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刘弘,急需一个台阶。
至于今日张苍、吴公、虫达三人入宫,自也是刘弘以‘共商悼惠王诸子叛乱’为由,以‘解决太尉之事’为真实目的召见。
这一点,光从三人的身份,就足以看得出来。
张苍身为御史大夫,在如今陈平告病的情况下,以亚相的身份递补上去,主掌丞相府事务,属于外朝的代言人。
廷尉吴公,更是关押周勃的直接操作者,以及对汉律具有解释权的权威人士,可以从法律角度,为刘弘提出更多可操作的方案。
至于虫达,则算是开国老臣中,政治地位最高,且亲近刘弘的一个了。
不说所有朝臣,起码大部分为官超过二十年的巨头,见到刘弘今日召见的臣子阵容,都能大概推断出刘弘的目的——在保证对自身绝对有利的前提下,将周勃从廷尉大牢放出来。
这件事,牵扯的方面就更多了。
首先最棘手,也是最为尴尬的问题:太后捉拿,皇帝释放,是否会让刘弘有‘不孝’的嫌疑?
虽然这个问题在刘弘和张嫣之间并不存在,但这丝毫不影响朝臣百官,乃至于百姓去猜测,从而得出‘陛下枉顾孝道,悖逆太后’的主观评价。
这一点,虽然不会在短期内直观的显现出弊端,但在将来推行政策,以及为天下百姓画大饼的时候,就将让百姓对刘弘产生一层下意识的不信任。
这就使得释放周勃一事,非但不能悄悄摸摸的放,还得大张旗鼓的通过‘太后懿旨赦免’的形式,来作为句号。
那新的问题又来了:先关后放,朝令夕改,太后威严何在?
这也算是刘弘就周勃入狱一事,对张嫣仅有的一丝不满了——太后张嫣,政治手段还是太稚嫩了。
刘弘如何看不出来,张嫣此举是想通过自己的超然政治地位,直截了当的为刘弘打击政敌,借此将两宫之间的联系巩固的更为扎实?
但一言不合就将三公下狱,终归与时代背景,以及此时的政治氛围不符。
若非如此,刘弘大可在手无一兵一卒的穿越之初,就直接下旨捉拿陈平周勃了。
——政治,远非你死我亡,成王败寇那么简单。
最起码在君臣对立的角度上,没有那么简单。
也就是刘弘如今勉强能压得住朝堂,才能让张嫣在痛痛快快将周勃下狱之后,还完全不用担心朝野物论。
但最终,刘弘还是要因为老娘的任性,给朝野一个交代。
无论是从惯例,还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其实刘弘都更希望东宫承担一个润滑油的角色,来缓解刘弘和朝臣之间必将出现的矛盾——红脸白脸,一唱一和,就如历史上的窦太后和景帝那样那样。
但张嫣如今却向着武媚娘的方向飞速狂奔,这就让刘弘十分尴尬了——皇帝都做和事佬了,那还怎么龇牙咧嘴的从朝臣手里抢夺权力?
“等忙过这段,还得跟这位便宜老娘谈一谈啊···”
思虑间,张苍、吴公、虫达三人便一同走入殿内,躬身一拜:“臣等谨拜陛下。”
将飞散的心绪拉回,刘弘自然地带上标志性的浅笑,随意的一摆手:“且坐。”
丝毫没有架子的语气,饶是自认为‘久随陛下左右’的虫达都稍一诧异,旋即一板一眼的拱手谢恩,走到御榻旁的筵席前跪坐下来。
君臣分而落座,王忠又悄然将殿内的宫女宦官撤下,只留下几名侍郎在刘弘身后五步警戒。
看着这副架势,三人面上却并无太大意外。
——今日主要的议题,确实值得刘弘如此大费周折:对于叛军那封檄文,长安中央究竟应该如何做出回应?
与后世礼乐崩坏的时代不尽相同,汉初战国遗风还相当浓厚。
先礼后兵,先宣后战等君子作风虽已不在,但也还保留着战国时‘师出有名’的传统——发动战争前,发动者必须要通过檄文的方式,向天下人解释一下:究竟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不过是又当又立,扭曲事实的做法;但在这个极其重视战争‘正义性’的时代,一场战争究竟正义与否,将直接影响战斗的胜败。
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得到舆论的支持,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乃至于追随;反之,则将面临项羽那样,被一个农夫指路害死的悲惨下场。
半年之前,诸侯大臣内外勾连,悍然发动对长安中央的武装叛乱,其大义旗帜就极具正义性:为刘汉宗庙社稷计,共讨诸吕!
