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 (骑龙攀天)


  姜苗苗眼神躲闪着,她知道自己想多了,尴尬的从沙发上一下跳起,抢先一步蹿到了房间内。
  “啪嗒!”
  天空制造基地,灯光熄灭。
  这个夜晚,《举起手来》的第二集 已经开始播放,等第二集播放完毕后。
  “战术白给、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螳臂当车、炮烙之刑、致命打击(鸡)......”
  一个个从电视画面衍生出来的梗在这个凌晨深夜,随着诸多评论开始发酵。


第157章 抗战浮夸风?
  第二天醒来后,李南池发现自己上半身在沙发上、下半身在地板的地毯上。
  “这么高难度的睡姿,你是咋睡着的?”
  姜苗苗趴在沙发背上,头搁在白皙的手臂上,探头探脑的看着被第三波闹钟叫醒的李南池。
  一睁眼就是一张言笑晏晏的脸庞,李南池心情大好的说道,“按照一般的言情剧套路,你不应该是过来,试图把我重新搬回到沙发上,然后受到惊动的我往沙发下一垮,两人一起翻滚压到沙发下?”
  喵总大人站起身对着沙发上的李南池给了一记白眼,“你怕不是没睡醒吧,想什么美事儿呢?快洗漱吧,我出去买早点。那个《举起手来》造梗的话题已经上围脖热搜了,还有虽然收视率不错,但口碑两极分化,热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叫‘抗战浮夸风’,就是特意给《举起手来》起的。”
  李南池打开手机一看。
  果然,大清早的热搜榜上,前十之内与《举起手来》相关的梗就有三条,热搜榜第五条是“#抗战浮夸成风?#”
  第二条就是“#李南池黄飞新作首播破三#”
  而第一条,是“#一集二十三个梗#”
  乍一看,李南池还没看出这热搜第一与《举起手来》有什么关系,点进去才发现集思广益的观众从《举起手来》第一集 里面提炼出了二十三个梗,从第二集里面也总结出了十九个梗。
  一千个观众就会衍生出一千个评论。
  破三的高收视率下,观众们对前两集的关注度很高,而电视中各种脑洞大开的鬼子扑街方式,让不少年轻观众联系起各种各样的梗。
  对列举出来的这些梗,李南池一点儿都不感觉到奇怪,在编写剧本的时候,他就想到了这些。原时空在猫牙直播平台“一起看”栏目的某个抗战电影直播间内,每次播放到《举起手来》这两部电影的时候,弹幕的实时互动上就会冒出很多这样的梗。
  但李南池不知道的是,这种观众对一个片子大面积热闹找梗、因此而冲上热搜第一的,却是创下了卫视电视剧的首次!
  不是说以前没有玩梗的,但在一部片子里密集的穿插进这么多梗,而且还让观众看得兴趣盎然、主动找梗的,至目前为止是《举起手来》做到了极致。
  不少导演看到了这种有意识往片子里植入梗的效果,嘿,还是年轻人头脑好使,不过这插梗看似简单,却对融会贯通的头脑有着很高的要求,不能露出一点儿生搬硬套的痕迹出来,不然就要被喷惨了。
  相比位居热搜榜第一第二的两个词条,李南池却是对这第五个词条却更感兴趣。
  抗战浮夸风?
  倒是一个新颖的名词。
  李南池倒是想看看这文章里浮夸出了个什么。
  点进词条进入后,发现文章名字的作者叫做“刘一笔”。
  李南池的脑海中对这个名字还有些印象。
  这篇文章写道:
  “两位抗战剧新锐导演的新作:《举起手来》首播,取得首视破三的骄傲成绩。
  在如今收视率破2都挺稀罕,历史权谋、都市情感、玄幻仙侠剧是一线卫视主流排片的当下,一部抗战剧再次取得傲人成绩,让人不得不感叹,难道抗战剧的春天已经来了?
  ......同《小兵张嘎》突破以往高屋建瓴的拍摄视角不同,同样从小人物抗战视角的《举起手来》在项目成立伊始,就打出了‘抗战喜剧’的口号。
  现在骄人的收视率已经说明了这个口号已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可能演化成一个抗战片拍摄新类型,李南池和黄飞已经旗帜鲜明的把“喜”这个元素加入到抗战题材中。
  然而这种尝试也引来了很多批判,主要的集中点就在:这种不正经的抗战风格,会不会误导新时代的年轻人对历史形成误导性的认知?有观点认为两位抗战年轻导演从《小兵张嘎》开始,开启了抗战剧呈现不严肃的先河,此后衍生出诸如《抗战霸王花》《神勇掷弹手》诸多浮夸的片子......笔者姑且将这种风格称为‘抗战浮夸风’。
  《举起手来》浮夸吗?
  笔者认为,在细节处理上,该剧依旧是严谨的,情节脉络严丝合缝,但在搏斗镜头上,采用了喜剧化的处理方式。
  此外,笔者基于集搜客大数据软件爬取诸多对于《举起手来》的在线评论,除了发现诸多频繁出现的梗之外,还有对于这部片子是抗战喜剧或抗战神剧的争辩。
  笔者认为两者都有超现实的因素在里面,但喜剧是故意夸张,而神剧却是超现实的夸张。
  就说三个鬼子举着木头想要拦截火车这个举动吧,基于常识这是常人都不会去想也不会去做的事情,这就是故意夸张的表现手法;而《神勇掷弹手》里面,一颗手雷精确制导进鬼子碉堡,这就是超现实了。
  衡量两者之间的,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举起手来》的度,在常人之上,可并未到达超越现实的程度。简单而言,《举起手来》里面的大多场面是可以模仿做到的,但你不可能像神勇掷弹手一样,把一颗手雷扔出百米远,还能精确进洞......
  最后,笔者认为,同出李南池这一个编剧手下的作品,之所以目前出现了《举起手来》和《地道战》风格两级分化的情况,是因为李南池这个年轻人对电影和电视的功能定位不同。如果说在电影上,这个年轻人要传达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在电视上,这个年轻人只带上了‘娱乐于民’的简单考量!”
  这篇影评文下面的评论区,也是一片熙熙攘攘。
  “什么浮夸不浮夸的?这要能缓解咱们上班族的一天的工作紧张感,我就支持!”
  “我觉得没必要去深究,池大的发展方向本就是电影荧幕,根本不是电视屏幕,《举起手来》池大只是参与了剧本的编制,说白了就是恰点钱而已。”
  “没什么可讨论的,看得灰心一笑不就好了?我觉得把所有的抗战剧摆在一块儿,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去关注,就看鬼子神态,鬼子的表情一眼就能看出是这两人的作品,这两个年轻人对于鬼子的形象塑造,已经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表情。明明鬼子神态很严肃,但就是有一种让你看一眼就想笑的魔力。”
  李南池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影评中,唯独这篇上了围脖热搜了。
  一来“抗战浮夸风”这个词语起得新奇,让人好奇;二来自己粉丝助了大力,这篇影评虽然起了个吸引眼球看似批判的名字,但出于京影友谊,刘一笔并没有与其他犀利的影评人一样去批判这部抗战片里扯淡的搏斗镜头。尤其是该影评的最后一段,实际上是在为李南池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开脱。
  本来自己的粉丝冲着这名字,肯定是准备点进去开喷的,结果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好像是“己方人士”,在一众批判的剧评中,这让这些粉丝有种难得一见的感觉。
  看着这篇剧评,李南池没想到,这位剧评人确实给点到了一点核心。


