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锦衣卫上的情报上,并没有提及这位‘指挥若定’的知府老爷,反而是对于平阳县县令倒是多次提及,称此人有干才,更有担当。
几乎一目十行的读完这篇奏章,看到内阁的批复是‘贺捷奏章送北京,勿扰灾报,一月内报备洪灾事宜’,朱聿鐭倒是松了口气,看来这帮子内阁老油条,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直接令其报告具体抗灾事宜,并且责令其一月之内上交。
看到这里,朱聿鐭将这份奏章后续的处理也捡了出来,这一次的奏章倒是再没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几乎将所有的救灾情况,全部写了出来。
虽然看的出来,这位知府老爷不断的给自己加戏,但是具体过程与锦衣卫所报的,已经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内阁也直接给予了‘核准’的批示。
不过这种沁菩萨官员,对于同为文官体系的内阁来说,大加处理显然不太可能,之前的严厉批复最多也就是敲打一二罢了,就如同酒桌上的罚酒三杯。
但是这事到了朱聿鐭这里,就完全是另一码了。
他可以容忍官员办砸事,也可以容忍官员的能力不足好心办错事,但却是不能容忍占着茅厕不拉屎的官员,既然啥事都不想伸手,那自己何必花钱请他上班,直接摆一个石像放在官位上多省事,还能少出一些工资。
不过因为啥也不管,倒也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这人并没有欺压地方、鱼肉地方的劣迹,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贪污腐败的事情,完全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庸才罢了。
既然只是不合格,并没有其他的事情,那用刀子说话显然也是有些太过于严苛了。
但是既然他已经惹的皇帝老儿心情不好,那朱聿鐭以其大灾之年无所作为,罚他连降三级,直接为一县主薄,或者直接令他致仕还乡,却还是可以的。
因此朱聿鐭十分干脆的批复连降三级,以观后效的批语后,便即为这事划了一个句号。
至于那个平阳县令,本着不偏听偏信的想法,朱聿鐭同意在奏章之后加了一句,查验那位县令在水灾之中表现几何,若有功绩,便可立即提拔其成为温州府知府。
虽然话中说是需要查验,但是朱聿鐭却是很明白,他这批复送到内阁后,那人必然一跃而起,成为大明政坛之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毕竟这种内阁都不知道的人物,居然可以让皇帝特意给点出来,这本就是一种政治暗示,又怎么可能会被这些官场老油条所给忽略过去?
这便是身为皇帝,握有权柄的好处,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直接令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极大的改变,获得不同的人生。
好在这种灾荒的奏章并不多,其他一些蝗灾、旱灾,都是小规模的发生,而且根据奏章上来看,各地官员的处理也还算过的去,朱聿鐭便即再没有推倒重来的意思。
不过唯一令朱聿鐭十分不爽的是,这些官员们似乎为了显示他们的文才,也似乎是因为大明奏章制度的死规定,这些官员们的奏章都是如同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其中最令他不耐的便是,从奏章最前的问候语开始,一直到进入正题,没个几百上千字,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后续的处理过程,更是不断的被妙笔润色,一道奏章没个几千字,似乎都显示不出来这些酸丁们的手艺一般。
这不仅严重的浪费价格昂贵的宣纸,更是令朱聿鐭的阅读体验十分的差。
好在,有内阁先过了一遍,将奏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提炼而出,贴在一边,并附上内阁的处理意见,这也为朱聿鐭减轻了大半的压力,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尽管如此,朱聿鐭依旧再次立了一个与朱元璋一样的规矩,有事说事,别在这奏章之中写与内容无干的事情。
不过朱聿鐭做的更狠,直接限定奏章数字不得超过一千,若是出现与内容不符的问候文字,则立即计负于官员考成之中。
虽然规矩再一次立下了,但是想要产生效果,至少还需要数个月的功夫,在这之前,朱聿鐭尽管烦燥难当,但却依旧只能钻入奏章堆中,与之不死不休的征战。
第509章 磨刀石
这一堆奏章,朱聿鐭足足花了半个多月才全部清理完毕。
虽然有内阁的贴条,可以让朱聿鐭更加省心省力,但是比较重要的奏章,朱聿鐭却是依旧是从头到尾全部过了一遍,这无关于信任与否,而是他需要第一视角的认知,而不是完全去吃别人消化过的,带着别人主观意见的贴条。
而且因为皇帝终于开始亲政,这段时间内也不断有其他奏章送入,无论重不重要,都必须要送他这里来过上一遍,这才让他几乎天天都趴在办公桌上,几乎完全失去了人生乐趣。
