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葬元 (武猎)


  “好了,你们不要射了。”李洛怕他们丢脸,赶紧免了他们射礼。“你们年纪大了,又不习射,就算了吧。不过,你们的子侄,可不能不习射。君子六艺不通,安能成为真正的士?”
  “是。臣等惭愧,必将铭记在心…”文臣们纷纷汗颜说道。
  李洛继续说:“你们都要铭记,君子习射,不仅仅是尚武,还是礼,说的是勇,直,正。也是养成坚韧之心的法门。所以,善射者心志必坚,韧性必强。这就是为何圣人主张习射的道理,习射不为射,而为德也,为魄也。”
  “我大唐自从恢复射礼,乡射在民间越来越普及,很多地方都有射术比赛。可是各地的地方文官,反而很少习射,就是赐予他们的汉剑,也嫌累赘而不愿佩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科举中的射术考试,要求本就很低。可即便如此,很多人中举之后,就再也不碰弓箭,竟是将射术完全当成了纯粹的敲门砖,却终日吟诗作赋。不出几年,本就勉强的射术就扔到爪哇国。”
  “朕不相信,这种进士的心志能有多坚韧,品格能有多高洁。不守礼,就会放松自己,德行就无所磨砺,长此以往,还能成为良吏干臣么?”
  六艺,其实就是用来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六艺不通的人,要说个人修养有多高,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起码大概率不行。
  这也是为何近代西方列强的军官,大多要学习艺术的原因,不懂艺术的军官,很难升职。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其实很有道理。
  林必举拱手道:“陛下之言,震耳发聩。眼下新科进士,的确很多人以君子六艺为敲门砖,行敷衍之事。尤其是骑,射,数这三艺,一旦考中就彻底荒废,流于形式耳。”
  李洛摸着微翘的小胡须点头,“既知如此,那么政事堂该当如何呢?”
  林必举道:“等回到长安,臣等就将六艺,纳入吏部考成当中。六艺不通的官员,评为丁等。不过,因为我大唐建国不久,官员出身五花百门,所以不宜武断处置。首先,这年纪上,四十以下的官员,可以免除。身体残废者,生病者,也不宜过多要求。”
  “除此之外,地方官员祭祀当地道庙,也要行射礼。最少每年举行一次,以为定制。”
  “好。那就这么办吧。”李洛说道,“《周礼》云:养国人以道,乃教之六艺。不通六艺,胡为君子。我大唐要提升国民素质,开国民之智,要成为尊道、尚武、守礼的君子之国,就要从六艺抓起。”
  群臣一起拱手:“臣等谨记陛下圣训!”
  …………
  在黄帝陵停留一天之后,李洛下令沿着秦朝时期修建的山间直道,穿过子午岭,进入陕北高原。
  要不是这条秦直道,陕北进入关中就很困难。所以,山间直道有数道关隘,皆有唐军把守,修筑有烽火台。
  五月初五,时值端午佳节。御驾出子午岭,过葫芦河,来到延安郡。
  子午岭之南是关中,之北是陕北。也就是李洛后世熟知的黄土高原了。可是此时的“黄土高原”,仍然还算是郁郁葱葱,称之为绿色高原更为妥当些。
  尤其是劳山一带,更是山深林密,古木森森。
  触目所见,全无后世千沟万壑的景象。要知道,黄土高原横跨后世秦晋之北,秦汉时期本是苍茫的林海和草原。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即便因为历代修宫烧炭屡遭破坏,大不如往昔,可直到宋元时期,仍然勉强称得上森林密布,水草丰茂。此时的黄河之黄,主要是因为东边中原的泥沙,而不是黄土高原的泥沙。
  最彻底的破坏,始于明朝。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叩边,在秦晋之北大力修建长城。为了烧砖,大肆砍伐黄土高原的树木,导致一片片的原始森林被毁灭。
  李洛知道,明朝修了两百多年长城,就在陕西陕西宁夏甘肃之北,砍伐了两百多年树木。到了晚明,陕北高原彻底成为千沟万壑的荒凉贫瘠之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流沙量倍增。
  一条蜿蜒数千里的明长城修成了,一座黄土高原也出现了。黄土高原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生态大灾难,造成了曾经富裕的陕西,陕西,甘肃三省后世长期贫瘠,也间接造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在陕北爆发,葬送了明王朝。
  似乎一饮一啄,自有因果一般。
  可以说,明朝的砍树烧砖,是中国历史上和蒙元养马中原相同等级的生态灾难。明朝砍树烧砖造出黄土高原,元朝养马中原造成华北沙化。
  从此,北方彻底没落了。
  幸运的是,李洛赶走了蒙元,华北生态恶化大势被遏制,加上在中原大规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此时的中原华北生态已经开始大幅好转了。
  而此时的黄头高原,仍然还是绿色高原。
  李洛看着时不时出现的树林,看着祥和宁静的村庄,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不禁心生喜悦。
  好啊,真好。空气很清新,富含氧离子,完全没有后世那种黄土高波的苍凉空旷之感。
  此时的黄土高原,仍然有几分姿色。
  还来得及恢复。
  PS:头疼的快炸了,大家晚安,注意身体。月底是不是双倍月票啊?


