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做了错事,得了因果,足矣。
  真正关键的,还是儒家对此事做出的反应,主要是鲁儒一脉,对‘中坚力量’道德败坏做出的反应。
  ——没错,在后世百度百科中,被标记为‘黄老大家’的陆贾,实际上却是出身鲁地,被荀子教授《礼记》的门徒,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鲁儒!
  从浮丘伯的举动和言辞当中,刘弘也大概看出了端倪。
  将陆贾‘逐出师门’,这算是整个封建历史上,儒家在面对内部问题时的本能反应,以及保留节目了——断尾求生。
  而浮丘伯所说的‘另选才俊以传《礼》’,却是让刘弘闻出了一丝熟悉的味道。
  陆贾,是必须死的;鲁儒,刘弘也是必须要打压的,但亲手炮制《礼》学绝传,却是刘弘无论如何也不敢的。
  ——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哪怕把整个儒家都清除出华夏学术、思想界,刘弘都不可能将华夏文明最关键的《礼》给剔除。
  那自然,《礼》学的传承,也就成为了刘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浮丘伯说学的《诗》,亦或是张苍所学的《春秋》所不同,荀子在给弟子传授儒家五经之时,将其中的《礼》只传给了陆贾一人。
  如今,陆贾即将‘社会性死亡’,那《礼》的传人,自然是要另选才俊。
  若是按过去的惯例,以及汉室民间对书籍敝帚自珍的态度,类似这种学术学说的传承,都是按照师徒关系传递。
  如今年过花甲的陆贾,自然也是早就选定了继承衣钵的嫡子,以作为自己百年之后,传承《礼》学的传人。
  但如今,陆贾却因为道德问题,失去了最注重道德的《礼记》传承权,那按照‘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的内在逻辑,凡是接受过陆贾教授过的学子,都默认失去了传承资格。
  通俗来说,就是儒家五经当中的《礼》学,在陆贾这一代断了传延!
  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呢?
  陆贾及其徒子徒孙所组成的‘《礼》学正宗’失去传延资格,刘弘虽然贵为皇帝,却也不好把手伸到儒家内部的传承之事上去。
  那此时顺理成章的,就落入了儒家头上。
  ——对《礼记》一脉的传承,应该让儒家内部自己商量,该如何传承、延续。
  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出在这里!
  作为荀子的首席弟子,理论上在儒家享有绝对话语权的浮丘伯,却将这个决定权扔到了刘弘面前!
  可千万别说浮丘伯是深明大义,亦或是羞愧而为——对于学说的传承,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可能允许任何外人插手!
  更何况此事涉及的,是被儒家尊为‘先圣’的孔子所著五经之一!
  别说刘弘的皇帝了,哪怕刘弘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儒家弟子’,那也无法影响到此事的定论!
  既然刘弘本身就无法决定此事,那原本‘有权力’决定此事的浮丘伯,为何还要把这个决定权交出来?
  稍一思虑,刘弘便无奈的摇了摇头。
  “不愧是儒家啊···”
  “外战外行,内斗内行···”
  答案只有一个。
  ——作为如今儒家的代表人物,以及绝对意义上的领袖级人物,就连浮丘伯本人,都无法决定此事!
  从这便不难看出,儒家学说在传延到荀子那一代,并在下一代,及浮丘伯、陆贾、张苍这一代之后,就已经开始了以学说流派、地域为参考的内部分裂!
  而作为齐-《诗》流派的掌控者,浮丘伯并不具备影响对鲁-《礼》流派内部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刘弘找错了人,错把浮丘伯,当成了鲁儒一脉的大boss。
  这种状况,显然是刘弘先前所未料到的。
  但单轮此事当中,刘弘的个人诉求而言,这个意外状况,并没有造成什么阻碍。
  ——浮丘伯说了不算,那就找鲁儒一脉的话事人咯~
  刚好通过此事,刘弘也能得到鲁儒一脉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鲁儒一脉在这个时间点的现状。


第0350章 鲁人之吝
  以‘免陆贾太中大夫之职,罢官告老’,作为对此次事件的最终处置方案,刘弘便草草结束了这场特殊至极的廷议。
  但这并不意味着,陆贾出使南越一事所引发的政治、学术余波,会自此打住。
  ——对浮丘伯‘另择才俊以继《礼》’的请求,刘弘也给出了答复:着奉常有司遣使往鲁地,以此事相问于鲁地大儒:申培!
