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军在辽西停了一天,想要寻机来个回马枪,可惜无论是薛崇还是卢璟,眼看着战事将息,全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最后在密云爆发一场战斗,周军收复密云,辽国占据檀州北部,战争结束。
这次虽然失地,但是既然打退了辽军,就得封赏。卢璟加光禄大夫,检校枢密副使;薛崇则加镇军大将军,加宣徽北院使,检校工部尚书。
在这之后,太宗皇帝葬于永治陵,史馆相刘承泽罢相,昭文相王朴监修国史。
“范师兄。”
张贤叉手一礼。
“进来坐。”
范昌佑把他迎进屋内,倒上茶水后问道:“同矩来我这里是有什么事情么?”
张贤没有立刻落座,再次朝范昌佑一礼,然后才态度恭谨地开口:“贤近些日子在枢府打下手,只是到如今也不知该如何下手。”
“原来是为了这事。”范昌佑点点头,没有什么意外,“你是怎么想的。”
听到问题,张贤稍稍沉吟后回答:“现在我在选阅房,每日所做不过是审核军资用度,然后督促户部调拨,实在是无甚大事。”
范昌佑沉默一阵才开口:“军资用度乃是大事,一人差一钱,十万人就是一万两,这还只是一个月,你以为这其中可有人上下其手?”
张贤听了,恍然道:“原来如此!山长是要整顿京城兵马了么!”
“差不多是时候了。北边对辽国算是小胜,如此天下稳固,也该清理军中蛀虫,免得京中兵马失去威慑力。”
顿了顿,范昌佑目含深意地看向张贤,继续道:“选阅司一开始主要工作是招募训练新宾,若是清出一部分人,你在选阅司又有得忙了。”
张贤连连点头,待范昌佑说完,不由感叹:“若是师兄也在枢密院该多好,有师兄帮衬,山长也能少受点累!只可恨赵参政愣是拦着不愿放人!”
范昌佑只是呵斥一声:“你我之辈少去议论相公参政,此等事宜自有山长处置。”
遭他呵斥,张贤连忙肃容应是。
陈佑稳住侍卫亲军后,就开始把河南府衙中的亲信王枢密院调。只是胡承约初掌京畿,央着陈佑留人帮他掌控局势,像是范昌佑、张昭这些人就暂时没动。
过了一个多月,胡承约也开始清除陈佑的影响力,范昌佑立刻称病归家,等待陈佑调他过去。
哪知道就在这时,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赵普突然反对这样的调动。
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六)
赵普这种做法,属于破坏规则。
毕竟在自己手下安插自己人是那种无须多言的默契,你现在敢拦别人,别人下次就能拦你。互相伤害之下,只能让大家都没办法快速控制住自己管的这一摊。
然而没办法,赵普得到了王朴的支持。
在枢密院支持陈佑,在政事堂支持赵普,而双方又不对付,也都有需要依靠王朴的地方。
这就是王朴的平衡之术。
顾命大臣之间有共同利益,却也有矛盾。最明显的一处就是,大家都是临终顾命,凭什么就得你说啥我做啥?
有人对付顾命大臣,可能会引起整个顾命团体的反击,但若这个人是在另一位顾命的授意下动手的,别的顾命九成可能会坐山观虎斗。
赵普愿意成为王朴手里的刀,而且他也接收了刘承泽留在京中的人手。所以,为了使手下人态度坚定,也为了在打到某个顾命之后会被王朴选中接替,他决定把自己打造成抗衡陈佑的那个人。
这样一来,陈佑手底下那些人就倒霉了。
陈府书房,明明是白天,窗帘门帘全都放下,屋里用的油灯照明,桌上还点着两支寸许粗细的蜡烛。
这样做是为了锁住屋内的冷气,毕竟夏天冰块难得,用冰降温的时候还开窗开门实在是太奢侈了。
“要不要把赵参政踢出吏部?”
许久未见的庞中和坐在书房里,翻完记载了京中诸多事项的小册子后,皱着眉头开口提议。
陈佑听了只是摇头:“不必。”
顿了顿,然后补充道:“有王平章在,只会劳而无功。吏部侍郎出缺太久,想法子插个人进去,叫赵则平没办法控制住吏部。”
吏部侍郎得经过相公们商议,然后官家发敕命,安排一个同赵普不对付的人不要太简单!只是陈佑若想安排他的人去填补空缺,就要好好运作一番了。
“如果顺利的话,一个月之内你就能进三司,这段时间先理一理思路。”
“三司?”庞中和一愣,这同陈佑之前的计划不一样。
“嗯。”陈佑明白庞中和的疑惑,抬手从桌上的文书中抽出一份示意庞中和拿过去看。
然后才解释:“王平章准备把太宗皇帝未能完成的法司改制继续下去,我顺势提出整合三司和户部,把税务和盐铁等专营事项剥离出来,类似度支等事项交给尚书户部。你去三司的话,日后可能会接手税务或者专营。”
庞中和这时候也看完了手中的文书,合上后一边朝陈佑桌上放,一边点头:“好。”
干脆地答应下来后,他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张计相怎么办?”
