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托”,就不能表演了么?
“元则兄,邦之兄的意思你可懂了?”
没想到话题突然引导自己身上,陈规有些措手不及,赶紧起身行礼。
其人时年四十有六,比之罗仲彦年轻了不少,但明法科出身限制了他的晋升速度和最终成就,仕途一直不怎么顺。
陈规虽有忠义之心,却也没法如罗仲彦这般黄土埋到脖子的老者洒脱。
今日,同舟社掌控之下的京东东路诸州县文武到齐,这就是一种力量展示。
见识了同舟社的强大,再对比大宋的没落,还有安丘城中的家族。
陈规终究难绝功利之心,话中便多了一丝难名的复杂情绪。
“规愚钝,猜测罗知州的意思是能活天下万民者,方可为天下王?”
第五十五章 担不起这份责任
“哈哈哈,活万民者为天下王!邦之兄的意思明明是不能活万民者不配为天下王吧?元则兄放心,同舟社一直做的都是活民之事,不用拐弯抹角提醒我。”
陈规没有再解释,只是拱手行礼,以示心中无愧。
徐泽其实并没有责怪陈规的意思,这句话本就是他自己想说的。
其人环视台下,迎着同舟社众人的目光,昂声道:
“海东郡自政和三年建郡开始,经营了快六年,即便加上归化的生番,人口仍只有十余万,每年还有数以千计的登岛百姓死于各种疾病,而大宋人口亿万,每年要新增多少,需要多少个海东郡才能填这个窟窿?”
之前叫嚷着扩张的军官们已经明白了徐泽的意思,皆不敢再看社首的眼睛。
“土地的增加有极限,人口的增加却无极限,你们以为同舟社是能不断变出可耕种的土地,还是能令粮食不断增加亩产?”
“大宋的确是不行了,不仅仅是因为东京城赵官家的折腾,搞得不行的!还有吃饭的压力,即便没有赵官家,最多三四十年一两代人,这天下照样会因为很多人吃不上饭而崩溃。”
“解决不了饿肚子的问题,便是圣君再生,百姓也不会买你的账!”
“现在就‘打到东京去,同舟全天下’,谁来告诉我,你是有办法解决天下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还是想解决掉这么多吃饭的人?”
这些年,同舟社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靠的是徐泽的坚强领导。
没有徐泽,就没有同舟社。
没有同舟社,所有人就只能在混乱的大宋里苦苦挣扎。
众人从未见过社首如此严厉,一时噤若寒蝉。
被少子化问题困扰的后世人,对“放开肚皮”生育的结果,已经没有那么直观的认识了。
在没有成熟避孕手段的时代,一对夫妻生下并养活两三个子女基本是常态。
本身体质足够好,家境也不算太差的,养活八九个,甚至上十个的都有。
以大宋上亿的人口基数,即便是百分之零点七、八的人口增长率,时间长了,也是极为恐怖的事。
更恐怖的是现在少了后世才有的优良粮种和化肥,粮食的产量与后世相比相差以数量级算。
大宋的人口已经快要达到当前农业技术下,这片土地传统农耕区能够承载的极限。
这些“多出来”的人口,要么以移民的方式被消化,要么就只能以战争的形式被消灭。
这一点,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再坚强的意志,也不能替代粮食填报肚子。
其实,人口的增长并不是真的没有限度。
真正吃不饱饭的赤贫家庭,基本都难逃“穷不过三代”的命运。
在大宋,这样的人家,哪怕全家一起饿死,也就死了,绝不会造成社会动荡。
问题的关键,是华夏百姓耐以生存的稻、麦、粟等粮食作物受水热等条件影响明显,很容易因自然灾害减产甚至绝收。
当人口密度非常大,土地资源又高度集中时,
一旦遇到大面积的灾荒,官府又赈济不及时的话,便会有大批流民产生。
就如“医疗挤兑”一样,流民真正的危害,也不在于他们吃饭本身,而是其流动性。
大量流民失控之后,会是怎样的后果?
即便尚未产生流民,仅仅超过官府安置极限的赤贫人口是什么?
是助力!
当他们面对即将饿死的危险时,谁给他们饭吃,谁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是谁的助力。
更是沉重的负担!
不论谁当政,只要不能继续满足他们吃饱饭的要求,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华夏百姓一直都是这么朴实,也一直都是这么“认死理”!
