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既然要拜会申培,这个人就得在儒家内部,最起码在天下学术界,要享有一定的地位。
若刘弘派一个要名气没名气,要身份没身份的毛头小子去,申培也未必愿意见——身份不对等,见了跌份儿嘛!
再者,既然此行的任务,包含有‘威逼利诱’的内容,那这个人的身份还不能太低。
起码不能比申培低太多。
若不然,别说威逼利诱了,被申培狗血淋头的骂出去,那都是轻的!
反过来,这个人的身份也不能太过尊贵,否则,‘威逼利诱’的部分就会太过明显。
最后,就是保密方面的考虑了——这个人,必须对刘弘有毋庸置疑的忠诚!
否则,刘弘事后就只能‘杀人灭口’,以免自己的光辉形象形象受损了。
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人选,需要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无缘无故杀一个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对刘弘而言同样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这样说来,这个人选的要求,也就很简单了。
——有一定学术地位、政治威望,身份不高不低,对刘弘绝对忠诚!
这样的人,在如今的汉室,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有学术地位、政治威望的,大都是身份尊贵、年龄六七十的老官僚,就如眼前的张苍一样。
身份不高不低的,学术地位都很难保证,就更别提政治威望了。
至于忠诚···
若说绝对意义上的忠诚,那整个汉室,刘弘能完全信得过的人,就秦牧、汲忡、王忠三人!
这三人,除了满足‘忠诚’的要求之外,其他方面的要求,不能说没法满足,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秦牧位列九卿,身份太高;又是个武人,学术地位几近于无。
汲忡倒是个文人,奉常丞的九卿副官地位也还算合适,但着实谈不上什么‘学术地位’。
至于王忠,就更不用说了——老太监就是个退役的特务头子!
这也是刘弘不惜将张苍召入宫中,商讨这个人选的原因。
——刘弘手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合适的人选了···
听闻刘弘问起,张苍流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面色,旋即陷入了漫长的思考当中。
“陛下以为,贾生可能担此重任?”
却见刘弘长叹一口气,便淡笑着摇了摇头。
“贾生位居尚书令之职,公务甚重,朕离贾生不得。”
闻言,张苍只暗地里稍叹口气,便无奈的摇了摇头。
刘弘话说的好听,但张苍自是听得出来:刘弘这个说法,纯粹就是给自己的学生留够了体面。
——如今汉室,就连丞相审食其,眼前这位都具有毫无顾忌罢斥的能量,又何论区区一个秩六百石的尚书令?
什么‘朕离不开贾谊’,都是虚的。
真实情况是:同样作为儒生,贾谊在前辈申培面前,几乎挺不直腰杆···
腰杆都挺不直,又谈何‘威逼利诱’?
就算贾谊能硬着头皮,在前辈申培面前‘温文尔雅’,按照张苍对这位爱徒的了解,最终的场面,也很可能是贾谊和申培二人,就‘《诗》与《春秋》孰重孰轻’而吵得面红耳赤!
很显然,这样的人选,是不足以承担起此行之使命的。
“这该如何是好···”
提出贾谊这个人选,倒也不是张苍有意提携弟子,而是对于此事,张苍另有一个参考标准。
——这个人选,最好是儒生!
若非如此,别说申培见不见了,就算事情办妥,也很难让鲁儒一脉信服,接受这个既定事实。
原因很简单:外人和申培商讨,那就是‘外人和外人’;可若是儒生去找申培,那就可以理解为:儒家内部其他分支,联合对鲁儒一脉‘指手画脚’。
如此一来,此次事件的影响就能降到最低;儒家内部的其他流派,也能完美的从此次事件中脱离不来,尽量不受负面影响。
想到这里,张苍脑海中恍然闪过一个人名。
犹豫片刻,张苍终是点了点头,对刘弘稍一拜。
“即尚书令公务繁忙,那尚书令丞袁盎,或可担此重任!”
第0353章 征越大计
思考许久,刘弘终究只能是长出口气,负手起身。
“也只好如此啦···”
虽然从学术地位而言,袁盎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总体而言,还算是情感偏向儒家的官僚。
毕竟如今的汉室,还没到历史上的武帝一朝,儒生当道的时间点;能找到一个不想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官员,已然算是不错了···
再者说了:袁盎没学术地位,贾谊就有了?
要知道在儒家内部,政治策论在被统治者全盘应用之前,是不算做‘学术成就’的!
