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人家,根本就看不起我们这种出身的人,我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一头能干活的牲畜。”
  “这种看不起,是与生俱来的,你看看,大梁开国时的勋臣,那些没能和士族联姻,子弟没能从文弄出名声的,现在,子孙有名气么?还能有像样官职么?”
  “朝廷,根本就看不起没有根基的寒人武将,即便武将立了再大功勋,他们依旧是权贵眼中的牲畜,是用来干活的。”
  “谁家会和干活的牲畜一起同席用餐、平起平坐?算了吧……”
  彭均闻言又愤愤不平起来:“那,那往后呢?李郎就只能给他们当拉车的牛?我们,就只能当看门的狗?”
  “凭什么,那些贵族子弟在建康安安稳稳过快活日子做人上人,我们辛辛苦苦在战场厮杀,累死累活,还低人一等?”
  “凭什么?凭出身呗。”梁森笑着摆摆手,“你以为你凭本事,就能和人家平起平坐?错!想要平起平坐,看的是出身,看的是祖宗!”
  彭均嘟囔着:“祖宗?祖宗又如何?兵荒马乱时,祖宗会显灵,杀退敌人、保子孙平安?”
  “侯景祸乱建康时,怎么没见这帮人上人的祖宗跳出来,把逆贼赶跑?这时候讲祖宗有什么用?”
  梁森回答:“所以呀,我们这些出身寒微的武将,朝廷用得着的时候就拿来用,用不着了,就在角落里蹲着。”
  “我不服!”彭均嚷嚷着,梁森耸耸肩:“我也不服,李郎也不服。”
  “那……”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拉项目呀。”
  彭均知道“拉项目”是李笠独创的口头禅,便问:“还拉项目?拉什么项目?”
  “仗都打到这份上了,莫不是再打彭城?不是说彭城是个蜂窝、捅不得么?再拉项目?”
  “再拉下去,齐国主力倾巢而出,到时候不要说淮北武州,就是淮南都未必保得住了。”
  梁森摇摇头:“不一定是这个,我哪知道该如何,但李郎一定会有办法的,他也知道,什么是鸟尽弓藏。”
  他抬头看着天,喃喃着,仿佛是自言自语:“若鸟不尽,那么,弓,就不用藏了。”
  听到这里,彭均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不就是养寇自重么?
  那要如何养?万一搞砸了,那不就变成养虎为患了?


第十九章 见机行事
  夜朦胧,野地里,梁军临时宿营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着事情。
  他抽空审问了不少俘虏,获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关于齐国国内的一些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也就是说,他的‘情报’有了更新,由此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之前齐国先进攻淮南,结果无功而返。
  后来李笠向天子献策,目的是收复淮北失地,具体如下:
  其一,先发制人,北伐收复淮北失地,这需要沔北梁军东出、攻打齐国河南颍川以做策应。
  其二,北伐军歼灭齐国一支援军,为己方布置淮北防线争取时间。
  其三,依托淮北防线严阵以待,和齐国大军对峙,以军事上的势均力敌,迫使齐国进行和谈。
  其四,沔北已为梁国‘收复’的事实,加上淮北对峙,让齐国承认现实,两国媾和,携手共击魏国。
  这是李笠所拟策略要达到之目的,前两步已经做到了。
  接下来,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对策略能够完全实现有信心,除了对官军的战斗力有信心,还基于一个判断:
  齐国的开国皇帝高洋,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但既然跨出这一步,想来应该有能力有志向,应该是大权在握,为一时雄主。
  毕竟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极大概率是雄主,否则也开不了国。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李笠知道历史上有曹丕、孙权这样的“二代”身份开国皇帝,曹丕、孙权总体而言还是大权在握,臣子们服服帖帖(相对)。
  李笠觉得高洋应该像曹丕、孙权一样,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的开国皇帝,也一样镇得住场子。
  曹丕、孙权开国,却因为时值三国鼎立,所以进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论结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纪轻轻开国,又有外患,也应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那么,对方首要解决的对手,不是梁国,而是魏国。
  先有齐魏之争(源自东西魏内讧)不死不休,后有梁魏交恶(魏国先抢了梁国土地,梁国反击),齐国最佳策略,应该是联梁灭魏,把三国鼎立变成南北对峙。
  然后凭借齐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及军事(譬如战马)优势,做好准备,以北统南,统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于自己对齐帝高洋的判断,对应拟出的策略,是梁军只收复淮北失地,击败齐国援军,不攻彭城,随后转入防御。
  而从沔北出击的梁军,明白告诉齐国,沔北已经易主。
  那么,齐帝高洋应该就会反应过来:梁国只想收复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来,再收复被魏国吞并的蜀地。
  梁国占据了沔北地区,理论上有进攻关中的能力(走武关道),那么齐、梁媾和,共同对付魏国,不正好各取所需么?
