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到宫内之后,刘弘便要按照奉常的提示,根据周时拜相礼仪的低配版,拜张苍为御史大夫——没错,不是任命,是拜。
秦二世而亡,汉立也不过数十年,战国并没有过去多久,西汉初,还是有着相当浓厚的战国遗风。
而御史大夫作为‘亚相’,位列三公,虽然政治地位远不如生而神圣的皇帝,但身份地位已经无限接近于与皇帝平等了。
所以,刘弘拜张苍为御史大夫,可以理解为后世某个大公司,高薪聘请某个专业的知名专家——张苍有回绝的权力!
如果张苍真的回绝的,刘弘绝对不能因此记恨,而是要温文尔雅的再三‘请求’,如果最终依旧未能成行,还要礼送张苍回家。
林林总总算下来,张苍正式上任,起码也是十天半个月之后的事儿了。
御史大夫的事敲定,其余的事反倒容易多了。
——郎中令出缺,碍于曾经在举荐郎中令一事上有‘污点’,陈平一党选择沉默;朝中百官则都隐有猜测,便没有强行找存在感。
刘弘开口提问,柴武应声举荐令勉,在刘揭再度出班,质疑令勉资历不深时,刘弘借鉴了吕后当年,任命曹窋为御史大夫时的故智——任飞狐强弩校尉令勉为守郎中令,任期一年,若表现合格,迁飞狐都尉!
顿时间,朝臣们的注意力就从令勉出任郎中令一事,转移到了柴武身上——刘弘如此简洁直白的表示:令勉这个守郎中令真是暂代,一年后就要卸任!
这种操作模式虽然没有先例,但也不是很难接受:某支野战军的主帅到了换届的时间,但候选人资历不足,召回中央视察一下能力,培养一番,还算合情合理。
但令勉明年就将出任飞狐都尉,那现在的飞狐都尉——柴武呢?
从陈平逐渐阴沉的面色,就不难看出——这是个极其浅显的信号:一年之后,柴武就将放下飞狐军的担子,回到中央!
刘弘下达的下一个讯息,无疑为朝臣们的猜测再添了一丝证据——刘弘以‘边墙防御事关重大,事有不测,上将军恐力有未遂’为由,将柴武的将职提为车骑将军,假节,许便宜行事!
也就是说,从今往后,除非太尉周勃或大将军灌婴奉诏赴边,否则北墙一应战事,都将归于柴武之手——车骑将军,再加上天子节和‘便宜行事’的许可,柴武已经有资格调动北墙所有的卫戎部队了!
再往深处想,刘弘此举,也并非是单纯想要提高柴武手中的兵权——恐怕从今往后,‘飞狐都尉统掌边墙战事’,以及飞狐都尉默认成为车骑将军,将成为定制!
这就使得飞狐都尉这个位置,从以前单纯的‘飞狐军主将’,将逐渐演变成为游离于太尉掌控之外,只对皇帝刘弘负责,并全权处置北方边墙战事的全新‘机构’——按制,车骑将军虽无权开幕府,但假天子节,车骑将军的权力便将不亚于大将军!
对此剧变,朝中百官自是忧心忡忡——权力如此重大的机构,却远离中央,至边墙附近的飞狐道,无论是谁,都不会觉得安心。
而陈平此时,也已是彻底明白了刘弘地意思——明年之前告老还乡,就还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但是···
回头看了看同样面色沉重的周勃,以及再靠后些处,面色已经有些绷不住的刘揭,陈平苦涩一笑,回过身,对御阶之上深深一拜:“陛下既圣意已决,臣,附议···”
闻言,刘弘诧异的一挑眉,目光中满是匪夷所思——陈平,难道真的答应投降了?
孤疑间正要开口,就见陈平继而道:“然中尉之事,事关长安,若不慎择,臣恐高庙之事反复···”
言罢,陈平缓缓抬起头,古井无波的脸色上,那双眼眸炯炯有神,目光中满带着决绝。
“呵,我说呢···”
暗自摇了摇头,刘弘长叹一口气,坐回御塌之上。
“丞相所言甚是。”
淡笑着点点头,刘弘便淡然的望向陈平身后的周勃:“中尉者,身系长安之重,非良将不可胜任。”
“还请太尉不吝举贤。”
言罢,刘弘的注意力便没有再集中于周勃身上了。
掌控中尉,等同于掌控北军;陈平继续争取中尉的举动,已经很直白的回答了刘弘:不降!
