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西两江道,设为桂州;原赵宋所辖,设为广州,原广州府改称南海郡;原播州,思州等土司辖地,设为黔州;原来大理国,设为滇州。”
林必举道:“领旨。如此一来,我大唐就有扬、越、荆、交、象、益、海、广、黔、桂、滇、湘、赣、闵,共十四州了!”
“等到明天蒲甘举国归唐,那就是十五州!”林必举说完,重新归位坐下。
户部尚书范秩说来说道:“启禀陛下,原三国和交州象州清查人口田亩已毕,共得田土四百三十六万七千余顷,尤其是交州红河两岸,良田甚多。”
“收五百二十三万余户,蛮汉两千五百二十三万余口…”
李洛和崔秀宁听了,都是眉头一皱。
三国的人口,加上安南和占婆,才两千五百多万啊。那么唐国总人口,现在也就六千万出头,其中汉人只有五千多万,而且还把越人算进了汉人。
要不加越人,汉人就只有四千多万。
而南宋盛时,光汉人就有八千多万。等于说损失了一半人口。
“……预计,大唐十四州今年秋收,可纳粮七百到八百万石,勉强可支应到明年夏收……”范秩继续奏道。
他本是前宋落第不举的士子,后来率领村民出海,是海东第一批移民,资格和林必举,吴镇楼一样老。
要不是大唐,他们这些落第士子,怎么可能有机会当宰相当尚书?
李洛有点失望。几千万人的一个农业国,秋粮只有七八百万石税收!
而唐军就算不打仗,一个月也要消耗三十万石粮食!
范秩继续道:“其中,八成粮税还是海州,越州,扬州,闽州,益州的。其他九个州,只贡献了两成。而且,这九个州的百姓纳粮之后,也就只剩下口粮。九个州的市面上,将没有余粮出售!”
“陛下,只能提前准备,从老五州购买余粮,往新九州售卖。不然,新九州的脱产者,将买不到粮食吃,有钱也没用。”
李洛点点头,“统购售粮,长途贩运,牵涉者多。此事就由政事堂领衔来办,拿个章程出来。”
一提到粮食,李洛就头疼。
“户部的司农司,尽快研究农肥和增产之事。”李洛吩咐道。他和崔秀宁一直要搞出化肥,可是目前还没有眉目,那玩意听起来简单,其实很不容易。
比黑火药要难得多。
“遵旨。”范秩道,“还有一事。身份证件,已经全部制作完成,请旨是否下发推行?”
“立刻推行。”李洛下令。
“陛下,”范秩硬着头皮没完没了,“如今新收九州耕牛奇缺,而骡马又不够,对恢复农事影响极大。臣之前请求兵部和政事堂,军师府,调拨战马帮助耕田,借给百姓使用。但,没有得到支持。臣恳请陛下,暂时调拨战马……”
“此事不可!”兵部尚书都烈想都不想的拒绝,“战马怎么能用来耕田耕地?那是要掉膘的!我大唐战马,不到元廷一成,还要耕田!这还要打仗吗?”
李洛皱眉,“此事再议吧。”用战马耕田,他也舍不得。
兵部尚书都烈奏道:“陛下,各地剿匪战队报上来的最新伤亡数目,是战死一万一千余,伤两万七千余,其中因为伤残必须退役者九千余,合计共减员两万人。不过,剿匪战事已经大胜,以后不会有什么伤亡了。”
“剿杀悍匪五万四千余,俘虏十三万四千,各种缴获折合银元五百二十万元,已经存留各地官库封存。俘虏按照皇后大人得意思,按等级判刑,这些事已经交于三法司和刑部。”
“如今,共新招募士卒十七万五千。除掉战死和因伤退役者,我大唐水陆兵马共有五十八万七千余,共有战马二十五万六千余匹……六月以来,新造火铳五千一百杆…截止八月,共报废火铳一千四百杆…请旨,再编练火器兵两万。”
“准奏!”李洛同意,这本来就是计划中的事。
兵部奏完,财部尚书兼大唐银行司行使崔宪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如今交钞兑换银元铜钱之事,已经全部办妥。两年多来,共花费银元八千七百余万元。国库存款两千五百余万元。陛下和皇后所说的银本位,我大唐基本完成,只是,白银缺口仍然很大。”
“大唐银行在各郡都设立了分号。共存银一千二百余万元,只是,贷款只有七十余万啊,一分的存款利息,一年要亏损几十万元啊。”
这亏损不光是利息,还有银行职员的薪资,已经管理成本。
存的多,贷的少,那怎么能不亏呢?
