被吓出了一身的汗,整个人都快要虚脱了。
若不是担心晕倒在正乾皇帝面前,会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侍君机会,以其人的胆小,怕是早一头栽倒在地了。
待赵佶缓过了气,将注意力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徐泽才继续道:
“朕读你等的忏悔录,偶有心得——王朝兴替,便如大海行巨舟,并非到了船毁人亡的那一刻,才有人知道船体已经烂了。
身处舱中的乘客或许有所不知,时刻都在操船的船首、舵首、纲首、火儿等人却多少知道一些船体的破损情况。
有人见怪不怪,有人得过且过,也有人尝试修补船体,竭力避开礁石和风浪。
然巨舟之破非一日之失,想要救船也非一木可成,盲目加木板铆钉或许可以应对小风浪,可一遇大风浪,便现出原形。”
赵佶跪伏在地,静静地听着正乾皇帝的话语,眼泪不争气地淌了下来。
却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很多复杂莫名的情绪夹杂其中。
因为,其人行事荒唐归荒唐,却不是其子赵桓这样的暗弱怂包。
年轻时的赵佶也有雄心壮志,一门心思想要追寻父兄遗志,革除历史积弊,重塑泱泱大宋,恰是正乾皇帝嘴中那个知道船体已烂且在竭力修补的船首。
但让人难堪的是,本来就破得不行的大宋之舟在其人的手中却是越补越破。
直至遇到了徐泽掀起的大浪,便被打成一堆木渣。
徐泽停顿了片刻,压低声音问道:
“宋之灭亡,必然乎,偶然乎?”
若是让暗弱的赵恒来回答这问题,答案肯定是“必然”。
可赵佶才智冠绝当世,能作妖这么多年,自有一股犟劲。
即便大宋之舟越补越破,其人也从没有放弃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修补。
就算被徐泽操弄于股掌之间这么多年,赵佶也绝不相信大宋必然会被灭亡。
其人这些时日撰写忏悔录之余,经常会幻想过去的某个阶段,若是如何如何,是不是就能弄死徐泽这反贼还大宋百余年国运?
当然,赵佶昏归昏,却不傻。
这些话只可能在私底下暗自腹诽,无论如何是不敢说出来的。
“陛下革积弊、得人心、兴义师、灭契丹,天命所归,迟早要吞并九州囊括四海,区区一弱宋怎配阻挡陛下一统天下的步伐?”
赵佶只承认弱宋没资格对抗大同,言外之意乃是没有大同掀起的大浪,大宋这艘航行了百余年的破船未必就不能继续航行下去。
“哈哈哈!昏德候会说话。”
徐泽自然听出了赵佶言中未尽之意,却不是太在意,当即话锋一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宋之亡,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对承宋、辽等国而兴的大同都有可吸取的教训。
忏悔录专注于找问题追责任,终究失之于片面。
朕有意一窥昏德候执掌宋舟船首这二十余年间的努力和挫折,你可愿意?”
赵佶忍不住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向正乾皇帝。
“陛下,要臣写,写回忆录?”
做了亡国之君,还能为自己的《本纪》提供一些可以辩解的材料,而不是任由大同的史官随意摸黑,这可真是做梦也想不来的好事。
更重要的是正乾皇帝愿意给正名的机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好消息。
“对!”
徐泽日理万机,每天都闲暇时间本就不多,今日特意召赵佶来陪自己踢球,自然不会无聊到和后者这个“汴京第一脚”比球技。
而安排其人写回忆录,自然不是给赵佶正名。
昏君和昏君相比当然有三六九等之分,但居于上游的昏君就不是昏君么?
徐泽不养废物,既然已经圈养了赵佶,只是让其人做点手工苟活几十年,未免有些浪费,总得榨干其可利用价值才行。
而且,赵佶的回忆录写成后,最先只会作为大同皇储的课外读物,至少两百年内不会解封。
“朕当年的《徐霞客游记》,你可还记得?”
“臣记得!”
赵佶的记忆力极好,甚至还能记得《徐霞客游记》中的原句,当即便背诵起来。
“风停浪歇,碧空如洗,大海万里无波。海天相接处,一轮红日钻出海面,霞光万丈,海天一色——”
“嗯,不错!”
“朕要你就以这种平白、生动的语言描述过往之事,内容要尽量客观,可有难度?”
“没有!”
赵佶兴冲冲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却不知道正乾皇帝在其创作过程中,不断给予非常专业的写作指导,让他有了不断往深处写的创作冲动。
其人也由最初为自己正名的冲动,逐步变成了要写出一本传世之作的执念。
最终,这本命名为《水浒》的巨作耗费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也彻底耗尽了赵佶的心血。
书成的当年,其人便因长期幽闭费神而亡。
“还有一件事情。”
看着已经燃起干劲的赵佶,正乾皇帝神秘一笑,道:
“你生了一个很不错的儿子,赵氏社稷在两个月前重新续上了。”
……
第九十七章 赵构绍宋有手段
能在乱世之中中脱颖而出者,都不是易与之辈。
而能在一年时间内,由毫不起眼的九皇子变成承载大宋社稷之“天命之人”,赵构这样的奇迹几乎不可复制。
他的成功有迹可循,并非全靠虚无缥缈的运气。
单凭其人在江陵府仓促登基之后,接连施展的聚人心、稳地方、分朝臣组合拳,就充分展现了其魄力、心机和手段。
赵构这段时间的表现,已经远胜其祖父神宗、其父道君和其兄长渊圣等人,如果将其放在后三者所处的时间段——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现在的天下大势乃是大同灭宋,大宋刚刚重生,就面临着随时都会再次覆亡的恶劣环境。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不团结起来就没法生存的极大压力,才让各怀心思的残宋势力勉强凑合在一起,重建了大宋。
实际上,新宋虽然危机四伏,却还有喘息的机会。
京西南、北路和淮南东、西路四路的同军急速扩张后,已经吃撑,正在集中精力剿匪、清田,逐步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从大同以往的扩张规律看,其短期内再次扩张的欲望应该不会太强。
只要宋军没有不自量力真的“迎二圣,复故土”,在以上战区,近期就不会与同军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甚至,在局部战场上,同宋两军还能暂时维持虚假的均势。
但京西南路的战略要地襄阳被同军掌控,以及两淮尽失,使得弱势的新宋即便与大同帝国有长江天堑阻隔,仍处于极度不利的战略被动局面。
就算赵构将行在由江陵府迁到更南面的潭州,可只要改变不了宋军遇同即溃的颓势,前线和后方就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大同早在七年前便在明州打下楔子,此番又借着大宋灭亡前后的混乱大肆扩张全取两浙路,更是连新宋政权出海逃跑的后路都给堵得死死的。
不奋进,必会死!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超级基地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0-11-11完结林文穿越到大唐贞观元年,获得超级基地系统,超级基地可以招募士兵、采矿、种植…&...
-
袁术霸三国 (虎啸山林多情剑) 番茄小说网vip2021-11-19完结123.9万字 ·8万人在读穿越三国却成了袁术,那个最脑残的人,冢中枯骨。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