虽然对此早有预测,但刘弘心中还是深深感到遗憾——如果没有诛杀原主的事,陈平周勃应该能为他的事业出一份力,在这汉室即将青黄不接的时代,替刘弘撑一撑场面···
但世界上,没有如果。
在周勃率兵进入未央宫,将原主手上的传国玉玺取走,并和陈平等人一同呈到代王府时,刘弘和陈平、周勃二人之间,便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暗自为自己的天真讪笑两声,刘弘将注意力收回,并没有在意周勃提出的人选,径直道:“太尉以为善,便如此吧。”
既然陈平不降,那这场斗争,就还要继续下去。
刘弘任张苍为御史大夫、任令勉为郎中令,甚至隐晦的提了一嘴将秦牧任命为卫尉丞,陈平都识相的没有出来添堵,那刘弘自然也不会贪心到想一口吃下个大胖子,将北军也彻底掌控,逼迫陈平狗急跳墙。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将打下的地盘坐稳,巩固下来,消化下去。
至于北军,则已经被刘弘彻底放弃了——如果陈平周勃真能拉得动北军,攻打自己这个名正言顺的刘氏皇帝,那刘弘也不会再顾忌北军的‘功劳’。
而经此一事,第三位坚定的‘诛弘集团’成员新鲜出炉——内史:刘揭!
第0117章 温声细语
御史大夫、郎中令,甚至于卫尉丞的任命,都在殿内百官充当背景板,刘弘与陈平等人明争暗斗中定下。
从结果来看,无疑是刘弘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刘弘的目标尽数达成,陈平一系却丝毫未能阻止刘弘明目张胆的‘任人唯亲’,往九卿要害位置上安插党羽。
正当百官对充当背景板感到有些不舒服时,刘弘就如同有所感置般,将廷尉和少府的人选扔了出来,交由百官商讨定夺,而没有如任命御史大夫般咨询陈平,任命郎中令般‘问’柴武,或是如任命中尉般直接让周勃举荐。
迟疑片刻,发现殿内站着的王陵、陈平、周勃等人尽数回到位置,跪坐下来闭目养神,柴武、刘不疑、刘揭等人也没有开口的意思后,殿内百官顿时眉飞色舞起来!
——政治参与感,对于朝臣而言,几乎比乌纱帽还重要!
如果每一件事,都像这几个月的常朝一样,皇帝和三公九卿交流拍板,那剩下的朝臣半夜醒来,在天亮前摸黑上朝就完全没必要了;美美睡上一觉,然后优哉游哉晃悠到属衙办公,多舒坦?
实际上,封建时期的朝堂,很少会出现如这几个月般,三公九卿赤膊上阵,与皇帝据理力争的场景。
历史上,除了始皇帝、明太祖、隋炀帝等几人曾试图一个单挑全世界之外,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保证朝堂格局,是有皇帝与百官朝臣共同治理天下——起码要保证表面上看,确实如此。
通常情况下,皇帝对某件事有看法,甚至已经有解决方案之后,也不会直接在朝堂上说‘某某事不好,朕觉得可以这样改’这般直白的话。
而是提前召见具有相应职权的九卿,隐晦的提一句:朕听说某某地发生了某某事,卿有什么看法?
然后这位九卿闻炫音而知雅意,顺势说:陛下,这种事早已有之,只是之前不太严重,如今居然到了这个地步,那确实是要考虑整改了。
皇帝就会点点头,交代这位九卿:爱卿是专家,对这方面了解的多一些,下去想想解决之法吧。
至此,君臣默契达成。
下一次的朝会上,皇帝就会‘不经意’的提出:某某卿前日给朕上奏,说某某事需要改进,如今可有解决方案了?
那位九卿就会应声出班,略有些愧疚的回答:臣愚笨,实在是没想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朝中皆人杰,应该有人能想出应对之策,陛下何不集思广益,让朝中诸公商讨?
皇帝顺坡下驴,从善如流道:既然这样,那大家议一议,看能不能拿出个方案出来。
这一整套下来,才是标准的‘皇帝试图对某方面作出改动’的政治流程。
被皇帝如此抬举为‘治国之臣’,百官们自然会兴致勃勃的提出自己心中可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皇帝都会作为旁听者,不针对某一方案发表意见;任由朝臣反复提出方案,然后被其余人指出不足并否决。
如此反复多次,待等朝臣们讨论完善,最终拿出三个大部分人认同,且指不出太大弊端的方案之后,皇帝才会下场拍板,从这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
这样一来,即便皇帝心中原本就有了属意的方案,也会在朝臣们的商讨中暗自权衡,并试着通过朝臣们提出的弊端,完善自己的那套方案,再与朝臣提出的方案相比较,取其中最合理的一个。
如果最后的三个方案中,刚好包括了皇帝原本认同的那个,那自然是皆大欢喜——皇帝完美的通过朝臣的口,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朝臣们的认同感和对治理国家的参与感也得到满足,主人翁意识max!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