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是儿戏,是要死人的。
第301章 枯燥
第一天的行军多少有些枯燥,不仅仅是对姜云明来说的。因为还在大唐的境内离边关还远得很,所以这一路上李靖并没有什么动作,但是等到了接近灵州地界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心情从刚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枯燥之间的转变仅仅只用了半天,等到中午过后姜云明已经多少有些烦躁了。除了临近中午的时候大军停下来歇息了一会儿吃口饭之外没有再没有停过,而姜云明是在马车里坐久了也不舒服,骑马也不舒服,更别提走路了。
李靖和张公瑾看着坐立不安的姜云明发笑,他们能理解姜云明烦躁的心情。在到有危险可能的地区之前行军是枯燥的,赶路,休息,赶路,休息,补充水源,这差不多就是行军路上的士兵们的全部内容,而想当初他们第一次从军的时候心情大致和姜云明差不多,新奇过了就是麻木了。
谁都知道人一般来说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即便是瘫着躺着都是,同一个姿势保持的时间长了都会有一种累的感觉,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姿势时间长短不一样罢了,姜云明现在就是这样。即便是有着软垫的存在他坐在马车里的时间长了也觉得屁股痛,骑马时间长了觉得胯痛,反正是怎么着都不舒服,一直等到接近傍晚的时候大军停下修整姜云明才放松了不少。
七月份的关内正值炎热的时候,仗着年轻火力旺姜云明直接就坐在了地上,背靠着毛茸茸的包子很是舒服。
突然间包子有些躁动,姜云明回头一看是李靖走了过来就赶紧坐直了身子。
李靖没有摆什么大总管的架子,直接和姜云明一样席地而坐,甚至还伸出手想摸摸包子,但是姜云明赶紧搂着包子的脑袋给它转到一边去。
“大总管见谅,包子是来自吐蕃的蕃狗,天性凶猛得很,还是小心一些莫要伤到了。”
李靖也没有在意,缩回手看着姜云明说道:“第一次出征,感觉怎么样。”
“有些意外吧,说到出征小子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战争那惨烈的模样,但是却不曾想这出征的路途就够折磨人的。”姜云明低头苦笑,他从到大唐之后这是第二次走这么远的路程,和之前南下不同,这次出征他可是穿着几十斤重的明光铠的,这一天差点儿没给他折磨死。
现在姜云明坐在地上都是张着腿的,姿势很是不雅,但是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一天下来他都快愁死了,坐在马车里屁股疼,本来都习惯了的骑马如今在明光铠的重压之下感觉大腿内侧的皮肤都要磨破了,铠甲里防弓箭的绸衣和最里面的内衣因为出汗的缘故已经黏在了一起,黏糊糊的难受不说还散发着一股子怪味儿。
“哈哈哈,你倒是实在。”李靖哈哈大笑,他并不是什么从平民爬上来的将领而是有出身的,大业末年他跟随李渊出征的时候也和现在的姜云明差不多。
“习惯了就好了,等你在看过战场的景象之后就会觉得出征打仗更多的是枯燥乏味和麻木不仁,并没有世人说的那种指挥着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的自豪感。”李靖抬头看着天空,多年行军打仗的经历让他多少也懂得一些天象,不是钦天监那求取吉凶卦象的观天象,而是通过观察天空来确定未来几天的天气。
看着李靖抬头望天姜云明也抬起头,这个时代的天空很干净,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雾霾,有的只是白云和天上的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很是好看,姜云明突然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夏天的晚上躺在小麦秸秆的草垛上仰望星空的感觉。
“高远也懂得看天象吗?”李靖看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头低了回来,而看到姜云明也抬头望天的时候笑着张口问道。
“不是很懂,都是道听途说的。”姜云明也低回了头,他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大脑的记忆里只留存着爷爷在他小时候讲过的那些总结下来的谚语。
“哦?说说看?”李靖起了兴致,虽然他现在尽量不见和深交官员,但是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他还是很愿意去听的。
“高远小时候听祖父说过一些,就好比现在吧,天上的白云鳞次栉比犹如鱼鳞一般,祖父告诉我三天之内必定有雨。”姜云明看着天空似是杂乱但却有序的白云说道。
“哦?这是为何?”李靖刚才看天空的时候心中也下了近日有雨的定论,这些都是他的经验,而现在他想知道姜云明的依据是什么。
“不知道。”姜云明摇了摇头,他是个程序员,不是气象专业的。虽然不知道气象专业的人学不学这个,但是他肯定是没学过。“这些都是小子的祖父说的,并不知道以什么为依据的,但是都是祖父他们一辈一辈总结下来的经验,并且用谚语的形势流传下来。就比如说今日的天空吧,在云明的家乡一般都用‘天有老鱼斑,下雨不过三’来说。”
姜云明没有引用原来的“老龙斑”,龙这个字不好随便用,十几万大军呢,人多嘴杂指不定传到哪里去了。