  作为楚元王刘交的同门师弟,这位曾在历史上为武帝刘彻所敬重的大儒,此时还尚未成为受天下人敬重的‘鲁申公’。
  单就此事而言,刘弘以鲁儒一脉安身立命的《礼》学传承问题,相问于专精《诗》的申培,其实也有些不合适。
  盖因汉室初,准确意义上的‘鲁儒’,指的并非是居住在鲁地的儒生,而是受鲁地文化圈的影响,对《周礼》有一定研究,行为举止符合‘鲁-《礼》’流派特征的儒生。
  这个流派的特征,主要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点。
  拿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地图炮来说,就是‘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俭啬,畏罪远邪,好贾趋利’。
  意思就是说,鲁地民风多尚儒风,很注重礼仪,百姓大都小心谨慎,比较节俭吝啬,害怕犯罪,比较喜欢通过商业获取利益。
  而‘鲁儒’作为鲁地最具鲜明特征的儒家分支,其特性,更是在太史公对鲁地百姓的评价基础上,将某些部分做到了极致。
  太史公的眼中,鲁人事‘注重礼仪’,而鲁儒,则是全靠一本《周礼》安身立命,甚至以此作为剥削底层百姓的理论依据!
  ——上下尊卑,秩序纲常嘛!
  鲁人大都‘节俭吝啬’,而鲁儒,却都称得上是‘一毛不拔’!
  为了能从百姓手里多抠出一枚铜钱,鲁儒甚至会不惜搬出圣人大义,来作为自己‘收敛民财’的理论依据!
  至于鲁人‘喜欢行商逐利’,在鲁儒身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鲁儒不单是喜欢通过商业获取利益,而是一切能获取利益的事,鲁儒都能做得出来!
  就拿如今天下,地主富户对佃户的租税来说,关中渭河以南,普遍维持在四成,渭河以北三成。
  少府将上林苑的官田租给破产农民,地租虽然也是三成,但刘氏天子动辄‘大赦’‘免税’‘去赋’的情况下,在上林苑租种官田的佃户,一年到头基本不用花租税。
  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上林苑的佃户一年到头下来,甚至会发现自己得到的赏赐,比交上去的租税还要多!
  也正是在这种低到‘倒贴钱’的租税下,上林苑才能以不过数十万顷的面积,就成为汉室阶级平衡的调节阀。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农民破产之后,只要带着户渎等身份证明,到地方官府登记,表明自己希望租种上林苑的皇家官田,只要在后续的政审中,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那就大概率能租到一片60-80亩大小的官田。
  搬到上林苑之后,但凡这个破产的农民手脚勤奋些,把田亩看顾的好一些,就能凭借几乎为零的租税,以及刘氏天子三天两头发下来的‘赏赐’,在五到十年之内,攒下足够置办几十亩薄田的积蓄。
  就这样,原本毫无逆转可能的‘自耕农-半自耕半佃农-佃农-奴隶’的恶性循环,就被上林苑给强行逆转。
  原本会成为佃农,并随着利滚利的欠款最终轮为奴隶的一个家庭,便能在五到十年之内,重新回到半自耕-半佃农阶级。
  若是再本分一些,那重新成为自耕农,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
  关中其他地方的状况,对百姓虽然没有上林苑那么友好,但总体来讲,也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哪怕是在租税高达四成的渭北地区,地主也会对家中的佃农履行一定的看顾职责,包括代缴税赋、徭役,逢年过节送些酒肉布匹,在青黄不接之时借粮等。
  在土地相对肥沃的渭水以南,佃农和自耕农的年收入,更是几乎没差太多。
  一户自耕农种地百亩,得米三百石,其中要拿出二十石作为农税。
  按照一户五口计算,每年六百钱的口赋,那就又是将近八石粟米。
  再加上家中的壮劳力被征发徭役,而对田亩产出造成的间接影响,又是一比不小的损失。
  综合来讲,一个五口人所组成的自耕农家庭,在有田百亩、亩产三石的条件下,一年到头所能得到的产出,大概就在二百二十至二百三十石粟米之间。
  而渭水以南的佃农,每年产出粟米三百石,只需要按三成的租税,将其中九十石交给地主即刻!
  其余的税赋、徭役等等,都由地主承担。
  ——税赋部分,地主大都会替佃农缴纳,至于徭役,地主更是会十分仁慈的派自己家中私奴,替佃农服徭役。
  将奴隶派去服徭役,地主就能省下一笔不菲的‘伙食费’,还能按照‘每人每天五钱’的标准,得到一笔聊胜于无的徭役苦工费。
  而佃农得了好处,自也是对地主老爷感恩戴德,转头去安心种田,恨不能日夜守在田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