自从李明卿陈佑翁婿二人接力整顿军队后勤补给、政事堂厘定三司和户部的权限,三司的权力就慢慢受限。
现在更是彻底解决三司户部之争,等该整合的整合,该剥离的剥离,三司估计也要改个名字。那个时候的三司,肯定撑不起一个参知政事,三司使张欢该去哪里,这是个问题。
“除非他靠向某个顾命,不然的话也就是外放一州刺史了。”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哪一位顾命大臣会率先离开中枢,如果张欢真的投靠其中一个,或许会成为突破口。
七月癸巳,肃政司内司宪刘熙古守吏部侍郎。其后,庞中和任三司判官。
陈佑原本不想动刘熙古的,他本想推吏部司封郎中卢亿成为侍郎,而且有卢价全力支持,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然而很可惜卢价毕竟无法参与两府议事,再加上有人提出兄弟二人同担要职殊为不妥,陈佑不得不临时换上刘熙古,把肃政司的位置摆出来作为筹码。
不过没几天,得知此事原委的卢价亲自上门同陈佑商讨一番后,上疏乞骸骨。数次挽留固辞后,卢价以光禄大夫、礼部尚书致仕。紧接着卢亿由司封郎中转为吏部郎中。
可以说是卢价以自己致仕换来亲弟仕途上的进步。
而卢亿的这一小步,巩固了刘熙古在吏部的地位。借着卢亿的帮助,范昌佑等人终于得以调入枢密院。
侍郎和郎中同自己不是一条心,身为吏部尚书的赵普总感觉心里憋得慌。可惜他只能忍着,前段时间他针对陈佑,王朴没有插手,现在他被陈佑挤兑,自然也无法说动王朴。
七月流火,天气一天一天转凉。
丁未,起居舍人李昉奏请明年开春闱,早令各府军州发秋解。
两府商议之后,请官家下诏。一年多没什么事情的各地学政得知诏令之后便忙碌起来,他们负有监督各地秋解的使命。
随着秋解开始,来年主持科举的人选也成为争论的焦点。
现在主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关系还没那么亲近,可主考官能够筛选出与自己政治倾向相近的考生,这是培养补充新鲜血液最简便的途径。
一次又一次的争论解决不了问题,谁都想让自己人做这个考官。
最后无奈之下,陈佑总算是争取到让吏部侍郎刘熙古做主考官,同时将有两名副考官和数名阅卷官。这样一来,总算几位相公瓜分。
陈佑这边为了让资历较浅的刘熙古做考官,付出的代价是书院强项的法、算等科及第人数直接砍半,省下的名额全都加到进士科上面去。
原本温仁福甚至还提议把进士科中增加的算术、律法题目也都砍掉,只留下策论、诗词和判词。
不过王朴考虑到现在的法司改制,再有陈佑一旁游说,总算这两项都保留下来,只是算术评分占比下降,而律法评分占比上升。
英华殿中,陈佑看完新一阶段的计划,画了个圈算是通过。
将计划放到一边,他抬头看向坐在面前的中年书生:“顺宜,大理寺那边缺人手,你过去帮忙如何?”
沈义伦有些愣神,他不明白自己编书编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去大理寺了。
不过这毕竟是好事,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微微低头恭顺道:“义伦但凭学士安排。”
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马谁为主(一)
“呵呵,不必多想。”陈佑笑了笑,“你到大理寺会担任评事之职,到时候一年估计有七八个月都在外面跑,要做好心理准备。”
大理寺评事,一般称为大理评事,主要职责是奉令出使各地复查、审判案件。
只是用到大理评事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时候大理评事都是坐在大理寺看看公文邸抄、三三两两聚在一块闲聊,再不然就是索性兼了其它职事,多干几份活。
陈佑说的这个“一年有七八个月在外面跑”,让沈义伦惊诧莫名,愣了愣神才反应过来:“学士是说,东府要收权?”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