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下酒的威力就不必多说了,但是它只能在有了粮食产量的基础之上推出,不然就算是推出了估计都没多少人愿意种植。
“嗯,朕记下了,还有其他的吗?”李世民点了点头。姜云明虽然年纪轻但是说的很多都是对大唐有大作用的。
“还有就是堆肥了,通过去年的税收您大概能知道堆肥的作用了吧?收夜香这事儿虽然看着不太好看但是确实是有大作用的,而且南方推广的稻种能一年两熟,但是两熟的背后依然是耗费地力才能达到的,所以堆肥这件事是一定要推广的,不然的话后果您应该清楚。”
李世民低着头沉思,年前的税收虽然没有往常年的高但是别忘了那是在有蝗灾和旱灾前提下才会这样的,税收虽然不多但是比起以前受灾的年头来说已经是很多了,所以李世民也知道姜云明说的堆肥的确是有作用的,但是两季稻引进的时候李世民却没听姜云明提起过耗地力这回事儿。
“你之前怎么没说?”
“蝗灾在前儿臣哪还管得了那么多?而且这两季稻和红薯相比耗地力的程度还差点儿,不过现在确实是需要推行了,不然的话会对以后的粮食产量有影响。”面对老丈人略带责怪的语气姜云明翻了个白眼,您老人家是忘了蝗灾来之前您急成什么样子了吗?
“那这事儿交给你管?”李世民一时之间想不到什么好的人选了,想把这事儿交给目前看起来没什么事儿的姜云明。
“别介,您交给阎立本就行,之前刚开始弄堆肥池的时候阎大人也是在场的。”姜云明可不想掺和这件事儿。他还记得后世他还上学的时候上面在农村推广沼气池,有一家子弄完了沼气池之后不久就搬到城里了,结果没人管没人用的沼气池子炸了,那气味弥漫了半个村子而且好几天都没散干净。
“你能不能别老这么一副咸鱼的样子?”看着姜云明着急推辞的样子李世民笑骂了他一句。
“主要是这事儿不是非儿臣不可啊,再说了,这事儿本来就该归将作监管吧?阎大人是将作监监正那由他来负责不才是名正言顺的吗?”姜云明有理有据,理直气壮的反驳道。
“那你呢?你就不能干点正事儿?别一天天的窝在你那个田家村了。”
“儿臣不仅要窝在田家村而且还打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出来了,不仅不出来了还要向您申请军队把田家村保护起来。”姜云明收起了不正经的神色看向了自己的老丈人。“您是不是忘了什么事儿?也是时候为那几本四书五经铺路了吧?”
李世民的神色瞬间严肃了起来。
第232章 鼓励,兑换
世家永远是李世民的一块心病。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多么嚣张的一句话,但是即便是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很对,因为他出身的陇西李氏也是世家的一员。
即使现在人家陇西李氏已经不带他玩儿了。
“是不是......太早了?”李世民心里蠢蠢欲动的同时也升起了一丝顾虑。
内忧,外患。所有对统治者能造成威胁的都可以用这两个词来统一概括,而大唐刚刚决定出兵去突厥边境内部就开始对世家展开行动,这无疑是要把内忧外患一起处理。
“您还觉得早?要不是去年蝗灾影响太大的话去年就该开始了。”贞观初年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有些事情不得已才一拖再拖。
“可是才刚刚敲定了突厥的事情就开始准备书籍的事情,这两件事情一起处理不会出事吗?”人在绝境之下能做出的事情谁都没办法去预料,谁能保证鱼死网破之际世家会不会派人去找颉利谈一些什么东西?
面对老丈人的迟疑姜云明很是不屑。您当初玄武门的时候都没有一丝的心慈手软,手段果决的直接让人囚了老爷子,砍了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怎么现在开始优柔寡断了?真要想解决世家你解决不了?无非就是不想在史书上留下不好的印记让后人唾骂罢了。
“两个方案,一同实施。”姜云明一开口李世民的双眼就亮了起来,他就是在等姜云明开口。
“说!”李世民猛地一拍桌子,姜云明看了只翻白眼。
“红薯春耕时下种,等到八到九月份能够收获,届时的产量已经足够大唐百姓们家家户户来年都能分得到红薯种子,但是与其相比土豆就要快很多。春耕下种,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土豆就能收获,这样在入冬之前土豆完全可以再种一季,而这些新粮的种子就是我们动手的契机。”对于政治方面姜云明实在是玩不溜,他觉得这事儿其实还是交给长孙无忌这样的人更合适一些。
“然后呢?你想怎么做文章?”姜云明说了一大圈却还是没有说到根本的问题上,李世民不由得有些着急。
“父皇您可以下一道旨意,鼓励农户们开垦荒地。”
“不可能!”李世民立刻拍案否决。“开垦的荒地归谁?如果归百姓所有的话以后怎么管理?”