  东西魏打了那么多年仗,仇怨极深,老高(高欢)为此郁郁而终,高大郎高澄壮志未酬身先死。
  那么,高二郎高洋继承父兄遗志,灭魏统一北方,献俘太庙,告慰父兄在天之灵,并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当然么?
  为了数年前还不是自己国土的淮北几个州郡,和梁国死磕,不是让西边看笑话么?
  若齐国联手梁国一起灭了魏国,因为地缘关系,齐国必然能把关中、陇右拿到,重现当年北魏、南齐的南北对峙局面。
  高洋还年轻,花个二十年养精蓄锐、厉兵秣马,说不得当自己四五十岁时,就能御驾亲征,统一天下。
  李笠觉得,对方一定能看出这是最优选择,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现在,他仔细询问了齐国俘虏后,发现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样。
  高洋算是开国皇帝,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他其实根本一直就没被当做继承人培养过,在军、政集团里根本就没有人脉。
  只是因为正统继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称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临危受命,当了接班人。
  根基不稳,甚至没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养。
  高洋为了压服各派系,不顾许多元老乃至亲妈反对,在没有过硬功绩及威望的情况下,强行称帝,成了开国皇帝。
  用君臣之名,强行让所有人向自己低头。
  所以,李笠弄错了,还以为高洋开国,就有开国雄主的威望和执政班底,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其实并不是。
  而且如今的齐国,有晋阳霸府、邺城朝廷两个权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晋阳霸府,是武勋的地盘,可归为‘武将团体’;邺城朝廷,是官僚团体的地盘,可归为‘文官团体’。
  两个权力核心之间,矛盾重重,权利根基不稳的皇帝在两者之间调和、平衡,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置恐怕不能随心所欲。
  这个情况,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献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实行,想来是权衡利弊,判断高洋会以对付魏国为优先,选择和只收复失地的梁国媾和。
  然而现在李笠觉得,对方接下来采取的应对,可能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
  理由是,晋阳霸府这个高家的‘创业团队’,其中一众武勋桀骜难驯,当年连老高都驾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稳的高二郎,恐怕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压制。
  那么,在宗室重臣高岳兵败被俘之后,高洋只能寻求武勋元老们的支持,接下来齐国的反应会如何,就不会以高洋的意志为主导。
  或许,一开始语气是“不要你认为,要朕认为”的高洋,此时面对武勋元老们的语气,是“如今淮北局势危急,还请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勋元老(军方大佬)出手,其决策意图就不会以高洋本人(皇帝)的利益为出发点。
  武勋元老之中,也许不乏忠于高家的个人,但作为一个群体,群体意志下做出的决定,必然是以本群体利益优先。
  武勋们的利益是什么呢?
  李笠眉头紧锁,他不懂晋阳霸府武勋们是什么德性,有什么政治倾向,但按照传统的权力斗争套路,他认为,这帮人的利益就是养寇自重。
  道理再简单不过,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开国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开国勋臣,让元老们靠边站,基本上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正所谓‘鸟尽弓藏’,天下一统,元老们就该靠边站了;天下太平,武将们就该喝西北风了。
  十一年前,东西魏洛阳大战,西魏惨败,东魏大军主帅高欢要乘胜追击,直取长安,结果帐下诸将推三阻四,高欢愣是没有如愿。
  这件事,李笠是听最近听俘虏们说起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帮晋阳武勋一个个狡猾得很,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当时放西魏一条生路,东西魏继续打下去,他们才能继续吃香喝辣。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