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老妪一介女身,却被女婿以‘大人’称呼,无疑将一个极具汉室特色的事实,展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户人家的户主,正是这位老妪。
也只有成为户主的女性,才能在家中享有‘主君’地位,以及子女恭敬的‘大人’之称。
见女婿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目光中却明显带着一丝不服气,老妪几欲脱口而出的斥责,终是化作一声长叹···
“唉,家门不幸啊···”
游侠这个群体,在秦汉之时,还并没有演化为‘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此时的游侠,普遍自诩为‘侠客’。
既然是侠客,那推崇的价值观,自然也就是见怪不怪的那几条了:什么劫富济贫啊~快意恩仇啊~
什么持枪凌弱啊~违法乱纪啊···
这样一个矛盾的群体,在汉室得到的社会待遇也同样十分矛盾。
在战时,游侠群体普遍都会自发的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历史上的景帝一朝,吴楚之乱爆发,景帝刘启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领军出函谷,镇压吴楚叛乱。
在大军走出关中,开往睢阳战场的路上,周亚夫在经过洛阳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的效忠。
此人名为剧孟,在太史公的《史记》中,被列入了《游侠列传》。
只此一点,就能说明剧孟的人设:一个游侠。
一个出名到足以载入史册的游侠。
而剧孟之所以这么出名,除了整个洛阳城的地下势力,都曾被剧孟统一之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正式周亚夫对剧孟的评价。
周亚夫率军经过洛阳,剧孟作为游侠,自然是打算参军入伍,博取武勋。
而对于剧孟的投靠,堂堂太尉周亚夫,居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得剧孟,胜得十万雄兵!
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汉室对于游侠这个群体,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还是十分看重的。
比如上阵杀敌,去送人头的时候···
咳咳。
而民间对于游侠的感官,则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著名如季布这样的‘豪杰’,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但街头巷尾的流氓地痞,百姓则大都唯恐避之不及。
而老妪之所以对眼前这位仪表堂堂,眉宇间更是隐隐带有肃杀之气的女婿不满,也正是因为这个女婿至今为止,也依旧是‘任侠’的身份···
“罢了罢了···”
“能护一时,便护一时吧···”
苦涩的叹一口气,老妪便缓缓从香炉边起身,走到了上手的位置端坐下来。
“登门之客,皆按规矩办:若欲相面,老身一岁只相十人;今岁已相者八。”
“其余二卦,一相千金!”
面不改色的为自己今年最后的两卦贴上价签,老妇便低下头,将方才从香炉中取出的龟甲放在案几上,眉头隐隐皱了起来。
“近龙则凶,近水则吉···”
面色阴沉的摇了摇头,老妪便稍正了正身,暗自呢喃起来。
“待小儿诞,便送去洛阳吧···”
“唉···”
“罢了罢了···”
“能护一时,便护一时吧···”
苦涩的叹一口气,老妪便缓缓从香炉边起身,走到了上手的位置端坐下来。
“登门之客,皆按规矩办:若欲相面,老身一岁只相十人;今岁已相者八。”
“其余二卦,一相千金!”
面不改色的为自己今年最后的两卦贴上价签,老妇便低下头,将方才从香炉中取出的龟甲放在案几上,眉头隐隐皱了起来。
“近龙则凶,近水则吉···”
第0327章 新的难题
在‘金毒灼魂’的说法,得到汉室官方神棍许负的简单解释时,刘弘正端坐于未央宫宣室殿,处理着关中各地送来的总结报告。
总的来说,今年关中补种冬小麦的成果,还算是比较喜人。
关中去年春、秋之间的粟米耕种,由于无数寻常百姓家的壮年劳动力,被中央征召去参加战争,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荒废。
想想也正常:汉室的‘一家五口’,普遍都是父母双亲,带着几个小孩子所组成。
壮年劳动力,普遍就是家中的男主人。
至于家中的孩子,则大都会在成长到足以被称为‘壮劳力’的年纪时,也差不多要娶妻生子,分家别户了。
而战争爆发时,中央征召的民夫、青壮,乃至于参战兵卒,也大都是选择这些年富力强的壮劳力。
这就意味着,当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被中央召去参加战争之时,家里的田亩,就只能交给家里几个年幼的孩子,以及女主人看顾。
除此之外,顶多也就是年老体弱的爷爷辈,给年幼的孙子们稍微帮个忙。
这就使得去年,关中大半的田亩,都只能由老幼看顾;收成,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但凡事,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关中去年的春耕不顺利,机缘巧合的导致了关中田亩去年的‘肥力损耗’,较之过往小了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刘弘领头提倡关中百姓在冬天补种冬小麦,得到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显著了。
根据关中各地送来的报告,刘弘能大致推断出,今年关中冬小麦的收成,大概达到了平均每亩四石。
当然,冬小麦的四石收成,与粟米的四石收成是两码事。
——如果是四石粟米,那在经过去壳、淘洗过后,最起码也能剩下三石半以上。
但四石冬小麦,最后能食用的部分,很可能勉强超过两石,甚至连两石都达不到!
