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谋士’的人设,基本都是以诸葛武侯为典范:羽扇锦纶,儒雅温和,一副文士打扮,却能在弹指间决定百十万人生死。
但让绝大多数人失望的是:这一切,不过是在后世近两千年的演化当中,文人士大夫阶级往自己脸上贴的金而已。
道理再简单不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一个整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自诩‘饱读兵书’的所谓文人,真有能力掌控一支上万人规模的部队?
只怕是一次五十里的急行军,就足以让这样一个‘新兵蛋子’上吐下泻,而后在医疗条件几近于无的古代一命呜呼!
就算此时,文人当中最‘柔弱’的儒家,也还没有在君子六艺的某一方面偏科,儒家士子也大都还是喝的了烈酒,拉的开强攻,甚至骑的了烈马的壮汉,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将一位谋士‘军略满分,武力不及格’的可能性全盘否认。
——兵书里会教军阵、行军、谋略,会教如何指挥吗?
要知道此时还没有纸,文字的载体还都是以竹简为主!
此时绝大多数书籍被创作的时候,创作者最先考虑的,都永远不会是‘怎么把话说的更清楚,让别人听懂’,而是‘怎样以更简练、更精简的话,把大概意思表达出来,好节省点篇幅’。
说白了就是:和后世酷爱水字数的保底作者截然,此时的书籍创作者,都喜欢‘笔削春秋’。
就拿此时的旷世神书:《孙膑兵法》来说,其中一句,就足以让没有战场经验的所为‘谋士’,一辈子都没有将所学付诸实践的可能。
——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於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通俗易懂:梁国君王想攻打邯郸,就让庞涓带了八万军队过去,齐王听到消息,就派忌子也带八万兵过去。
乍一眼看上去,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信息量,或者值得学习的地方。
——兵力对等嘛!
但就是这个堪称‘常识’的点,就能暴露出一个饱读兵书的‘谋士’,究竟有没有真本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一天,北墙外来报:匈奴派来了八万骑兵,向云中城高速靠近,其攻掠意图明显。
按照如今汉匈步骑实力对比,以及云中城自带的防守属性,长安至少要往云中加派五万人的部队,才能基本保证云中城的安稳。
这样的结论,一个从没上过战场,却‘饱读兵书’的谋士也确实能轻松得出。
但这五万人的部队,应该以什么样的路线从长安抵达云中?
抵达之后,应当如何排兵布阵?
是全部进驻云中城驻防,还是分成两部分,留一部分在城外作为机动力量?
甚至于:这五万人的增援部队,应该以什么样的行军姿态前往云中?
这一切,都不可能在一位毫无战场经验的‘谋士’那里,得到一个合格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孙膑兵法》,《太公兵法》,亦或是在汉室极具神秘色彩的《淮阴兵法》,都不会讲这些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因为孙斌、姜太公、韩信等军事大家,在创作这些兵书的时候,都从未想过让一个战场都没上过的新兵蛋子,能通过自己的书一举成为‘战神’。
所谓‘屠龙术’,必然是给勇者准备,而不是一个手持针线的妇人。
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著兵书的受众群体,兵书创作者是默认其读者,是有一定基础的军事素养的。
就像后世现代医学著作《人体解剖学》,本身就默认其读者为‘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基础’的医学研究者,而不是小学生的课外读物。
所以,实际情况便和人们的刻板印象,有了那么些许出入。
——传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实际上就是个文官;其绝大多数‘神话事迹’,基本都是别人的。
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的是孙权,‘火烧赤壁’是黄盖提出。
至于说出那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诸葛丞相,在整场赤壁之战中,实际上仅仅只做了一件事。
——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
至于后世演义中仙风道骨,颇有仙道气息的留侯张良,实际上却是一个身强力壮,一边吃着主要成分为重金属的‘仙丹’,一边还能活到七老八十的猛男!
具体到现在,刘弘打算就即将发生的汉匈战争,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先推演、筹划,参与其中的,也是清一色的武将。
撇开后世自媒体营销号的演绎不说,汉室提的上名号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无一不是久经战阵,战功赫赫的武将。
如高皇帝刘邦、平阳侯曹参,乃至于安国侯王陵、北平侯张苍等,那都是杀过秦卒、砍过楚兵的硬汉。
可千万别信后世儒家演绎的‘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抹黑了。
——术业有专攻~
打仗的事不问武将军官们,难道还要刘弘去问问贾谊,问问浮丘伯?
