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革清 (绯红之月)


  这边怡亲王到了书房,雍正直接把董知县写的东西递给了十三弟,自己开始看其他奏折。
  老十三看了一遍,觉得好像、大概、也许……真的有些问题。抬头看向哥哥胤禛,老十三就明白哥哥想要杀了霍崇。顺着哥哥的思路一想,老十三抓到了重点。
  “皇上。”怡亲王呼唤着雍正。
  雍正抬起头,淡然问道:“看完了?”
  怡亲王也不说些虚套,“皇上是担心霍崇以后当了张角?”
  “以后?呵呵!”雍正冷笑起来,“这霍崇当下就是个张角!”
  满清皇帝们的学问其实不差,兄弟二人说话不用解释。张角,就是东汉末年那个‘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太平道创始人,也是黄巾起义的号召发动者。
  如果霍崇此时在旁边,大概会猛拍大腿,拍腿叫绝,“我特么早就知道你能明白!”


第133章 这是啥(二)
  张角是中国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人,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创始人。他与两个兄弟张宝、张梁三人都信奉道教。
  东汉末年他们兄弟三人宣传太平道,加上早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广泛向信徒们宣传。太平道的教义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教徒人数达到了几十万。而张角就以教主的身份来布道,据历史记载,他布道的方式主要是以给人治病来扩大影响。张角还自称"大贤良师",把自己看成大众的先觉者。他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共设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渠帅",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当时社会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张角就顺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在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雍正给霍崇定了个性,老十三和哥哥的想法完全一样。这一对比,兄弟二人就明白了这件事是没错的。
  霍崇能赈济,而且是真的赈济,并非这时代简单的救命。这足以证明霍崇不仅有财力,更有足够的营运能力。
  有营运能力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需要大量能执行霍崇想法的人。这就证明了霍崇能聚众。
  霍崇能用人,又建立了一个‘种福’的体系。这就不能再用‘聚众’来形容。
  根据董知县所写,霍崇可不是那种出行就前呼后拥,带着数以百计的徒众招摇过市的那种人。如果霍崇真的这么干,那些攻击霍崇的人早就把这个拿出来当做霍崇的罪行了。
  雍正甚至有些感叹,“这等贼人竟然能逃脱密奏,真是该死了!可见密奏当更用心!”
  老十三点头称是,“皇上圣明,这等人真是居心叵测!”
  一个人不用通过聚众、摆排场,就能调动钱财和人力组织赈灾。这就是能用人了。
  就如满清朝廷,要是什么事都由皇帝亲自指派,皇帝累死也忙不过来。而且每次都要各种布置,国家哪里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能用人,就如皇帝一声令下,官员在制度下营运起来,进而解决问题。皇帝要做的只是询问那帮做事的人,事情做到什么地步,都遇到了什么。
  霍崇就是个能用人的人。这个家伙不仅能用人,更是组建起了一个‘种福平台’,这就比用人还要高了那么一点点。他有了制度,靠这个制度将百姓给组织起来。
  种福,指的是霍崇给种下的福报。既然是霍崇种下的福报,从霍崇这里接受种福的百姓得到了收益,自然要拿出一部分回馈给霍崇。
  让这样的制度扩张开来,那朝廷又该置于何地呢?
  老十三怡亲王平素被认为是一个宽容的人,是一个可以饶恕别人的王爷。此时他根本不提及霍崇到现在也没有害过人,是不是可以饶恕。而是直接询问雍正,要派哪方人马去抓捕霍崇这个当代张角。
  雍正想了想,“让山东巡抚操办此事。”
  说完,看着怡亲王并不认同的神色,雍正问道:“十三弟,可有何不妥?”
  “皇上,臣督办清理欠银之事。各地官员此时都如热锅蚂蚁般,霍崇经营数年,已经颇有财产。若是让山东巡抚督办此事,山东官员们想要的只怕是霍崇的财产。”
  雍正听到这里,眉头已经皱起,恨恨的说道:“这些官员想的都是这些小事。全然不把国家大事放到心里。眼见霍崇能纳税,就纵容着霍崇。哼!便是那些状告霍崇的,满心想的也都是钱。这才让那霍崇做大!只是朝廷派遣钦差,也太看得起霍崇那狗贼!”
  说到这里,雍正一时说不下去,生起了闷气。
  老十三连忙说道:“皇上,此事并非小事。霍崇又在山东有点声望。若是让山东巡抚督办此事,霍崇又没有造反的证据。把他抓起来,反而让官场众人不明所以。便是给霍崇这狗贼一个脸面,派钦差侍卫到山东,与山东官府一起将霍崇抓了,将其送回京城。不然,山东官员们若是自己动手,怕是要打草惊蛇。”
  雍正想了想,觉得自己的十三弟说的没错。山东官员的那个尿性,想的定然是霍崇的财产,甚至有些不成器的只怕还要通过通风报信从霍崇这里勒索一笔。
  霍崇那江洋大盗的做派,得知消息之后定然要逃跑。虽然雍正知道自己绝非是空穴来风,胡乱杀人。可下头的人并不知道,霍崇这么一跑,到时候又是各种对雍正不利的说法。
  现在雍正靠着真凭实据催收欠银,朝廷里面已经各种混淆视听的说法。甚至各种说雍正是暴君,是抄家皇帝的风评。
  想到这里,雍正叹口气,“便依了十三弟!”
  说完,雍正又恼怒起来,“此案办了之后,便要那些密奏的,严查此等人物!若是朕早知道霍崇竟然如此,早两年不过一道旨意就能处理了他!”
  老十三听完连连点头,就与雍正商议起如何完善密奏制度。至于霍崇本人,兄弟二人其实并没有放到心上。
  想来这两位都觉得霍崇此时不过是地方上一个大户,顶多是披着官皮的大户。收拾霍崇真的如探囊取物一般。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
  大概是的。
  第二天雍正亲自下旨,命贴身侍卫张卫领了几名侍卫,领了圣旨直奔山东。
  这行动可谓快捷,大有兵贵神速的姿态。虽然他们只有几人,到了山东之后见到山东巡抚,山东巡抚一听立刻派了五十人马跟随钦差一起去办案。
  众人一路冲到淄川县,拿出了圣旨与山东巡抚的公文,办案开始了。