第983、984节 西夏遗民的窑洞村寨

  李洛还看见了沿途很多新栽种的树苗。应该是今年植树节栽种的。看来,地方官员对朝廷“清明植树节”落实的很好。
  没错,道士们和官吏们告诉百姓“树栖有灵”,清明节不但要祭祖祭庙,还要栽种树苗。祭祀神灵祖宗光烧香烧纸并不够,还要栽树。要不然,古人丧葬为何要在坟前种树呢?
  百姓深以为然。数年来,随着唐廷道家和官府的推广,清明节种树渐渐成风俗。
  后世的黄土高原如今这副景象,让李洛对恢复高原生态充满了信心。环境还没有破坏到质变的程度,要治理起来那就轻松多了。只要下令地方官府禁制滥砍滥伐,维护原生林,整治水利,限制开荒,就能收到奇效。
  还有,要对重要林区和耕地做出规划。哪里可开垦或不可开垦,哪里可砍伐或不可砍伐,哪里可建村或不能建村,都要讲究。不能向后世高原那样,东一家西一户的窑洞,住的很分散。百姓建宅,必须在规划内的居住带。
  这不但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也能集中居住,形成有规模的村庄,便于管理。
  李洛的北巡可不是来显摆的,而是调查走访。
  御驾来到延安郡,延安郡守早率合郡官吏恭迎,在景色幽静处搭建了凉棚,准备了时鲜瓜果以及随驾将士的饮食。
  接驾之后,延安郡守就径直找到财部尚书,拿出账册,“大司赋,这是本郡接驾所用支出,各项共计两千二百余银圆,请大司赋过目收单。”
  按照唐制,地方没有财政截留之权,也没有擅自支出之权。地方上的经费,要通过中央统一拨款。但赋税不是全部解送长安,很大一部分会存在各地的大唐皇家银行。分行虽在地方上,但存的却是中央的钱。地方上得到多少拨款,就从该地的银行划拨道地方官府的账户。
  而且,实行的是后世的子母账户制度。县账户在郡账户之上,郡账户在州账户之下,开支账目非常清晰,谁要贪污公款,难度倍增。
  后世官员腐败,主要是受贿和权钱交易,贪污公款的却只是小头,因为难度大,也容易被查到。
  延安郡接驾用的钱,当然要记在中央的账上,这也是唐廷的财物制度。否则的话,皇帝一出巡,地方官府就以接驾为名借机横征暴敛中饱私囊,搞得地方鸡飞狗跳,受苦的是百姓,背锅的是朝廷,得利的却是地方官吏。
  那不行。
  所以,唐廷的财务制度,被崔秀宁设计的几乎滴水不漏。加上律法的严密和多层次监督体系的发达,以及道家理教的约束,要想贪腐实在太难,风险实在太大。
  财部尚书仔细看了看账册,点点头道:“本部堂带回长安,交部审计。使君等个数月,便有拨款了。”
  “谢大司赋!下官不敢受大司赋使君之称!”延安郡守叉手行礼告退。
  与户部尚书被称为大司徒不同,财部尚书被称为大司赋。
  延安郡守有没有可能多报账目呢?
  很难。
  因为财部审计司是崔秀宁精心培养的,在古代已经很专业了。财务审计核查有一整套流程。就拿延安府来说,当地物价如何,出产如何,都是有统计部门的参考数据的。想多报很难。
  就算多报了,钱也会转到延安府的账户,也进不了延安郡守的口袋。而一旦被查出虚报,那就是一群官员跟着郡守担负连带责任。
  这个时代的钱是真金白银,分量不轻,又不能电子转账,在如此严密的制度下将银子贪污到手而不被人发现,实在太难。
  李洛在凉棚中歇息了一会,就传延安郡守。
  “微臣延安郡守蒋康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延安郡守匍匐在地,神色十分恭敬小心。
  “平身吧。”李洛神态和煦的说道,放下手中的木瓜,“延安郡,你是不是海东的老人?朕看你面熟的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