“请旨,是否取消存款利息,减少亏损?”崔宪说道。
李洛摇头:“不准!银行是为了用财政调整金融,这些都是皇后教给你们的。要是取消利息,民间就会把银元自己藏起来,那世面上的白银就更少了。至于贷款不够,只是暂时的。只要农事恢复,商业就会恢复,不怕没贷款。”
“诺!”崔宪不敢啰嗦了。
群臣奏完事,就轮到李洛说事了。
李洛站起来,走下丹墀,背着手在殿中踱步,“天子者,朝廷者,公器也。凡治国之政,既有公心,便无不可为天下咸知,为后世之鉴定。”
“是以,太宗朝治政之事,有《贞观政要》存世,记载翔实,可见太宗之心,以公为先。浩浩乎贞观之风,朕心向往之。”
“自今日起,编撰《洪武政要》,辑录本朝政治,为天下评论,为后世之鉴也。嗯,这《洪武政要》,就有司录寺和翰林院共同编写,凡不涉及军事和技术机密,都可秉笔直书,以事实为准绳。朕,不令祖宗专美于前,是为孝也。”
李洛说完,所有大臣都忍不住一起下拜:“陛下…英明!真太宗之风也!”
马致远激动的说道:“臣,必不负君命,《洪武政要》必将流芳百世!”
PS:这章写政事,可能有些枯燥,但不能省。蟹蟹大家支持,求票票,晚安!
第661、662 衣被天下!
一道旨意颁布下来,影响深远的《洪武政要》就在这一日诞生了。
从今之后,李洛的为政措施,君臣召对,都辑录在《洪武政要》。
司录郎中挥毫录下:洪武元年,八月二十五。上曰,政者公器也,当天下闻之。朕不使太宗专美于前,是为孝也。
李洛继续说道:“眼下大事众多,千头万绪。诸卿但精诚团结,勠力同心,各尽其力,无有不成。”
“古往今来之兴亡得失,无不出于朝政也。赵宋怎么亡国的?所谓弱兵冗官,都是表相。根本还是朝政。”
“朕有一个辞藻,叫效率,希望诸卿常用之。何谓效率?就是做事够不够快,够不够好。”
“还有一个辞藻,叫执行落实。这些话,之前皇后都教过,朕也不再重复。朝廷有了好的决策,各部有了好的效率,基层有了好的执行落实,那就能立竿见影,一杆到底!”
“我大唐各部各司各司其事,分工明确。不会像赵宋那样叠床架屋,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无论朝堂还是地方,是哪个衙门的责任,就是哪个衙门的责任。哪个环节出了事,就找该找的人。”
“吏部,从今日起,拿出一个考评制度。做好之后交给政事堂谈论。我大唐的官不难做,公心用事就行。但也不好做,谁也不能滥竽充数的混日子。”
“诸卿要记住,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蒙元,而是自己的私心。人皆有私心,可若能做到先公后私,那就是贤臣良牧。若是先私后公,那天下必乱,私亦不可得也。”
大臣们见皇帝说的严肃,纷纷跪下恭听圣训。
“以后凡是大事,必要立项。项目名目,立项者谁,主办者谁,协办者谁,督查者谁,耗时耗费,目的达成,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李洛这是把施政大事用项目制来管理。通过项目元素来量化执行。
“比如,马上要运送粮草军饷去松江,准备征日之用。这项目当然是军事,那就应该军师府立项。可又主要是兵部的差事,那就由兵部主办。但又牵涉到财部和交通寺,那就由财部和交通寺协办……”
“何时粮食必须要出库,何时银子要出库,何时又能到,到多少,质量和损耗如何,运输成本多少,谁负责接受……都要有章程。监察者,就通过这项目各环节定的计划章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查。”
“这么干,听起来很繁琐,但总比事情走一步做一步要好。项目有很多环节,按序渐进,击鼓传花,卡在哪个环节了?因何原因卡住了?对着项目一看,清清楚楚。”
“朕就是举个例子。具体的事情,还需要诸卿去办。朝廷做大事,往往牵涉很多衙门,要是不立项明晰职责和环节,那就一定会相互扯皮,推诿,往往事情偏偏办不成,还挑不出谁的错,这就是赵宋的教训。”
大臣们深以为然,陛下说的好啊,这就是赵宋的教训。
文天祥可是深有体会的。
当年,他在江西抗元,向宋廷要一批军器。这本是简单之极的一件事,却足足折腾了大半年,误了战机。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宋最狠暴君 (天煌贵胄) 起点VIP2021-11-16完结 5WSC12.73万总推荐靖康之耻乃至于大宋灭亡真正根源,不在所谓的冗官冗政冗军之类的问...
-
我要做驸马 (北冥老鱼) 起点VIP2021-11-13完结3.3万总推荐李节穿越成为大明宰相的孙子,还没等他高兴,却发现他这位祖父名叫李善长,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