第134章 这是啥(三)
  身为雍正的贴身护卫,张卫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要捉拿钦犯霍崇。来之前张卫就在雍正面前接受过授命。雍正并不在意对手下讲述清楚目的和执行方法,雍正甚至很喜欢把事情讲开讲透。若是说不清楚,奴才们可就有推托的借口。
  能在雍亲王手下混这么久,张卫也是被调教出来的好奴才。那五十兵马并不知道此行目的是为了抓捕霍崇,只是知道皇上有旨意给霍崇。包括淄川县的人也只是知道皇上有旨意,很多人甚至非常羡慕霍崇。认为霍崇这是要有什么实缺,成为真正的官员。
  霍崇自己从来不吹嘘,但是挡不住别人说。大家可都知道,霍崇见过十四爷,更是见过当皇帝前的四爷。
  见到了霍崇的总部,张卫心中很是讶异。几年前张卫曾经奉命跟着霍崇到了淄川县的张店下的刘家村。那只是个很普通的穷困小村,完全没办法与河北平原上的村落相比。
  不过几年时间,霍崇已经折腾出这么大的总部。眼瞅这些用普通甚至是简陋材料建起的宅子得有几十间房。皇上说过霍崇能招揽人,这几十间房子里面可都是有人在用呢。
  单纯从使用房子的角度上,便是京城里的一个部,也没有这么多办公的房间。可见皇上真的没说错。
  淄川县的人前来问过,这种福平台只是说霍崇出门去了,不在。至于霍崇到底去了哪里,这边的人都说不知道。之后县衙里派人私下打听,得到的也是同样回答。
  张卫更是笃定霍崇这厮深藏不漏。一个小破县城里面招收的人竟然能保守秘密,京城大户家也不过如此吧。
  看了一圈,张卫带着侍卫们回去了,却不知已经有人注意这他们的行踪。
  霍崇是真的不在。秋收结束,霍崇前去崂山那边拜会长信道长,商议明年经营的内容。此时留守的乃是钱清,钱清稍微知道一点霍崇的目的。朝廷实施海禁,霍崇觉得干脆找个外面的小岛作为基地,造些船往来。
  突然就来了这么些人,钱清心中有些担忧。得知那边的人竟然前来查看,钱清更是不安了。此时有负责打探消息的人跑回来禀报,“大姊,听闻是皇上有旨意要给先生。”
  回禀的人找了衙门内部的人打听。这么几年过去,各地衙门被霍崇渗透的和筛子没啥分别。甚至不少小吏喝酒的时候爽直的表示,“来什么县官都得有。俺们以后就跟着霍爷。霍爷不走,俺们都能吃香喝辣。”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