“还有没有其他的。”李靖再次抬头看着天空,嘴里还问着姜云明有没有其他的谚语。
“有很多,比如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蜘蛛添网主天晴,蜘蛛悬吊雨蒙蒙’等等这些,其他的有些记不太住了。”在后世的时候听到的这类谚语很多,但是姜云明并没有特意的去记,能够说出来的就只有耳熟能详的这几个罢了。
“有大智慧的人啊。”李靖长叹一声,似乎是有些可惜。这些谚语形容的场景他都见过,如果遇到的话他也能猜出来有雨,但是能用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总结出来就不得不说是智慧了。
“大总管谬赞了,这些都是祖祖辈辈总结下来的经验,并不是祖父一人所言。”这些谚语流传了多少年姜云明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这些并不是他爷爷总结的。
第302章 灵州
从第一天夜晚的闲聊过后李靖就时不时地找姜云明讨论,在他看来姜云明或许在行军打仗方面不在行,但是不经意间流出来的一些话却很有道理,即便是现在的他也很受启发。
和李靖的孜孜不倦相比姜云明有的就是单纯的烦躁,按理来说枯燥的行军路上有个人愿意和你聊天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但是再怎么好也抵不住李靖天天来啊,整的很多人都以为李靖因为包子的事情在队姜云明说教呢,不过估计她们也想不到两人谈话的内容也算得上是说教,但是两人的位置换了一下。
二十多天的行军路程,姜云明肚子里的东西对李靖有用的本就不是很多,而这二十多天的时间足够李靖把姜云明掏干净了,以至于到了灵州地界整个大军都开始紧张的时候唯独姜云明松了一口气。原因无他,李靖是这次的行军大总管,没那么多时间来烦他了。
虽然灵州现在依旧是属于大唐的地界,但是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少不了间谍这种东西渗入。至于为什么用东西而不用人来形容间谍呢?因为有的时候间谍并不一定是人。这种想法是姜云明在看到李靖因为一群鸟的动作而抓到了一批突厥斥候的时候在心里坚定下来的,当时他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这时候的间谍还不叫间谍,而是叫斥候。和平常人想的不一样,大唐时候的斥候的确就是后世的侦察兵,但是这些侦察兵经常会伪装潜入其他商队甚至是军队之中。最开始的时候姜云明也不理解这突厥的斥候怎么会轻易的潜入大唐的军队之中,在连着向李靖请教好几次之后才得到了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唐的军队其实是杂军,这个杂军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用来形容军队战斗力杂乱且低下的意思,而是因为经过五胡乱华的时代之后整个中原都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大唐军队中也是如此。突厥人有个人尽皆知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扒死人的衣服。草原冬天的气候寒冷,为了生存下来他们没有中原那种死者为大的想法,因此他们从不介意扒死人衣服,大唐阵亡士卒的就更不介意了,穿上唐军的制式盔甲后久给他们潜入大唐军队提供了机会。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渗透进唐军的突厥士兵极少有能够活着回去的,在战斗刚结束的时候也就罢了,那时候不论是哪里都是乱糟糟的,十几万大军谁也不能全都认识。等到战场打扫完毕的时候突厥士兵如果撤离的太过明显就会被抓到,因为出征的将士们都会下意识的朝着南方靠拢,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南方是自己的家,那个方向是安全的方向,而突厥人则不是。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往往得不到什么有效的情报,打扫完战场之后的突厥探子再想撤离就有些难了。打完仗之后士兵们往往都会三五成群的扎堆取暖,有认识的就找认识的,没有认识的就随便找几个人凑到一起,庆祝一下自己还活着。这时候的突厥士兵不论是跟随唐军扎堆还是不扎堆都会出现问题。扎堆吧,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暴露,不扎堆吧,那不是更显得突兀吗?
即便是知道灵州城有苏定方和薛万彻驻扎,但是李靖还是习惯性的从还未进入灵州地界的时候就开始散布斥候,这是他多年行军打仗养成的习惯。整整十几万大军的性命都挂在他的身上,由不得他不谨慎。
相似小说推荐
-
革清 (绯红之月) 塔读VIP2021-07-17完结本以为P2P平台是种创新,回到清朝康熙末年却发现这模式其实历史悠久,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
盛唐陌刀王 (夜怀空) 起点VIP2021-07-06完结228.98万字 5.28万总推荐一场大唐盛世的际遇,自由搏击选手李业附身为大唐李嗣业,一个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