听上去或许很离谱:四石麦子,最后只得到不足两石的面粉?
原因很简单:冬小麦收成所得的麦粒,除了要和粟米一样,经历去壳、舂挑、淘洗的步骤外,还有一项最关键的工序——研磨成粉。
如果没有这道工序,那冬小麦的最终成品,就是汉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食用的麦饭。
而研磨成粉,又会让收获的冬小麦,在一定程度上‘缩水’。
但这也同样不足以解释:研磨成粉而已,又怎么会让冬小麦的总量减少,莫名蒸发呢?
——盖因为汉室所通用的度量单位:石,从来都不是重量单位,而是体积单位。
准确的说,是容量单位。
了解一下‘石’这个单位的计量方式,就能很容易理解了:量取‘一石米’,并不是通过称重手段,而是通过将米放入‘斗’内,盛满便为一斗。
而装满十个‘斗’所用到的米,其总量就被称为:一石。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另外的计量方式——以‘钧’为计量容器,盛满四个‘钧’所用到的米,也是一石。
这种称量方法,就会导致不同的东西,由于‘密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称量结果。
在后世,人们普遍认为:一石约等于三十一千克左右;但这个等额换算,几乎只针对‘粟米’这个被称量物。
如果是一石其他农作物,都会因为粮粒的大小,而出现一定的误差:粮粒小于粟米的,一石便大于三十一千克,粮粒大于粟米的,则小于三十一千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后世,一千克钢铁和一千克棉花,其重量是一致的。
但若是按汉时的计量方式算,那一石钢铁和一石棉花,所得出的重量绝对不可能相等!
一石棉花,无论是将棉花再怎么压进容器内,都不可能达到三十一千克。
而一石钢、铁等金属,也绝对不可能只有三十一千克。
而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便是一个为后世人所熟知,此时却并没有人意识到,或者说即便意识到了,也无法解释的概念:密度。
在后世,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水的密度等于一,其他东西,如金属、石头等高密度物体的密度大于一。
甚至有翡翠这种密度大于三,铁这种密度大于七,乃至于黄金这种密度大于十九的超高密度物质。
而造成不同密度的物体在同一体积下,具有不同重量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该物体的内部,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同。
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密度就越大,同一重量下的体积就会越小;反之。
这就造成如铁-金这两种金属,即便是在同一个体积,黄金的重量也会达到铁的将近三倍。
‘分子之间的距离’,显然是此时的人们还无法理解、也无法看到的,但具体到粟米和面粉之间,二者的‘密度’就具象多了。
同样是一石的体积,但每一粒粟米之间,都有肉眼可见的空隙;而面粉之间的空隙,已经小到了肉眼不可见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单独一粒粟米和麦粒的密度差不多,但在‘石’这种容量单位换算下,一石粟米的重量,都很可能只对应半石面粉。
换句话说:一石粟米的重量,大概在一百二十汉斤左右;而一石面粉的重量,很可能会达到二百四十甚至二百五十汉斤!
至于刘弘为什么要纠结这个问题,那自然是为了给即将问世的面粉,制定一个合理得价格了。
根据刘弘的预案,少府收购冬小麦的价格,将与粟米一致,为七十五钱一石。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