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 (一笑澄明)


  只是严成锦还不满意,让他又去钻了几个,家里八个木桶,钻空了六个。
  还有两个装着盐水,才没钻。
  严成锦也没闲着,命人将木炭拿到庖房,全部倒进锅里,用清水煮开。
  他要制作活性炭,叫庖厨和何能过来看。
  “这口锅不能用了,你懂本少爷的意思吧?”
  何能委屈地点点头:“买一口新的!”
  连忙命人下人去买了两口新锅,抗着回来。
  煮沸后,严成锦命人将木炭捞起来,这个步骤有些危险,就不亲自操作了。
  木炭用清水重洗干净后,放到锅盖上,烤干。
  烤干后,换了一口新锅,再次倒入锅中,继续煮沸,然后捞起来,再烤干。
  如此反复三次,用掉三口锅,才将烘干的活性炭拿起来。
  在有小孔的木桶底层,铺上五层纱布,倒入草木灰,再铺上五层纱布。
  三个桶都如此操作,为的是去除盐中的氯化镁,除苦涩。
  最后,在两个有小孔的木桶下,铺上五层纱布,倒入活性炭,顶上再铺上五成纱布。
  两个开孔的桶,皆如此操作。
  严成锦将盐水倒入木桶中,经过纱布→草木灰→活性炭→纱布,这样的过滤。
  盐水从小孔滴落出来。
  最后得出来一桶澄清的盐水。
  提到庖厨,用大锅煮,得到一锅雪白的盐粉。
  比刚才的黄盐,足足缩水了近八分之一。
  “看清楚了吗?以后给本少爷吃的盐,要这样提炼。”
  何能目瞪口呆。
  弄这一桶盐,花去近两个多时辰,严成锦才坐在火炉旁,微微转动烤全羊,身旁是半桶接近雪白的盐粉。
  “去喊王不岁来。”
  谢玉回江南过年节了,严成锦便找王不岁。
  片刻后,王不岁来到严府,还带来了一幅字画,当做年礼送给严成锦。
  “少爷找小人,有何吩咐?”
  “今后良乡的商会也贩盐。”严成锦道。
  王不岁面色青一阵白一阵,解州有一个天然盐池,方圆一百二十多里,取之不尽。
  晋商几乎是北直隶最大的盐商,良乡的盐,还不知上哪儿找去呢。
  “少爷,咱们良乡没有盐池,也没盐土。”
  良乡离海远,上哪儿弄盐去,弄到盐也拼不过晋商,他们的渠道遍布天南海北,连边境的一些马市茶市也有他们的身影。
  “咱们买他们的盐,做精盐。”
  严成锦掀开纱布,露出一桶接近雪白的盐,王不岁用手指蘸取一点,伸到嘴中,瞪大眼睛,这是……盐?竟然不苦涩!
  “少爷,这怎么提炼出来的?”王不岁没见过这么精细的盐。
  “让良乡的商行卖精盐。”
  晋商的盐,大多是贩卖百姓的粗盐和给士绅的细盐,但精盐的市场,一片空白。
  提取精盐的成本高,只能卖给士绅。
  何能学着严成锦的样子,演示了一遍,果然,最后出来是精细近乎雪白的盐粉。
  过着年节,王不岁却赶到了良乡,招募一些妇人,在船厂空旷的草棚,开始炼精盐。
  良乡商会的成员被招来,掏银子入股贩盐的买卖。
  士绅们也不傻,贩盐能贩得过晋商?
  王不岁干脆把装着精盐的小罐拿出来,道:“你们尝尝。”
  “这……不苦涩?”
  “味道真是好!”
  市面上压根见不到这么精细的盐,这是商会崛起的神器啊!
  “王东家,哪来的?”
  王不岁笑而不语。
  次日一早,良乡街道上,一家卖大酱的商铺,被王不岁改为良乡盐记。
  过年要送礼,严成锦不想送太贵重的礼物,便命人又提炼了一桶精盐,装在小罐中,分别给王越、戴姗、刘健等人送去。
  严成锦命人装了一罐精盐,来到李东阳府上。
  李府的管家客气:“严大人稍等,老爷去谢府下棋了,怕要晚一些才能回来。”
  “无妨,可以先见小姐。”
  严成锦来到李府的后堂,等了一会儿,李清娥与另一个清秀的姑娘携手出来,面容比李清娥稍逊,但胜在身材。
  谢香灵见了严成锦,冲李清娥俏皮笑道:“姐姐今日会情郎,妹妹改日再来。”
  “香灵,休要胡说……”
  严成锦望着这姑娘,闻到八卦的味道,此女长得有几分像谢迁,不会是谢迁的闺女?