有了如此正义的大义旗帜,刘襄的大军才能在两个月之内,从齐都临淄辗转两千里,直达函谷关外的荥阳,隔望敖仓。
现在,刘襄的亲弟弟刘章再次故技重施,以几乎同样的大义旗帜发动战争,这使得长安中央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若不做出掷地有声的回应,那刘弘即便能保证关中不会出现半年前的乱状,其皇位正统性也将受到严重动摇。
所以,刘弘不能像半年前的吕禄、吕产兄弟那般坐以待毙,天真的以为赢得战争就将赢得一切。
——长安中央,必须给出景帝腰斩晁错那般直接了当的回应,来撕碎叛军的伪善面目!
这对刘弘地演讲水平,以及忽悠水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这个没有基因对比的时代,刘弘要证明自己是惠帝刘盈的血脉,难度完全不亚于徒手搓个加特林!
没有技术手段,刘弘就只能通过逻辑思维辩证,来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是惠帝刘盈的血脉?如何证明?
说白了,就是刘弘需要证明他爸是他爸···
对此,刘弘已经有了大致思路;但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朝中老臣,尤其是张苍这种政治阅历横跨秦汉,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为刘弘完善方案。
想到这里,刘弘望向张苍的目光便异常的柔和起来。
见此,张苍自是赶忙一拱手,却出乎刘弘预料的提到了另外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
“启禀陛下,臣昧死百拜,以举贤良一人,供陛下问策之用。”
第0197章 初代毒士
贾谊。
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人名,摆在了刘弘地面前。
看这张苍从怀中取出的竹简,以及张苍身后的吴公郑重起身,做出‘附议’的架势,一段尘封的个人档案在刘弘脑海中缓缓涌现。
公元前200年,即汉太祖六年生人,籍贯洛阳,年十八以善文闻名于郡县,今年二十出头,才加冠成人。
在刘弘地记忆中,历史上的贾谊出仕,便是与‘河东守吴公入长安任廷尉’一事同时发生。
彼时,文帝刘恒面临着九卿大半出缺的情况,选择了最保守的策略:将九卿空置的位置尽皆交由丞相陈平,以此安陈平、周勃等人的心。
得到文帝刘恒信任的陈平,顿时展现出了汉初政治家的崇高德操,将此事交由朝堂共论。
在廷尉人选一事上,朝堂得出的最终结果,也同样是以河东守吴公入长安为最终句号。
奉诏入长安,担任廷尉之后,吴公第一个政治建言,就让深恼于无人可用的文帝刘恒喜出望外——举荐贾谊!
在正式接见贾谊,并就天下大事对贾谊进行策问之后,文帝刘恒对贾谊的才华感到五体投地,任贾谊为博士。
贾谊在二十一岁的年纪成为博士,是个什么概念?
大概等同于后世某个研究人员,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成为院士!
——汉初的博士官,可不是后来的名誉头衔!
盖因为汉初的‘博士’,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自家经典具备毋庸置疑的权威解读权。
如历史上同样被文帝刘恒任命为博士的申公申培,就是与楚元王刘交一同接受荀子门徒浮丘伯授以《诗》,创立鲁诗派的学术巨擘。
贾谊在二十一岁的年纪,被文帝刘恒任命为秩二千石的博士,无疑是让其他德高望重的老学阀们不服,连番与贾谊辩论。
最终,却成就了贾谊‘文冠天下’的美名,并招来了朝中巨头: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的厌恶。
——贾生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一句完全不负责任的负面评价,顿时将贾谊推向了风口浪尖,最终只得执天下学术界牛耳,曾任秦博士,于家中墙壁内留存最后一册‘尚书’的伏生一句‘轻猛薄浮’的评价。
文帝刘恒也从此事中,看出了周勃、灌婴等老臣对自己培养心腹党羽的戒备,旋即出于保护贾谊的目的,逐渐疏远贾谊。
而在这个时间线上,由于刘弘的到来引发蝴蝶效应,从而更早入驻中枢,成为御史大夫的张苍,或许将避免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士遭遇挫折——贾谊的授业恩师,是张苍!
想到这里,刘弘便不由将耐人寻味的目光,撒向张苍和更远处的吴公身上。
——在原本的历史上,贾谊是由吴公独自举荐!
当贾谊年少得志,成为汉室最年轻的博士官时,张苍还因为王陵与陈平、周勃等人的间隙,而被排斥在中枢之外!
如今,张苍却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职务,以及和贾谊的使徒名分,亲自举荐贾谊···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