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入库:04.13
用后世的语言来说,其实叫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利,指利益、功利。
倒是有点意思,但欧阳辩并不想讨论,不过这就是这个时代士人的智力游戏,要想和他们增加感情,这样的游戏必须得参加,于是欧阳辩点点头道:“子瞻兄是怎么认为的呢?”
说起论道,苏轼整个人都要发光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至圣先师所说,圣人要求君子义以为上,春秋繁露里也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所以我的观点是,君子以义为先,至于利则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苏轼斩钉截铁道。
欧阳辩同意道:“子瞻兄说的有道理!”
苏轼:“……然后呢?”
欧阳辩楞了一下:“什么然后呢?”
苏轼有些蒙:“论道呢,你光是同意我的观点,那叫什么论道?”
欧阳辩不由得哑然失笑。
苏轼以为欧阳辩年纪还小,之前没有尝试与人论道,所以不知道规矩,倒是息了心头的争强好胜之心,安慰道:“没事,不懂也没关系,以后我和子由辩论给你看,你看看就知道论道的规则了。”
欧阳辩点点头道:“以后要请子瞻兄和子由兄多加教导了。”
苏轼笑道:“互相交流就好了。”
苏轼息了辩论的心思,欧阳辩却是起了倾诉的念头。
“子瞻兄,我有一个朋友,他时常闷闷不乐,原因是他的朋友被人无辜冤杀,但杀人者却依然逍遥法外,你说他该怎么办?”
苏轼有些奇怪地看了看欧阳辩道:“那自然是报官啊。”
欧阳辩叹息一声:“如果连官府都不管这事呢?”
苏轼霍然起身:“那就告御状!”
欧阳辩摇摇头:“若是官家也有意袒护呢?”
苏轼断然道:“那不可能,堂堂大宋,总不至于连一个讲理的地方都没有吧?”
欧阳辩突然道:“死的人是一个婢女,犯案的是朝中宰相。”
苏轼沉默了下来,他想起来了,欧阳辩所说应该是去年的陈执中案。
苏轼虽然没有做官,但他是大约懂得的,苏洵也和他说过,陈执中因为婢女案被贬谪,那么冤杀婢女的罪行便不再追究了,而真正的杀人者也不会有人去追究了,这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看到苏轼的神情,欧阳辩大约是明白了,这个神情他在欧阳修的脸上见过,在包拯的脸上见过,也在王安石的脸上见过。
大宋朝的人啊,终究还是没有将婢女的命当命。
欧阳辩顿时有些心灰意冷,他还以为以苏轼的浪漫,应该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没想到……
欧阳辩自嘲的笑了笑,终究是自己过于执着了,人要超越自身时代的观念,是何其的难得。
欧阳辩一直想着从程序正确上去帮小石榴,但时至今日他才真正意识到,在这个时代,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的。
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欧阳辩一笑扯开了话题,和苏轼聊起了诗词的问题。
欧阳辩的见识广博,来之后世的理论知识更加的先进,加上他总是能够偶尔来几句明清的诗词,倒是让苏轼钦佩不已。
因为苏家父子的到来,欧阳辩的生活里又多了一项乐趣,就是躺在躺椅上,听曾巩兄弟和苏轼兄弟之间的论道。
曾氏兄弟和苏氏兄弟倒是辩论得旗鼓相当,欧阳辩听得也是津津乐道,但一般不参与其中,只是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以高屋建瓴的见识对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倒是让双方都颇为惊喜。
因为有欧阳辩用后世的观点的提点,让曾巩兄弟以及苏氏兄弟都有不少的感悟,写了不少的文章,大多是描写了双方的观点,最后结尾是【辩曰:】作为总结。
这个【辩曰:】里的辨自然指的欧阳辩。
他们写完文章后,大多会拿过来给欧阳辩指正,欧阳辩每次看到后面的【辩曰:】,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值了值了!
什么留名不留名的真的无所谓,主要是享受辩论的快乐嘛!
在这种辩论之中,苏氏兄弟以及曾氏兄弟和欧阳辩的感情与日俱增。
不过欧阳辩并没有对此感觉到满足,苏氏兄弟和曾氏兄弟只是捞到盆里的鱼,外面的汪洋大海里的鱼他也得去摸一摸才行。
成为了王安石的弟子,就得承受以后王安石带来的因果。
他得尽全力扩张人脉,后世的太祖不是说了吗,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想要变法,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
王安石是个很出色的人,但他擅长将朋友搞得越来越少,把敌人搞的越来越多,这种本事也是真服了。
所以欧阳辩成了汴京的交际花。
澄园和西湖城都是他的地盘,只要有诗会文会,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凑热闹,遇到一些贫穷的学子,欧阳辩就会伸出援手,也不管在记忆里有没有这个人,反正能帮就帮。
时间一长,在学子中便流传出了及时雨欧阳辩的说法。
第135章 满江红!