而贾谊给刘弘呈上来的几篇策论,在这个时空存在的意义,并没有原本历史上那般‘一夜成名天下知’的显著效果。
原因很简单:贾谊最著名的三篇策论出现之前,刘弘就已经开始了相关政策的准备、试行工作了。
如贾谊在《陈政事疏》,即《治安策》中提到的诸侯割据问题,建议削夺诸侯王的权力时,汉室已经在一年内经历了两场诸侯叛乱,刘弘也早就放出了推恩令的口风。
再如《论积贮疏》中,贾谊倡议重视农业生产,提高中央粮食储备。
但在此之前,早在刘弘穿越之初,粮食保护价政策就已经出现在了长安城内。
至于《过秦论》中涉及的王朝命统论,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空泛、嘴炮的内容,又稍稍有些敏感。
所以在这个时间线,历史上刚出道就是巅峰的贾谊贾长沙,并没有沿着历史上的发展道路一鸣惊人,而是在刘弘的有意压制下,以一种健康、合理的姿态,进入了汉室官场的良性竞争生态。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相较于袁盎,贾谊在学术方面的优势,也就只剩下‘北平侯门徒,荀子隔代徒孙’的身份而已。
这样的身份,在讲究‘英雄不问出处’的汉室,显然算不上什么决定性要素。
至于政治地位,贾谊如今是尚书令,而袁盎又刚好是贾谊的副官,基本没差太多。
若是比较起政治履历,袁盎的政治成分,甚至比贾谊还要来的靠谱一些。
——以武勋为长乐谒者,后转任中郎!
光此一项,就能把‘单凭文科成绩’入仕的贾谊甩好几条街。
与之相应的,便是武人出身的袁盎,对‘执行命令’的感悟,显然比理想主义文人贾谊来的靠谱;对于刘弘地明示暗示,也能更准确地体会。
总的来说,在汉室如今的人才储备状况下,袁盎,或许是刘弘所能做出的最佳选项了。
“便如此吧。”
暗自下定决心,刘弘便看向一旁的王忠,交代道:“召尚书令丞袁盎,于明日辰时觐见。”
既然确定要派袁盎前往鲁地,和《诗》出身的申培商讨《礼》学一脉的传承问题,那刘弘自然要做出一些指示,好让袁盎明白自己的使命。
“喏。”
恭敬一拜,王忠便躬身走出宣室殿,向着宫门处走去。
而留下的刘弘,却也并没有着急让张苍退下。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天子使者的人选,刘弘还不至于大费周折,以天子之身,单独接见身为御史大夫的张苍。
陆贾出使南越这一整件事当中,真正的关键从来都不是陆贾收受贿赂,亦或是‘鲁儒一脉学风有问题’。
至于对鲁儒一脉的改造,也是刘弘顺势而为。
对汉室而言,此事真正的关键,还是陆贾此次外交失礼之后,所带来的外交后果。
简而言之,便是陆贾与赵佗狼狈为奸,上演了这么一出双簧戏,并被刘弘无情拆穿之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度摆在了刘弘地面前。
——南越!
虽说岭南大地,即后世的两广地区,除了南越之外,还有东越(瓯)、闽越,乃至于南海国,但对汉室真正造成‘困扰’的,始终都是秦将赵佗的割据政权:南越。
至于闽越、东越、南海三国,最开始只是高皇帝刘邦,为了让岭南地区形成几个对立的势力,而分封的异姓外藩。
在历史上,南越自西汉初刘邦在位时期,一直到汉室第六位皇帝武帝刘彻在位时期,都在赵佗的掌控之中。
在这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间隔内,赵佗的南越政权,本质上并没有对汉室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但每当汉室出现政权不稳,亦或是地方不安的时候,赵佗都会死皮赖脸的跳出来称帝!
这种类似碰瓷的行为,就好像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山村里,一个乡野匹夫称帝,并建立了一个方圆数百步面积、国民上百人的政权!
不管吧?
这天无二地,地无二主;放着一个称帝的村夫不管,皇帝老子的脸上过不去;
可要是管吧?
穷地方荒山野岭的,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直升机都进不去···
汉室和南越之间的问题,就类似这种情况。
要是真打起来,别说双方人口基数、后勤能力、兵力,乃至于综合实力的差距了,光是双方部队战斗力的差距,就能让‘国民数十万’的整个南越政权,被千把汉军将士追着砍!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