第158章 三毛配角的思考
  确实如他所言的这样,目前李南池对电视剧的态度定义并不如电影那么深刻。
  对于电视剧的功能,李南池持有的是“多种尝试”的态度,将一些风格的东西拎到电视剧里面去尝试,从而给自己的电影项目更多反馈。
  但刘一笔只是说对了一半。
  并不只是李南池对电视剧只是简单“娱乐于民”和“多种尝试”功能的定义。
  主要还是时间。
  相比于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一部动则二十五集朝上的电视剧拍摄周期显然更长,那些经典的抗战剧集少说都得大半年打底才能完成拍摄,就自己目前的上学状态,根本不可能抽出那么多时间来打造一部电视剧。
  但李南池也不可能把像《亮剑》、《永不磨灭的番号》等这样的经典电视剧本外放出去,所以就造成了在影评人眼里,李南池出品的电视剧和电影风格,让人印象尤其的两极分化。
  影评人的态度虽然大多站在对立面,但李南池也并不在意。
  在收视率上,观众已经给出了欢迎的答案,说明对于这种风格不算太抗拒。
  至于观众和剧评态度之间的隔阂,李南池觉得《三毛从军记》可以拉近,从军记里面不少需要细品的台词,可是很有讽刺寓意的。
  因为,《三毛从军记》并不简简单单是一部喜剧镜头的抗战片,更是一部黑色幽默片,它对时代背景的讽刺意味是很深刻的,很符合那种拍片就要反映点东西出来的上层格调。但相比那些一味讲究云里雾里调调的电影,《三毛从军记》又会让普通观众看得进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