有了这样的认知,刘弘召入宫内商讨的人员阵容,也就没什么意外的了。
最靠前的位置,大将军棘蒲侯柴武当仁不让!
紧随其后的,便是九卿当中,与武职关联最深的卫尉秦牧、郎中令栾布二人,以及新鲜出炉的蓝田都尉:曲周侯郦寄。
更靠后的,便是彻侯勋贵当中,在军队稍有名望的几个小透明,以及在长安三军履任的高层军官。
但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场关于汉匈战役的推演会议,只有先前提到的四个巨头,能有自主发言的资格。
甚至若是刘弘不主动问起,唯一一个能随时开口说话得,很可能只有柴武一人!
但这丝毫不影响乌泱泱几十号人甲胄齐备,挤在清凉殿后不算太大的演武堂,看着刘弘对那副巨大的堪舆指指画画。
简单打了个招呼,刘弘便也没再绕弯子,决定直入正题。
“韩王部之事,诸位将军应当都知晓了。”
“韩王部何时归汉,尚有不明;然一俟事定,则匈奴必云集精锐骑卒,以攻掠吾汉地!”
“今日,诸位将军便议一议:若韩王部于晚秋归汉,则匈奴之骑,当从何而来。”
“吾汉家又当如何调兵遣将,方可不受胡虏之欺···”
言罢,刘弘便淡笑着稍后退一些,将堪舆前的位置让了出来,最先看向离自己最近的柴武。
实际上,刘弘这番话还是保守了些。
韩王部回归一事,基本已经确定在了八月!
刘弘之所以没笃定的说出这则消息,不过是担心回头有什么意外,让自己落得一个‘瞎扯’的污名而已。
至于‘想个能不被匈奴人欺负的办法’的说法,也是刘弘把话说到了最有转圜余地的程度。
——在已经确定韩王部回归时间的情况下,匈奴人前来的时间,刘弘几乎也能有九成以上的把握!
左右不过是小股部队尾随追杀韩王部,发现韩王部跨过长城就回去汇报,随后,便是大军压境,长城戒严。
从匈奴过往的入侵习惯,以及匈奴在幕南地区的大致兵力分布,也能大致推断出此番,匈奴人会出动多少兵力。
时间、兵力基本确定,要是在确定下匈奴人入侵的方向,那就不是应对侵略者的防守战了。
——时间、地点、目标、兵力都确定,这特么叫打伏击!
都打伏击了,要还是以‘不受侵略’为目的,那刘弘也着实太窝囊了些。
但至于这场仗,究竟是一场面对侵略者的保卫战,还是面对无知猎物的伏击战,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刘弘提出的那个问题。
匈奴人可能来犯的方向,就能不能通过推演提请确认?
在一场伏击战中,时间、地点、目标、对方兵力四个要素,地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排在第一位!
时间不确定,可以多花点时间埋伏;目标不确定,问题也不是很大;至于对方兵力不确定,也顶多会对成败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要是地点不确定,那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因为只有确定了伏击地点,才有可能促成一场伏击战;若没有地点,那伏击战就根本无从说起。
——总不能在长达万余里的长城一线,都驻扎足以对十万数量级的骑兵集群造成威胁的兵力吧?
别说汉室根本没有如此兵力了,就算是有,汉室如今的财政也根本无法负担得起。
那么接下来,刘弘地关注点,也就非常简洁明了了。
很显然,对此间之事有更多了解的柴武,很精准的听出了刘弘话中的深意。
就见柴武稍一拱手,便缓缓向前,在眼前的堪舆之上大致扫了一圈,便转过身,面向演武堂内的数十位武将。
这几十个人,或许不是这个时间点,已知世界最能打的几十个。
但若要是汉室有大规模军事行动,那在场的几十个人,基本都会成为汉室军队的中坚骨干。
自然,柴武在这场商讨中代表军方,向刘弘汇报最终意见之前,需要得到在场这几十位精英的认同。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