不过好在夜间朱聿鐭的乐趣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各个嫔妃为了争宠,更是会使尽百般手段,让他这段时日里,都几乎都有些吃不消了。
虽然这些公务十分重要,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女们的教育,却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朱聿鐭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会是一个生于深宫女人之手,万事都没有自己判断力的巨婴。
看看一直被养在深宫之中的崇祯皇帝,虽然这人也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家伙,但是在初亲政之时,还不是因为文官们的忽悠,直接被玩废了,连向灾民收税,并且追收之前欠税的这种破事都干的出来,他最后自挂在歪脖子树上的结局,委实一点也不委屈他。
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孙未来有这么一天,朱聿鐭决定无论如何心疼,也得让他们出去见见世面。
这不仅仅是想法,而且还是朱聿鐭已经宣之于口的成法了,他在出征之前,就已经知会过皇后,未来的大明依旧是嫡长子制度,只是皇子若想被立为太子,就必须亲历过民间、军队方可。
而朱琳洛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经历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朱聿鐭因为担心寿命问题,这个之前的嫡长子已经成长为十一岁,再磨炼几年,就可以上位的原因,也因为朱聿鐭不想再一次看到文官一家独大的局面。
世间万般磨难,没有一人可以全部经历过。但只要经历过一些民间疾苦,了解百姓们所思所想,了解过军人需要什么,就能形成自己的三观,不会被最能忽悠人的文官给忽悠成瘸子。
当然,朱聿鐭也不打算培养一个好战狂人,皇太子经历过这些之后,再由他亲自言传身教一些文武平衡的道理,更加有助于大明出现合格的继承人。
朱聿鐭很喜欢当年一部电影之中的一段台词,合格的君王从来不会轻易挑起战争,但他却必须做好随时应对挑战的准备。
以华夏自己的话来说,那便是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而朱聿鐭也明显可以察觉的到,如今的大明文武众臣,甚至都已经开始隐隐的出现了选边站的迹象,因为一直到了如今,朱聿鐭还没有立下太子,这就给了太多有心人投机的机会。
若是之前的大明朝,根本不可能出现如今的局面,那便是旧嫡长子的地位,遭受到了现今嫡长子的严重挑战,但是最终花落谁家,却是一个未知之秘。
这真的是一个未知之秘,甚至连朱聿鐭都有些举棋不定,不知道该立谁为好。
若是他明知自己还有数十年的寿命,他定然毫不犹豫的立还不会走路的如今皇后嫡子为太子,毕竟如今的这个嫡子是最具法律效力的继承人,立了他可以让所有人都服气,人心立即凝聚起来。
但是若是他在数年内便即轰然倒下,那若是立了这个幼子,大明就会立即陷入主少国疑,甚至野心家四起的地步。
若是立旧嫡子为太子,那就算数年之内他就倒下,那这个已经接近成年的太子,依旧可以在他离去之前,就能笼络到足够多的他老子之前旧部,在他离世之后,将局面稳定住。
但立旧嫡子为太子,却是缺乏法律依据,毕竟这只是先王妃之子,并不是真正名义上的皇后之子,按照法理来说,只能算是长子,而不是嫡长子。
也正因为朱聿鐭的不表态,甚至因为他察觉到朱琳洛所处的尴尬和危险之境,开始派出大量人员保护朱琳洛之后,冒险选边站的人已经开出有所冒头,这种投资虽然危险,但是却因为一旦成功,则收获极大的远景诱惑下,还是不乏果决的狠人。
眼前的朱琳洛虽然依旧年幼,但是在这种危险的政治环境下长大的他,显然已经有了超乎他年龄的成熟。
因为没有娘亲的呵护下成长,小小年纪的他,也已经从朱聿鐭对于文官的态度中看出,他的老爹是不喜欢文人的,因此每日间除了读书之外,还在皇宫开辟出了一块小小的演武场,每日间弓马骑射,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个小家伙的各种举动,朱聿鐭无不尽收眼底,先不说这小家伙这么小就已经这般的成熟和经历过人世间的险恶。单单说这小家伙在他膝下长大的,在朱聿鐭之前几个孩子全部死于乱世,仅存的这一点骨血,就让他备加珍惜。而这十数年间的陪伴之下,对他的感情,自然不会少到哪里去。
相似小说推荐
-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起点VIP2021-08-31完结我爹,大宋文宗!我娘,大族薛家女!我大哥,进士!我二哥,进士!我三哥,进士!所以我混吃等死应该很合...
-
大明从慎重开始 (一笑澄明) 起点VIP2021-05-09完结弘治十一年,弘治中兴正由兴盛走向衰落,贤臣们年衰致仕,内阁三人渐渐老去,弘治皇帝励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