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没有汉末以来门阀那样的影响力,但是江南地区的宗族势力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尤其是国朝建立百年来,江安地区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不论是经商还是从政,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
面对这样的局面,放眼整个朝堂,也就是楚宁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或许有这个能力。
张洪想明白这些之后,赶紧调整心态,“陛下,怀来伯有功于社稷,刚刚才从海外归来,如果再让他去江南,面对那样一个局面,是否有些不妥。”
“行了,知道以退为进了,很好。陛下,微臣觉得,既然张侍郎愿意为陛下分忧,不如陛下就答应他吧。”楚宁对着朱祁镇深施一礼道。
这些不仅是张洪,就连朱祁镇都蒙了,楚宁这是什么节奏,如果说之前张洪低调的如同隐身,楚宁不知道张洪回来了,但是现在张洪这一番下来,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朱祁镇有些担心,他担心楚宁是怕自己怀疑他,怀疑他清除异己,一家独大,才会在京城要房子,甚至将这个不知所谓的张洪接纳进去。
可是朱祁镇知道,楚宁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
最近一年他没有闲着,从太祖朱元璋时候的实录,他都仔细研究过,包括那位传说中失踪的建文帝实录!
从中朱祁镇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开过猛人朱元璋之外,大明就没有一个皇帝能真正掌握江南!
甚至在朱元璋后期,朝廷对江南已经开始了压实度的放松,这也证明了江南那些世家家族顽强的生命力,就算是猛人朱元璋都没有办法彻底遏制。
如果是建文帝那种性子偏弱的皇帝,情况会好一些,可一旦碰上太祖太宗之类的眼光长远的强势君主,就不一样了。
朱元璋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将科举硬生生搞出一个南北榜来,就是因为相比起南方来,北方因为被游牧民族统治的时间长,相对的对读书科举的力量要薄弱的多。
而朱棣更是彻底,直接将都城迁到北方!
两个造反起家的绝世猛人,都对这种局面不能解决,只能靠着一种变通的办法,可见江南世族的势力何其恐怖。
朱元璋是什么人,那是把强大的蒙元撵回草原,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南向北统一华夏的猛人,当初他不是没有对江南世族下过狠手。
他对江南对发达的江浙地区课以重税,遏制他们的发展,同时对以沈万三为首的豪族更是直接灭掉。
就这样,朱元璋也没有遏制住江南世族的发展,在楚宁看来,朱元璋的想法没错,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平衡,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离心离德。
可他的做法,楚宁却不敢认同,朱元璋毕竟收到时代和知识的限制,根本不知道他的做法违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
虽然短期内,慑于他的震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朱元璋的那些政策反而会显得有些可笑,除了给底层的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之外,对那些大家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朱棣就更差了,身为他的军师的姚广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战略家,但同样的对经济一窍不通,他们也都看出了问题,朱元璋的那些方法没有起到作用。
他们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件事,没办法,干脆迁都,远离那个‘是非之地’。
如果不是楚宁给朱祁镇忽悠的,朱祁镇更不敢轻易尝试触碰江南的。他甚至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渊源。
当然,就算他一早就知道,没有楚宁这个变数的存在,他也不会轻易触碰这个,毕竟现在整个国家还维持着团结稳定。
可楚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意志,只能有一个声音,所以江南那些世族要么臣服在国家意志之下,要么就被扫进历史的尘埃。
楚宁可不管这些,既然上天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他就不能坐视大明走原来的老路,他要让大明走出一个不一样的样子!
