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期望过大,成为了负担,宠爱过重,成为了希望。
  一个扛不住,叛逆了,另一个没受住诱惑,昏头了。
  皇位这才轮到最小的李治。
  李治拣了这个太子位之前,没有任何人意识到李治做了这个得利的渔翁,在他之前李承乾、李泰已经笼络了大批人才。
  李承乾因造反贬为平民,并且已病故,他的势力早已烟消云散。
  李泰则不然,他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是天下闻名的书法名家、书画鉴赏家,对于士人世家的态度极其友善,大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味,也是因为如此,即便给贬罚外地,依然有一批支持者,尤其是给打压的透不过气来的世族。
  加上李泰原先在长安残留的势力
  其实李世民已经打掉一些,但是还有一些他不适合动手。
  如房玄龄的公子房遗爱,柴绍的公子柴令武等,李世民下不了手。
  他们已经在这关头作妖,但长孙无忌一举将这些势力压的掀不起风浪。
  而且从李治的口气里李元瑷听出来了,长孙无忌已经着手开始收拾魏王党了。
  李元瑷甚至已经猜到了长孙无忌的手段。
  李世民不会对李泰动手,长孙无忌也不会对李泰动手。毕竟那个胖子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那怎么办?
  不是有一个英果类我的庶长子?
  将李泰党,套上李恪党,一切都完美了。
  这个李恪还是李世民自己选择的。
  都是亲儿子,这母亲不同,待遇一天一地。
  是有情,还是无情?
  李元瑷已经不知如何评价了,为了李治,李泰党必除;为了李泰,庶长子李恪,成了替罪羊
  李元瑷也跟李治详细说了江南的情况。
  江南的情况李元瑷多次上书说明情况,李治这边也有自己的渠道了解。
  但与李元瑷亲口说来,又有另外的感觉。
  尤其是海外贸易方面,更加深远的意义,只有与李元瑷亲自交谈才能体会,感慨万千,问道:“对于海外贸易,你还有什么想法。舅舅一但辅政,会越发强势。庙堂五相,三个半是他的人,其中两个还是辅政大臣。那个时候,只要他愿意,我就是傀儡。有什么想法最好一并提出,免得到时候身不由己。”
  李元瑷略一沉吟道:“提高真腊国与我大唐的外交地位。”
  “真腊国?”
  李治想了想道:“就是那个进贡白象的南边小国?”
  他记得真腊国特别喜欢进贡白象,已经给他们进贡了八头了。
  那些白象挺有意思的,都经过特殊训练,会跪拜舞蹈,在宫里颇具人气。
  只是吃的太多,每天要吃千斤食物。若非这玩意不忌口,什么树叶、果实、树枝、竹子都吃,他们都快养不起了。
  “不错!”李元瑷道:“真腊国哪里环境独特,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比之江南更加适合耕种稻米。他们的稻米收成极好,只是国小人口不多,粮食需求不大,甚至还有用来喂大象的,奢侈之极。我们可以与他们深入往来,鼓励他们耕种,然后收购他们的粮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我朝粮食困局。我们不能让脉门为外人握住,可在自身鼓励耕种的同时,还能多一大批粮食来源。这对未来征战,大有益处。”
  在一定时间内府兵制是难以更改的,府兵出战,势必会影响收成。
  如此一来,额外的粮食收入,那就难人可贵了。
  李治霍然心动急切道:“当真可行?”
  李元瑷当然道:“当然!”心底嘀咕了一句:那里可是世界米仓。


第275章 经济布控
  李治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并没有因与李元瑷的关系盲目的听从。
  这一点连他最敬慕的父亲李世民都做不到,何况是李元瑷?