嘉佑元年除了年初仁宗不豫(神志失常)以及大范围的水灾,以及这两件事引起的大臣逼迫仁宗赶紧立皇子的大事之外,就是一些民变啊、旱灾啊等等对于汴京人民没有什么影响的传言。
这些事情对于汴京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甚至都不如西湖城营业和二期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大。
朝堂上的熙熙攘攘和汴京城的百姓关系不大,他们能够感觉到的是,今年的生意好做了,除了发大水的时候萧条了一下,但大水退去,生意比之前更加好做起来了。
之前有人说过西湖城营业之后会让汴京城内的生意大受影响的说法也没有成真,反而进城的人更多了。
其实道理倒也简单,远道而来的人因为西湖城而来,便不会过汴京城门而不入,进去逛一逛就会忍不住买点东西。
他们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将蛋糕做大的原因罢了,西湖城的出现让汴京城的虹吸能力变得更强而已。
当然,他们更加不会意识到大宋朝的经济在慢慢地好转起来,尤其是在秋收之后。
水灾过后,朝廷推行的青苗贷让农民的补耕进行得很顺利,而大水带来的营养让农作物大丰收,三司及时贷款用较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让谷贱伤农也没有出现,农民收入提升,购买力一下子就爆发起来了。
农业银行的急剧膨胀,让沉淀多年的铜钱重新流转道市面上,让因为钱荒而萧条的市场拥有了大量的铜钱,变得非常活跃起来。
一下子整个大宋朝的经济被盘活了起来。
这在三司使的年终审计上体现了出来。
包拯上任半年时间,仅仅是扶植了一个农业银行,全力推行了一个青苗贷,就让经济活了起来,在年终审计上,半年的时间,大宋朝的税收收入暴涨三百余万贯!
三百余万贯对于整个岁入自然只是小部分而已,但多出来的三百余万贯却是让干涸的国库顿时有些结余。
这点钱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但带来的希望才是最为激励人心的。
包拯善理财之名响彻整个大宋朝堂。
仁宗以前是不太愿意见包拯的,因为包拯见他的时候除了喷他还是喷他,他还不敢表现出不耐烦,现在包拯见他依然还是喷他,但仁宗却甘之若饴,谁让人家是财神爷呢。
欧阳辩得知这个情况的时候,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心中的欣喜和鼓舞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是被喷得最狠的一个,但实际上青苗法并非是他第一个实行,那是中唐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而在这时还有陕西转运使李参、王广渊都实践过,以及知明州鄞县时王安石自己也亲自实践过,效果都很不错,这说明这个办法其实是对症的,只是让执行的人给搞糟糕了。
欧阳辩认为,青苗贷应该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官府执行能力差、官员素质低的时候,最好是将它归类为经济行为,让民间资本去做这个事情,官府则是作为监督者,这样反而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实际上效果的确很不错。
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欧阳辩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监控,可以说,自从青苗贷执行以来,他有六七成的精力都投在了上面。
不得不说于谋和陆采薇都是非常好的助手,在这个过程之中,欧阳辩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的监督推动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其他的几个钱庄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不少的违法乱纪的行为,但农业银行却是出现的最少,也是最受农民信任的。
汴京的冬天来了,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了整个汴京城。
欧阳辩的小院被一片白皑皑的雪封锁,却没有窝在被窝中,也是颇为罕见的事情,碧珠一早过来就看到欧阳辩身着单薄睡袍,赤着脚在书桌前写东西,不免有些奇怪:“四郎,今天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
欧阳辩笑了笑道:“给故人写一封信。”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朝当国公 (千斤顶) 起点VIP2021-08-23完结杨峰穿越了,他来到了大明,但他一点都不高兴,因为他快饿死了。想尽办法回到现代社会的他...
-
脸谱下的大明 (狂风徐徐) 起点VIP2021-08-30完结来到这个时代,我想在绍兴和青藤一醉,想去翻翻那失传的《永乐大典》,想见见一生未曾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