  谢迁有两女,按时间推算,尚待嫁闺中。
  谢香灵走后,李清娥轻声道:“香灵是谢大人之女,平日无事喜欢到府上陪我说话,性子直率,没有坏心眼。”
  “小姐多心了,在下未放在心上,过年节,特意给小姐带来一礼。”严成锦从袖口掏出一个胭脂盒,道:“寒风凛冽,将这霜膏抹于脸上和手上,就不会干裂了。”
  李清娥接过闻了闻,淡淡的梅香,臻首道:“谢过严大人。”
  这时,府门外,李东阳背负着手走回来,赢了谢迁两局,心情不错。
  看见那顶破轿子时,心情顿时不好了。
  何能连忙上前打招呼:“李大人回来了。”
  李东阳知道这是严府的家丁,轻嗯了一声,走进府中见夫人拿着胭脂盒,幽幽道:“严成锦呢?”
  “与清娥在后堂。”刘氏含笑:“安定伯的儿子,老爷觉得如何?”
  李东阳不理她,大步走向后堂,却被刘氏拉住了,嗔怪:“你见清娥愿独见哪家公子,分明是对严成锦有意。”
  “就是怕清娥对他有意!”
  刘氏蹙眉道:“此子有心,给府上送来了一罐精盐。”
  李东阳不以为意,盐并非贵重之物,“一罐盐就把你收买了?”
  刘氏嗔怪:“老爷不当家,连柴米油盐都不识,这么精细的盐,买都买不到哩。”
  下人将庖厨的盐罐抱来,两罐盐一起放在台上。
  李东阳看到盐罐时,却有些惊住了,这盐怎么如此雪白?
  尝了尝家中的,带着苦涩之味,再尝尝那罐新盐,眼前一亮,命人请严成锦出来。
  “哪里来的精盐?”
  “府上提炼的。”
  严成锦看见那罐发黄的盐,这盐没提炼干净,有低毒,保不准李东阳的儿子都养不活,跟这点有关系。


第237章 你真敢谏言啊
  李东阳看盐精细如雪,想送到宫中给弘治皇帝,严成锦随他一同进宫。
  弘治皇帝在东暖阁看书,年节对他来说,与平时没什么不同。
  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李大人和严大人求见。”
  不一会儿,严成锦跟着李东阳,大步走进殿中。
  “臣想,宫中膳房没有如此精细的盐,特地送来给陛下。”李东阳躬身行礼。
  小太监将封好的盐罐呈上去。
  弘治皇帝捏起来一些,细如面粉,白如冰雪,笑道:“李师傅处处想着朕,有心了。”
  严成锦心想。
  如何让弱小的良乡商会,加入茶市和马市中。
  晋商垄断了贩盐,徽商垄断了丝绸布匹,粤商的主场是沿海那些番商。
  各有各的地盘。
  良乡商会无“一技之长”,压根挤不进十大商帮。
  大明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就是无法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经济实力,国库总是缺钱。
  良乡商会,就是转化利器。
  “陛下,臣有一句不知当不当讲。”严成锦一本正经。
  弘治皇帝微微抬头,来到暖阁后,这个家伙一声不吭,今日无朝事,索性就听一听:“说吧。”
  “臣恳请陛下,准许良乡的精盐,加入茶马易市中,无需堪合,也能与番邦交易。”严成锦道。
  晋商势力再强大,也只能在大明和西北有茶市和马市的地方交易。
  不能和朝鲜、倭国、安南、鞑靼和女真等国交易。
  换言之,不能做外贸。
  若陛下答应,良乡商会就能外贸,这是天大的优势。
  精盐,将成为丝绸、瓷器和茶业之外,又一个商品符号!
  这也是良乡商会迅速崛起的风口。
  你真敢谏言啊,李东阳大惊失色,道:“此举无异于开海禁。”
  弘治皇帝露出略有深意的目光,若无把握,此子不会谏言,倒想听听:“李卿家说的不错,你说说看。”
  严成锦道:“与开海禁有区别,不出海,由商人运往番邦边境,进行贸易,一半银子充入国库。”
  弘治皇帝双眼一亮,狐疑:“有多少银子?”
  “堪比一府的新商税。”十成,严成锦只说了一成。
  精盐所得的利润,堪比丝绸和茶业等商品。
  这就是信息差带来的风口。
  鞑靼和瓦剌无法炼盐,只能刮碱地结成的盐霜。
  安南靠汲取井中的红盐,朝鲜和倭国虽然临海,炼出来的盐苦涩。
  皆缺精盐。
  光凭良乡产的精盐,恐怕还无法供应这么多番国,压根不担心卖不出去。
  盐又是消耗品,比交易铁具还赚白银。
  弘治皇帝暗暗加了两成,足抵三府的新税?面色突然变得凝重起来。
  “去,宣内阁和六部进宫!”
  不一会儿,午门外,一顶顶轿子停在雪中,秦紘暗自抱怨,大过年的,陛下还宣我等进宫,让不让人过年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