  在听极李元瑷分析后,李治陷入漫长的思考琢磨。
  自己这个一起长大,跟自己争美食,抢母爱的发小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年所干的事情,莫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
  但就如祖冲之一样,他对术数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时代,后人无法理解,导致他的术数理论险些失传。
  李元瑷的思想跳脱也远超常人。
  用得好有奇效,堪比萧何、诸葛亮,可一但出了问题,那就有将自己陷进去的危机。
  李元瑷在治理江南的措施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满朝武皆是赞誉满满。
  就成果而言,李治觉得哪怕是管仲、诸葛亮再世,萧何、房玄龄复生,亦无法在短短几年里做到这样的成果。
  但是最近庙堂上已经有了一股异样的声音:有人觉得江南的治理到此为止就可以了,过犹不及。
  这异样的声音,得到了李治的重视。
  经过一番详细调查,江南东道的经济受到各方面的刺激大幅度上升,但相比之下,粮食收成较之以往下降了许多。
  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决心整治江南东道的时候,朝廷就有心里准备。
  江南的问题就是粮贱伤农,百姓越种地越穷,越穷就越种地,陷入了死循环。
  改变江南的情况,会令得粮食减产,在预算之中。
  现在随着李元瑷不住的刺激商业,鼓励发展副业,令得许多敢于改变的百姓在自己种粮食的土地里种上了棉花、桑麻,甚至将直接将土地租借出去或者放弃租借,开始从事手工业。
  尤其是瓷器与丝绸的发展,比李元瑷鼓励的茶叶更要红火。
  毕竟瓷器、丝绸是海外贸易最畅销的商品,一但开海成功,瓷器、丝绸等于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完全不用考虑销售问题。
  李元瑷成功以商业带动了江南各行各业的发展,唯独令得粮食产量大减。
  李元瑷治理江南的成绩太出色,太成功了,导致了农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大国,华夏民族亦是公认的农耕民族。
  农耕、粮食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事情。
  江南作为大唐第一大粮仓,每年都要向关中一地输送大批粮食,方能维持关中巨大的粮草负担。
  天灾人祸,需要江南的粮食支援。
  打仗需要江南的粮食资助。
  江南真要从粮仓变成商业中心,对于朝廷来说未必是好事。
  经济的发达,弥补不了粮食的巨大需求。
  故而已经有人察觉到了这点,有叫停江南经济发展的意思。
  江南还得以农业为主,只要江南不穷,生活过得去即可。
  百姓的愿望是很容易满足的。
  李治暂未理会这种声音,但心底却是清楚,不能让李元瑷依照这个模式继续发展下去,该缓的时候得缓,以天下大局为上,不是只顾江南一地。
  大唐是一个整体,该牺牲的,还得牺牲,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但今日李元瑷这一思路,似乎可以利用贸易让江南损失的粮食通过贸易弥补回来,形成两全之法。
  李治看了一眼,已经大快朵颐的李元瑷:在自己沉思的时候,他已经不客气的胡吃海塞起来了,说道:“此法确实可以弥补江南改革带来的粮食压力。不过江南的经济得抓,农耕亦不可能忽略。我们可以通过贸易来满足粮食所需,然不能依赖。我情愿放弃江南的所得利益,亦不能让他国掐住喉咙。”
  李元瑷曾是宫里常客,尚食局知道他的喜好。在江南他伙食不差,毕竟身份摆着。但江南的食材,哪里能跟宫里的比。
  这个时代没有千奇百怪的调味料,食材是味道的最关键的部分。
  尚食局做的这桌子饭菜,可将他的食欲完全勾引出来了。
  听到李治一语道破国与国贸易的关键,李元瑷将嘴里塞满的食物快速嚼了嚼,咽了下去,说道:“太子是一语道破这贸易的关键。关于这点,我有几个不成熟的想法。第一、我们可以反客为主,不让他们掐住喉咙,而是由我们掐住他们的喉咙。”
  李治精神一震,道:“此话怎讲?”
  李元瑷笑道:“我们给他们足够的面子工程,让他们为我们种地。他们产出的粮食我们全收,真腊小国我们朝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吃掉他们生产的所有粮食,就算存储过多,也可以用这些粮食与北方诸部换取马匹、皮革。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必然会大范围的种植,乃至过度的种植。南方诸国与粮食这方面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除了我们谁都吃不下那么多粮食。一但我们停止订购,他们种植的粮食将会囤积浪费,经济立刻崩塌。”
  李治听明白了,拍案说道:“这样一来反客为主,他们得求着我们收购了。”
  李元瑷颔首道:“正是如此!”
  “还有呢?”
  李元瑷道:“打造一个商业联盟圈,以我大唐的开元通宝为唯一货币,将利益捆绑在一起,以宗主国的身份号令他们维持和平。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保持诸国的现状,他们无法相互征伐,也就无法吞噬壮大。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控制住他们,维持南边的平衡。”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制霸,自身实力最为重要。此番我军南下助干陁利国复国打出了我大唐的威风。但还不足够,朝廷最好能组建一支能够制霸海洋的战舰,可以随时随地的将大军通过水路运至任何地域。如此一来,与贸易上百济、倭国、新罗以及南方所有国家都得仰着我们的鼻息生存。”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