收复燕云、恢复汉唐旧土的口号再美妙,也抵不上一顿饱饭更让百姓心里踏实。
赵氏大宋给了无地、少地者活下去的希望,曾经盛极一时的李氏大唐便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再不被宋人惦记。
徐氏同舟社如果解决不了更多人吃饭的问题,改变不了在大宋治下艰难求活的生存现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再造你的反!
这就是困扰华夏先民千年的王朝治乱循环之秘,也是徐泽要面对的终极问题。
王朝治乱循环从来都不是单一问题,而是极复杂的系统。
它既是社会管理的循环,政权存续的时间越长,行政效率越低,若无大毅力大智慧者为帝国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最终就只能走向“其亡也忽”的结局。
也是经济管理的循环,帝国的特权阶层只会越来越多,税基人口比率越来越少,开支持续超过了税收,长期入不敷出,必然引发内乱。
还是社会资源的循环,特权阶层可以利用先天优势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资源不断集中的结果,便是越来越多的人沦为吃不上饭的流民,最终只能造反。
更是人口的循环,人口的增加远远超过粮食的增产,越来越多的人吃不饱饭,便会爆发持久的动乱,直至死的人太多,重又变成地多人少为止。
这就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率”。
后人不比前人更聪明,后人能够想到的招数,前人早就想到过,甚至都用烂了。
比如移民垦边。
勇于探索的华夏先民从走出黄土高原的轩辕部落开始,就一直在不停地扩张和垦边,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都用过移民垦边这一招。
不说瘴疫流行,必须拿人命去填的海东和其他化外之地,只说便于开拓,也更利于生产的西域。
汉、唐都曾开过西域,就算对外开拓相对无力的大宋,也曾设置过陇右都护府。
结果,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耸立在塔里木盆地的汉代疏勒古址可以作证,遗落在极西之地的唐代碎叶城遗迹可以作证。
封建王朝的管理有极限,开拓边地最终还是要靠相应的生产力做支撑。
交通、通信和管理手段达不到条件时,盲目移民,收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一旦王朝势弱,这些新拓之地的移民也大多会“落入胡尘里”。
而且,每片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终究是有限度的,移民还有与原住民的矛盾问题。
对原住民种族灭绝么?
有着存亡继绝传统的华夏人,做不出这等恶行。
就算不顾身后名,真要这么做,也没那么容易,持续了千年的汉夷之争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眼见冷了场,赵遹适时站了出来,缓解气氛。
“社首,真的没有办法?”
“没有!”
徐泽再次环视台下,字字撞击众人的心脏。
“至少现在的同舟社,还担不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第五十六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赵遹神情严肃,他注意到徐泽话中的重点——“现在的同舟社”。
“社首的意思,是同舟社还需要改进?”
此战之后,同舟社在大宋境内的实际控制区域扩大了数倍,斗争形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应的组织结构当然需要跟着改进。
但同舟社早过了草创阶段,如今盘子做大,即使小范围的微调,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正常的程序应该先交由相关部曹反复论证,确定可行性后,还要拿出人选调配方案,才能正式宣布。
现在是同舟社扩大会议,参会的不仅有很多刚入社的官僚,还有未入社的罗仲彦、陈规等人。
人多嘴杂,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贸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拿出来讨论,会有什么结果?
徐泽明白赵遹的担心,向他回了一个“我懂”的表情,随即转向众人。
“诸位,虽然现在的同舟社还不能解决大宋的问题,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肯定能,因为,同舟社从成立开始就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长壮大。”
“在座的,仅有褚曹首一人是同舟社组建至今的元老,你们可能还不清楚同舟社当初的艰难和目标了。”
“六年前,在梁山组建同舟社时,男女老幼所有人加起来,一共才一百二十九。”
徐泽的话语低沉而富有感染力,带着众人穿越时空,追寻那遥远的“传说”。
除了战死于海东的杜迁等人,以及更早时阴谋作乱被处死的杨大力、孙有德外,最初上山的大部分人都还在,并没有人根据当年的约定,五年之期期满后离开。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超级基地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0-11-11完结林文穿越到大唐贞观元年,获得超级基地系统,超级基地可以招募士兵、采矿、种植…&...
-
袁术霸三国 (虎啸山林多情剑) 番茄小说网vip2021-11-19完结123.9万字 ·8万人在读穿越三国却成了袁术,那个最脑残的人,冢中枯骨。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