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挨过鞭子的三大家臣,都挤在角落里可怜巴巴的看着李洛,他们希望李洛想出让主人高兴的办法。
完全没有一点高丽大臣的样子。在李洛看来,他们好像三只狗啊。
李洛手里捻动这女人赏赐的天珠手串,向女人行了个密宗佛礼,脸上露出喇嘛上师惯有的神秘恬淡笑容。
这番做作,一下子就转移了女人的注意力。
“公主赐予微臣的天珠,似乎有法力加持。微臣竟然一连两夜,梦见雪域高原的格桑梅朵。”李洛说道,“可能,公主就是雪山上最圣洁美丽的格桑梅朵吧。”
王后相貌普通,以姿色而论和漂亮的格桑花很难类比。但王后还是很高兴。
其实,从来没有人敢如此直白的赞美她的容貌。
“李司译难道去过吐蕃?”王后有点惊讶了。
李洛笑道,“微臣幼年曾在拉萨为僧三年,学习吐蕃秘史。”
什么?
王后顿时有点激动了。王后几乎对一切知识都不感兴趣,却唯独对密宗和吐蕃史感兴趣。尤其吐蕃故事,更是兴趣盎然。
原因很简单。她的启蒙老师是一群吐蕃僧人,为了把公主培养成亲近吐蕃的人,他们肯定没少在洗脑上下功夫。让公主对吐蕃产生向往好奇之心。
比如,拉萨被她小时候的老师描绘出雪山圣地,日光之城的样子,她向往已久,却不能亲往。
吐蕃这地方,哪怕后世也极易受到女性关注。只因为吐蕃文化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宗教主义色彩,格调孤寂悲情。所以有人说,越孤独的女人,越喜欢西藏。
王后虽然对吐蕃故事感兴趣,也学过吐蕃语,但她对吐蕃历史其实知之甚少。就算是渊博的吐蕃僧人,对吐蕃本族的历史也了解不多。
要说对藏史和藏文化的了解,李洛绝对是当时第一人。因为作为神秘度很高的地方史,藏史是在现代才成体系的搜集、整理、研究出来的。在古代,当时人反而了解更少。
藏族文物什么最值钱?就是古代伏藏典籍,以及吐蕃赞普陵墓中的史料。而伏藏和陵墓的地址都很隐蔽,许多秘密往往藏在民歌和野史中,李洛以前为了赚大钱,可没少下功夫。
结果,他不但得手了两次,还成了半个藏学家。
“本后就像山这边的牧人想知道山那边的事一样,想知道吐蕃的故事。”王后突然说了一句吐蕃语。在高丽,会蒙语的人很少,但毕竟还有几个。而懂吐蕃语的人,却几乎没有。
李洛也用吐蕃语说道:“公主只要愿意,微臣可以将所有知道的吐蕃故事说与公主知道。”
王后听到李洛的吐蕃如此熟练,对他的评价顿时上了一个台阶。既懂汉语,又懂蒙语,还懂藏语的高丽人,简直比肚子里能生出牛黄的牛更加稀少。
两个时辰过去了,直到使团来到大同江畔时,李洛的“互动讲坛”才告一段落。
李洛回到崔秀宁的马车,第一句话就是:“那女人,简直就像一个难缠的好奇宝宝。我从来没上过课,第一次上课就这么累。”
崔秀宁问:“你讲了什么内容?肯定有干布和文成对吧?”
李洛答:“下午只讲了这个。她也是和亲公主,所以关心很多细节。比如文成的孩子啦,文成能不能做主啦,干布听不听文成的话啦,文成回几次娘家啦。问的我头都大了。”
崔秀宁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然后呢?”
“然后她就怒了,大骂松赞干布不是东西。骂就骂呗,她竟然对着我骂。警察,借你的胸怀让我哭一分钟吧,我太难了。”李洛道。
崔秀宁有点幸灾乐祸,“不借!你不挨鞭子就不错了。接下来几天讲什么?”
李洛道:“多了。象雄王国,吐蕃帝国,达玛灭佛,格萨尔王,香格里拉,苯教,密宗,伏藏,藏獒,唐卡,藏戏,藏药……”
“好了好了!”崔秀宁直摆手,“你不要显摆了,知道你厉害。你就说,她对你的信任指数提高没有?”
李洛点头,“我觉得,有所提高。”
崔秀宁再问:“那么,你自己判断一下,她能帮你谋到元朝的官职?”