他创办振兴、实行军改、开启海禁,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华夏一个不一样的出路,不让华夏走进故步自封的怪圈。
所以,江南是楚宁国内改革变法的重要一个环节。
在楚宁看来,这个大明有三个地方是发展的关键点,第一就是江南,那里是大明的财赋重地,那里如果理顺了,变法成功了,才能保证大明的财政稳定。
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剩下的酒要好办的多。
正因为如此,楚宁变法没有选择从朝廷到地方的办法。
有人会觉得楚宁是不是有些多虑了,毕竟历史上成功的变法,比如商鞅变法,就是一场从朝廷到地方的变法,也是有地方势力的阻挠,还是成功了。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那时的秦国是战国当中比较弱小的存在,尤其是秦国发源于西陲,宗族势力相对弱得多,而且因为弱小,别周围的国家歧视,对外战争胜少百多。
使得整个秦国的向心力非常强,所以商鞅才能在秦国变法成功,若果换成其他国家,就不一定了。
而现在的大明,国土虽然不是历朝最广袤的,但也绝非战国是的秦国能比拟的,尤其是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经济发展,现在的大明都是极其强大的。
第261章 舌战金殿(二)
就想楚宁和朱祁镇说的,就算江南变法失败了,对大明的影响也不会特别大,毕竟江南只是大明的一个部分,虽然他的经济很发达。
但是这几年下来,在楚宁的操控下,京城以及北直隶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虽然一时间还不能和江南比拟,但支撑大明的稳定还是没问题的。
尤其是,北方强悍的战力,就是南方不能比拟的,只要南方不造反,就不会翻出什么大风浪来。
这也是楚宁敢于在江南变法的重要原因。
更何况虽然开海会给江南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但作为开海的元老和主持者,楚宁去变法,就有许多便利的地方,加上北方强大的军事震慑,江南乱不了!
这就是楚宁作出的最终判断,也是朱祁镇支持变法的底气所在。
当然,楚宁这么做也不是完全没有把握,毕竟后世的华夏改革,就是这种以点带面,所以楚宁才会这么选择。
不过现在他选择张洪这个‘对头’参加,简直就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极不稳定的变数,朱祁镇有些犹豫,他不知道是不是该支持楚宁。
他对楚宁还是很放心的,根据他对楚宁的了解,和各方面传回的信息看,楚宁目前是不会选择割据自立的。
只要是这样,楚宁哪怕是把江南搞乱套,他都不会放在心上,他相信,只要有楚宁在,就算是江南真的乱了,楚宁也有办法恢复。
为此他甚至已经开始琢磨把这个张洪调到辽东还是陕甘了。
如果张洪知道现在朱祁镇的想法,肯定会后悔自己的冲动。
他显然不知道楚宁在朱祁镇心里的地位,才会贸然选择对抗楚宁,来博取自己的利益。
不过楚宁似乎一点不在乎,他似乎很希望张洪和他一道去江南。
朱祁镇还在犹豫,是否答应楚宁的要求,毕竟这次他也算是赌上了一切支持楚宁的江南变法,当然不会在整个是后跟楚宁玩什么制衡的帝王心术。
当然,如果换成其他人,就不好说了。
“陛下,在四年前军改之时,就提出,朝廷严禁文官、宦官充任监军,此时刑部左侍郎提出这个难道他对之前的军改有什么异议!”张辅可不管那些。
他自宣府开始,就特别不喜欢这个只会搬弄是非的张洪,觉得他就跟苍蝇一样招人烦。
原本以为他在边疆待了几年,回来之后会好一些,没想到这家伙还是本性难移,这次更是直言要去监军楚宁!
他不管楚宁怎么想的,他觉得这样一来,给楚宁带来的掣肘肯定十分巨大。
尤其是这次楚宁回来,他发现楚宁成熟了不少,知道给朱祁镇面子了,这也难怪,楚宁这次立下的功劳实在太大了,两百多个藩国的使者,几十座海外城池和港口。
一百多国王、国相级别的俘虏,这可是太宗朱棣都不曾达到的高度!
这也让朱祁镇结结实实在他的‘老祖宗’面前扬眉吐气了一把。
他还记得当初在太庙献祭的时候,朱祁镇激动的几乎是蹦到太庙里的,没办法,之前宣府一战给朱祁镇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现在有这种扬眉吐气的机会,朱祁镇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楚宁这次江南执行,他还是很担心的,他在此之前,就参与了和朱祁镇整理历代先帝实录的活,所以,在朝堂之上,如果说除了楚宁和朱祁镇之外,最了解内情的,就是他和曹鼐了。
因此,他知道,楚宁这次去江南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这种敌人是无形的,甚至许多你认为不可能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对手。
所以他和朱祁镇的想法一样,他不允许任何变数出现,起码在京城出发的时候,楚宁带的队伍就要保持‘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