在古代没有百姓会去开垦荒地,除非你住在人都进不去的深山老林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就能解释为什么百姓们不去开垦荒地,因为开垦出来也不是你的。如果抛开归属问题不谈也极少有人去开垦,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发展之后现阶段能开垦的肥沃土地基本都已经开垦完了,再去开垦也都是肥力较差的贫瘠之地,对于百姓们来说根本入不敷出。
唐朝的田地问题比较复杂,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上到王爷皇子,下到官员贵族,所有的分封都是食邑而不是直接封地,这就代表着你只能够对这些田地收取佃租而不能随意处置这些土地。正是因为唐朝这吸取了包括前隋在内多个朝代的教训而总结出的封赏制度才给了姜云明机会,不然的话他也能把新粮和书籍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我们鼓励农户们开垦荒地并且开垦出来的荒地免税两年,各个州县统计之后按照荒地的面积给农户们发放新粮的种子,但是最后收获的新粮必须上缴朝廷,朝廷用小麦和大米等粮食按照荒地面积发放给上缴新粮的农户们保证他们一年的食用粮。”
其实姜云明提出来的总结下来都是空画大饼,当然好处是肯定有的,只是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大而已。
“开垦出来的荒地第一年只能种一季土豆,之后可能连小麦都来不及下种了,而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再给农户们分发更加高产的红薯种子。一季土豆,一季红薯,连着两季种的都是高产且耗地力的粮种,这样一来新开垦的荒地基本就算是废了,在这个没有化肥的年代即便是用上堆粪池的粪肥估计也要两年才能养回来,而那时免税期已经过了。”姜云明要尽量画出最大的饼来激发人们开垦荒地的热情,这样子大唐以后才不会因为新粮的废地导致无地可种。
“第一年没有赋税和佃租,而土豆和红薯本就是高产的粮种,朝廷即便是以三比一甚至是四比一的比例兑换也会让百姓们得到远超常年的粮食,百姓们手中的粮食多了最终都会流入市场,那时我们再把收上来的红薯除去留种之外都做成云明所说的两种吃食,这样就会让百姓们形成用不多的土地种植红薯保证自己一家一年的果腹,而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相对较贵的小麦等粮食。”姜云明为了不让大唐人民只种红薯也是费尽了心思,而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形成价格差异来确保小麦等旧粮种的种植量。
“等到前面所说的都达到了的时候朝廷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也树立起来了,那时候的百姓们就不会轻易相信世家的煽动了,而那时就是我们推出书籍的时候。”姜云明也想过直接把造价便宜的书直接拿出来,但是世家的影响力太大了,而且百姓们在吃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几人还会去学习?所以就只能先解决百姓们的温饱问题之后再把书拿出来。
“可是如果世家在背后阻挠甚至是暗地里动手脚的话该怎么办?”姜云明说的几条计策李世民是认可的,但是新书籍推广的过程必定会遇到世家的阻挠。
“这个就简单了。”老丈人认为最难的地方姜云明反而觉得简单。“舆论,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武器。”
“舆论?”
“新纸造价低廉,我们再用印刷术把世家可能会做出的‘恶行’印在纸上,以世家的所在地为中心分发给百姓们,您觉得到时候百姓们是会相信给了他们新粮种子的朝廷呢?还是会相信那个阻挠他们读书的世家?”
第233章 舆论,武力
要说起舆论这东西姜云明懂得要比老丈人李世民多多了,后世的那些明星们运用舆论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报纸这个东西其实姜云明不是很想拿出来。
报纸是个好东西,但是以现在大唐的情况来说并不是很好掌控。后世有着发达的通讯和交通才能管控好报纸所带来的的舆论,但是现在的大唐还远远达不到那个地步。报纸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朝廷又做不到第一时间去处理,所以就很容易滋生祸端。
相似小说推荐
-
革清 (绯红之月) 塔读VIP2021-07-17完结本以为P2P平台是种创新,回到清朝康熙末年却发现这模式其实历史悠久,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
盛唐陌刀王 (夜怀空) 起点VIP2021-07-06完结228.98万字 5.28万总推荐一场大唐盛世的际遇,自由搏击选手李业附身为大唐李嗣业,一个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