李洛道:“这点,可以肯定。”
高丽有两种官员身份。一是高丽国的官员,二是作为元朝官员。比如,高丽王,既是高丽的君主,又是大元征东行省平章政事。李签,既是高丽副相,又是征东行省右丞。
只有少部分高丽官员,才有双重官员身份。
李洛目前兼了几个官职,可都是高丽官职,他并没有元朝的官职。
如果他有了元朝的官职,那么他的空间将不会限制在小小的高丽。他可以像色目人那样,在中原做官。
再通过元朝官员身份,操作大规模的移民计划,挖元朝的资源和墙角。
想将百十万中原流民迁移到海外,没有元朝高官的身份,而且还是沿海官员的身份,根本就做不到。以后的很多事,李氏帮不到他了,但王后却可以。这是必可不可的一步棋。
这时,外面传来呼喊,原来要过江了。
两人一起出去,看到一条大江横在前面,江水滚滚西流(没错,是西流)。江的对面,赫然是一座大城池。
“这是大同江,江对面,你猜猜是什么城?”李洛指着大同江北。
崔秀宁看着对岸的大城池,道:“不就是平壤么,猜毛线啊。”
李洛笑道:“错,不是平壤。是西京平壤!”
崔秀宁摇头,“神经病。”
大同江太宽,并没有桥。但早就有西京留守的船队等在这里。
使团依次上船过江。这次,就算王后再讨厌江海船只,也要上船了。不然,她根本回不了娘家。
等到了江北,李洛才有机会近看看这后世知名度很高的平壤。
高丽西京留守向高丽王夫妇请安,迎接众人进平壤城,又是一番安排。
第四天大早,离开平壤北上,李洛继续给王后讲吐蕃故事。第四天黄昏,终于到了长城之南。
不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而是高丽的千里长城。
高丽的千里长城,兴建于三百年前,是为了防御契丹南侵专门修建。自从修建了千里长城,契丹铁骑就再也不能轻易南下了。
长城口有一座城堡,晚上使团就在城堡过夜。
这一路走来,李洛看见很多地方还是废墟,仍然没有从当年蒙古南侵的战争中恢复过来。路边城镇村庄的高丽百姓,看见使团队伍都是远远避开。
连没有完全亡国的高丽尚且如此,就别说如今的中原了。尤其是被蒙元征服不久的江南,更不敢想象。
第五日,使团终于到达义州。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鸭绿江。一过江,就是辽阳。
九月十九,使团连夜过江入辽阳。
回国了!
来这个时代十个月了,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二十日到达渝关(山海关),入幽洲。
二十二日下午,一座巨大的城市遥遥在望。
大都到了!
“轰隆隆……”使团中的一队蒙古骑兵,打出使节的旗帜,纵马先行。
骑兵队伍最前面的,赫然就是大元公主。紧跟其后的,是她的家臣以及……李洛!
第173章 狼巢……汗八里!
九月二十二。晴。小风。
我看到北京了。不对,是大都。李洛对我说,蒙古人甚至连“大都”都不会叫,他们叫“汗八里”,意义是‘大汗之城’。呵呵,汗八里。
以前,我很多次来过这里,但是今天看到,却觉的那么陌生。
前天,我和李洛过长城的时候,他指着城关告诉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山海关,现在叫渝关。
我看到,城关上的兵,显然是蒙古人。
长城是汉人的祖宗修的,汉人的兵,守着长城一千多年,防备的是北方的夷狄。可是现在,长城上的兵,变成了夷狄。
突然觉得特别可笑,可悲,可耻,可怜。
我看见了燕山,远远望去黑黑的。恍惚间好像自己又坐在火车上,看着燕山。
为什么,明明脚下就是那方土地,可却完全没有喜悦之情。
我突然想起来三天前过鸭绿江的时候,很多贡女和阉童,都跪在江边,南望高丽哭泣,因为,他们过江后就再也不能回去了。
当时,李洛的脸色很难看。他问一个贡女:你为什么哭?是为再也见不到父母家人,还是为了再也不能回高丽?
那宫女回答,她是为了再也见不到家人而哭。
我发现李洛松了口气。但他不放心。他又问了好几个贡女和阉童,答案都是见不到家人。
于是,李洛脸色就好看了了很多。
他悄悄对我说,他们都为家人而哭,没人为高丽而哭。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高丽,将来可以征服。
这个男人,因为贡女阉童“哭江”,就考虑将来征服高丽,真是……
大都城外的华北农村,并不荒凉。可是,我却看见了大片大片的蒙古包。原本应该种着粮食的田地里,长满了草。不时能看到一群群的牛羊,一些明显是汉人的百姓,在……放牧。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宋最狠暴君 (天煌贵胄) 起点VIP2021-11-16完结 5WSC12.73万总推荐靖康之耻乃至于大宋灭亡真正根源,不在所谓的冗官冗政冗军之类的问...
-
我要做驸马 (北冥老鱼) 起点VIP2021-11-13完结3.3万总推荐李节穿越成为大明宰相的孙子,还没等他高兴,却发现他这位祖父名叫李善长,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